近日,德國《世界報》連續(xù)報道所謂的“中方愿意在聯(lián)合國框架下派兵赴烏克蘭維和”的消息。報道聲稱,中國已向歐盟外交官表態(tài),一旦俄烏?;?,中方將準備向烏克蘭派遣“國際維和部隊”。
中國外交部發(fā)言人郭嘉昆在25日的記者會上迅速作出回應,直言這些報道不實。這已不是第一次出現類似傳言。今年三月,《世界報》就曾刊登過幾乎同樣的說法,結果同樣遭到中方駁斥。
歐洲媒體反復“測試”中國的態(tài)度,背后反映的是俄烏陷入僵局后歐洲越來越吃不消的現實。由英法牽頭、31國參與的“自愿聯(lián)盟”號稱要在戰(zhàn)后向烏克蘭派維和部隊,但美國態(tài)度曖昧、多數國家出工難出力,聯(lián)盟實際能力存疑。
中國在烏克蘭問題上的立場非常明確——愿意提供人道主義援助和經濟支持,但絕不會參與軍事行動,更不會派兵赴烏克蘭。
這一立場背后有多重考量:首先,烏克蘭是大國之間的沖突熱點,任何維和行動都必然帶有強烈的政治色彩。如果中國貿然介入,不僅可能被誤解為站隊,更容易引發(fā)連鎖反應,甚至加劇局勢的不確定性。
其次,美國本就有意通過俄烏沖突消耗俄羅斯的實力,并將焦點轉向中國。如果中國此時陷入其中,無疑會為西方的戰(zhàn)略布局提供便利。
中國對自身在烏克蘭問題上的角色定位非常清晰:做調停者、人道援助者、戰(zhàn)后重建伙伴,而不是軍事介入者。中國參與國際事務歷來側重發(fā)展與合作,而非武力與干預。
就在中方澄清不實報道的同時,特朗普對普京發(fā)出了最后通牒。他公開警告,如果俄羅斯總統(tǒng)普京拒絕與烏克蘭總統(tǒng)澤連斯基會晤,美國將在“一兩周內強勢介入”,并且暗示后果將會“極其嚴重”。
特朗普威脅稱,如果普京拒絕在會談前同意?;穑瑢⒚媾R更加嚴厲的經濟制裁。這可能意味著當前的“二級制裁”將會升級,第三方國家對俄羅斯石油的購買將被進一步限制。
特朗普還宣布改變美國對烏政策,不再直接向烏克蘭提供資金援助,烏克蘭若需武器,需通過歐洲北約伙伴獲取。他明確指出,過去美國政府曾對烏克蘭承諾了高達3500億美元的資金支持,這讓美國被“剝削”。
面對西方的壓力,俄羅斯加速向東轉。在特朗普發(fā)出通牒后不久,克里姆林宮立刻宣布——普京即將啟程訪華,展開為期四天的正式訪問。
普京此次訪華意義重大,被普遍認為是俄羅斯“向東看”戰(zhàn)略的重要一步。能源合作是核心議程,“西伯利亞力量2號”天然氣管道等能源項目對俄羅斯而言是開辟亞洲市場的關鍵,對中國來說則是保障能源多元化的重要舉措。
同時,中俄加速本幣結算與人民幣國際化的步伐,意味著一場“靜悄悄的金融革命”正在發(fā)生,美元的霸權地位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戰(zhàn)。
在大國博弈的同時,烏克蘭戰(zhàn)場形勢進一步升級。烏克蘭總統(tǒng)澤連斯基近日宣布:烏軍不再局限于被動防守,而是要主動將戰(zhàn)火燒向俄羅斯本土。
這一表態(tài)并非一時沖動,而是長期謀劃后的“反攻升級版”。烏克蘭正試圖把戰(zhàn)局徹底翻轉,借助主動出擊來制造新的戰(zhàn)略局面。
烏軍對羅斯托夫、伏爾加格勒等地進行定點打擊,選擇的都是關鍵節(jié)點,如鐵路變電站與交通樞紐。地面上,烏軍也在多個方向發(fā)起反攻,在蘇梅州、波克羅夫斯克等地,聲稱已收復六個據點。
然而,這場反攻代價巨大。烏軍最大的硬傷仍然是兵力不足。據議會文件顯示,約15%的士兵不符合正常服役年齡,凸顯出烏方兵源吃緊的現實。
中方堅決拒絕介入烏克蘭事務,展現出作為大國的責任與成熟,而特朗普則通過施壓試圖引導局勢朝著對美國有利的方向發(fā)展。一個是在避免風險,另一個則是在冒險博弈。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