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生產(chǎn)網(wǎng)絡輿情和危機管理專業(yè)有用的觀點!
文/燕志華
這幾天,魯迅引發(fā)了爭議,但不是因為他的道德文章,而是因為一位女士的投訴。8月22日,劉女士在浙江的便民服務應用“浙里辦”上投訴,說紹興魯迅紀念館一幅魯迅夾煙圖會誤導青少年。
地方相關部門進行了回復,說會在廣泛聽取民意的基礎上做出決策,不會因為一個人的投訴而盲目更換,“是否修改目前還沒有通知,會在全面統(tǒng)籌后再做出決策。”
由于爭議性意味著新聞性,事件引發(fā)了網(wǎng)民的下場參與,各自表達了觀點,事件的熱度很快上升。
但是事件的爭論,很快就陷入了中國式的“辯論陷阱”,那就是辯論開始之后,就不再是圍繞事件本身進行了,而是開始尋找對方的“動機”,從動機純不純,來判斷人好不好、觀點對不對,進而展開道德攻擊和人身攻擊。
比如,有網(wǎng)民很快扒出,說這位投訴者動機不單純,她是一位禁煙博主,這么做的目的是為了流量。更有人扒出,說舉報者“在國外女子學校,讀的是性別研究專業(yè)……她的視頻明顯帶有煽動性別對立元素”。再到最后,終于有人提出,這個事的爭議焦點是如何看待歷史,反對魯迅抽煙就是“歷史虛無主義”,是個“反華勢力”。
當話題辯論走到這一步的時候,基本就沒辦法進行了,因為已經(jīng)掉進中國式的辯論陷阱,從事件之爭,變成立場之爭了,再變成文化立場乃至民族立場之爭了。一旦上升到這個高度,基本上投訴者會完敗,而對立方會完勝。至于事件本身,早已經(jīng)邊緣化了。
這是一種邏輯陷阱,網(wǎng)民不知不覺就會掉進去,然后在另外的問題上進行投票,決定立場。這方面一個典型案例,是當年美國橄欖球黑人明星辛普森涉嫌殺害前妻,結(jié)果在花高價聘請了律師天團之后,成功把兇殺問題轉(zhuǎn)化成為種族問題,結(jié)果影響到了陪審團,成功脫罪。
我們再回到投訴者本身的問題:她投訴這個魯迅夾煙圖“會誤導青少年”,有沒有道理?
在公開場合出現(xiàn)“夾煙”的大型壁畫,這本身和禁煙文明宣傳有無沖突?我認為是有沖突的。無論如何,從青少年的角度出發(fā),這個投訴,無可厚非。
但是有人說,魯迅寫作“夾煙”是歷史的一部分,也是魯迅形象的重要組成部分,正如丘吉爾流傳至今的很多歷史照片,也是夾著煙的。你來舉報,不是反對歷史、乃至破壞魯迅形象嗎?
但是問題在于,“夾煙”固然是魯迅的歷史乃至個人形象的重要組成部分,但是大型壁畫是地方的行為,是后人的再創(chuàng)作,和魯迅沒有一點的關系。就是說,魯迅這個大型壁畫,完全是可以不夾煙的。魯迅寫作夾煙和魯迅“夾煙”的壁畫,完全是兩個問題。劉女士投訴的是后邊的問題。這一點,恐怕很多人并未意識到。
所以我的看法是,劉女士的投訴并無多大的問題,她不是投訴魯迅,而是投訴后人在制作壁畫的時候,考慮不周。我們沒辦法否認,作為大文豪,魯迅的抽煙形象的確可能會對少數(shù)青少年產(chǎn)生誤導。
很多人一旦從立場出發(fā),就會出現(xiàn)一種奇怪的行為,那就是開始為“夾煙”辯護。因為我反對這位舉報者,我要為這個壁畫辯護,結(jié)果就不知不覺地開始為“夾煙”辯護。
比如有人開始從辯護走向贊美?!斑@是煙嗎?這不是煙,這是民族救亡的夜中生出的微弱光明……”還有更多的人開始為魯迅夾煙辯護乃至贊美,而根本沒有想到,魯迅如果聽從醫(yī)生的建議早日戒煙,說不定能夠活得更久一些,為我們貢獻更多的著作。事情就這樣出現(xiàn)怪異的走向,人們從崇高的立場出發(fā),開始為錯誤的行為辯護。
這是我們生活中的又一種思維陷阱,那就是一旦從立場出發(fā),凡是有利于維護我的立場的東西,都在我辯護和維護的范圍之內(nèi)。我因為要為“夾煙”的壁畫辯護,所以“夾煙”就是合理的。
就這樣,我們有時候會不知不覺為壞人或者錯誤行為辯護,就是因為這種辯護有利于維護我的立場、我的文化尊嚴,乃至民族立場。甚至啟用辯證法,說某種錯誤行為雖然是錯誤的,但是也要“辯證地、歷史地、客觀地看”,結(jié)果就混淆了是非標準。我在此前寫過一篇類似文章,證明我們這種思維特點,導致了中國文化容易出現(xiàn)“偽君子”。
關于壁畫的討論,一旦走到為魯迅夾煙乃至吸煙辯護的這一步,我認為就基本成了一個鬧劇了,要趕緊剎車了。
回到魯迅夾煙的投訴問題本身。那么我們就需要思考一下,這幅壁畫引發(fā)爭議,其根源到底是什么?
我的看法是,是多年前制作這幅壁畫的時候思慮不周,沒有意識到繪上“夾煙”這個細節(jié),即便符合歷史真實,但是一旦進入再創(chuàng)作的壁畫,就是一種公共宣傳行為、一種公共文化行為,就需要更多考慮文化和文明的問題。但是當年未能考慮到這一點,從而成為一種風險,并終于成為今天引爆輿論危機的種子。今天的場景,不過是為當年的風險付出代價。
這告訴我們,風險管理和風險預防,何等重要!正是當年的風險意識不夠,才導致今天的話題撕裂。并在為“夾煙”辯護的過程中,陷入了道德困境。很明顯,一些人開始為夾煙辯護,而這是荒謬的。
這個事件給我們最大的啟示,也是警示,就是需要強化風險意識和輿情意識,認識到今天一些行為如果不能考慮長遠,可能是為未來埋雷。
再進一步說,如果我們能夠承認這位女士投訴這幅壁畫可能會對青少年產(chǎn)生誤導,或者有那么一點道理,那為什么不能大大方方地承認這個問題呢?
我認為地方完全可以承認這個問題的存在,但是可以通過富有技巧性的回應來進行收尾。
比如,能否這樣回應:“謝謝對這個問題的關注!壁畫并不完美,可能會有一定的誤導性,但是考慮到這個景點已經(jīng)深入人心,輕易改變反倒會引發(fā)更多不必要聯(lián)想,我們會增加一些提示性的內(nèi)容?!比缓笤诒诋嬤吷显黾右恍┨崾尽俺闊熡泻】怠钡奈淖?,或者玩些梗,做些文創(chuàng)包包,比如“魯迅是文豪,可以夾煙,但我們不是”,諸如此類。
我想,這樣風輕云淡地承認并接受不完美,總要比在網(wǎng)絡掀起一場輿論爭議要強。更何況,一些輿論竟然開始為夾煙辯護,開始滑向鬧劇的方向。
也有人可能會反駁,說如果這次向“不明勢力”讓步了、退縮了,那下次又不知要攻擊什么了!我只想說,中國足夠強大,文化足夠有韌性,天塌不下來。
大大方方承認一些問題,承認我們生活和工作并不完美,這其實是最高超、最人性的應對危機的辦法。更好的聲譽形象的塑造,是承認存在不完美的地方,并努力去完善。我們需要從現(xiàn)在開始,接受并提高這方面的意識。
作者簡介:
燕志華 博士
高級記者/紫金傳媒智庫研究員/輿情管理顧問
“亮證女”事件:更好的通報應該怎么寫?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