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4日,沈巍的直播團隊于八點半,乘車前往金山。
對于沈巍來說,這是他的直播團隊首次有組織的集體活動。可想而知,此行在沈巍心中,他一定捏了一把汗,因為要把一群各自為政的散裝主播,臨時地組合成一個團隊,開展集體行動,就像臺風登陸一樣,帶有相當大的不可預期性。
而在活動臨近結束時,沈巍終于松了一口氣,稱此行“看來還比較順利”。在目前的互聯(lián)網上,把一群散裝主播臨時拼裝起來,組成一個集束對外的團隊,形成一個像復眼一樣的多視角的傳媒媒介,并沒有多少先例。而沈巍的散裝團隊,無疑探索了這種可能性。
對于金山的沈巍團隊前往的彼端——徐雙喜榜書藝術中心,我們可以從徐雙喜的話中得知,今天是這個藝術中心開業(yè)以來人流量最大的一天。沈巍一行,前來動用了一輛國內五十四座最大容納量的客車,加上尾隨在客車后面的自行前來的自駕車,總人流約在八十人左右,而這八十多人的主播后面,都牽連著各自的流量關注,因此,沈巍一到,雖然看似一人,卻讓藝術中心曝光在巨大的互聯(lián)網視野之中,對于一直曲高和寡的藝術中心來說,打開了一扇首次被民眾關心的燭照的窗口,讓高踞藝術殿堂之上的高雅藝術,能夠接地氣地通過互聯(lián)網傳達到大眾視野中。這讓一直處在主流關注恩寵中的藝術中心主人徐雙喜感到了另一種別樣的親和意味,所以,他表達了他會嘗試通過互聯(lián)網來傳播書法藝術的愿望。
對于活動主辦方——“上海小鯨娛”文化公司來說,這也是他們組織的第一次活動。從他們能夠預先定下參與人數(shù)、上車時點名上車、明確紀律要求這一系列規(guī)范化運作手段來看,之前始終在沈巍草廬令堂主時而爆發(fā)怒不可遏的散裝主播,被整理得比羊毛還要服帖,確實顯示出這一家日常營運可以類比《新民晚報》視頻版的傳媒公司頗具組織經驗,這大概與他們常年出沒在上海街頭,生產系列與普通市民互動視頻作品而積累的與底層人員應付經驗有著相當大的關系。
這樣,互聯(lián)網一肩挑起了沈巍與彼端的文化中心,讓“雅”與“俗”、“殿堂”與“草廬”、“冷”與“熱”發(fā)生了如同對流一般的激烈互動,“啪啪”引發(fā)的巨響,像驚雷一樣,在互聯(lián)網內外炸裂開來,也足以在沈巍的傳奇薄上引發(fā)新懸想,而這最終卻會讓人們思考的是在互聯(lián)網時代,如何打通主流與民間的最后一公里,運用自媒體的力量,來實現(xiàn)高雅文化的接地氣、接民氣、接人氣的開花結果、落地生根。
從這個意義上講,也可以說是沈巍互聯(lián)網探索的意義所在吧。
在沈巍與徐雙喜交流、參觀之后,安排了一個書法互動環(huán)節(jié),由賓主雙方進行現(xiàn)場書法展示。賓一方,讓沈巍先寫,沈巍推卻,徐雙喜作為主家一方,當仁不讓,書寫一幅,但接下來沈巍動筆時,沈巍婉拒不寫。
有意思的是,沈巍在接下來參觀張堰南社紀念館之后,匆匆回到他的露天草廬,卻開啟了他的大書特書作業(yè),那么,為什么沈巍在藝術中心里,堅拒不書呢?
其實,仔細想一想,沈巍此舉,卻可以洞見他的智商、情商、逆商,都非常在線。
首先,體現(xiàn)了待客之禮。
沈巍明白,這項活動,其實真正目的,是借助沈巍的流量,來介紹藝術中心的陽春白雪,展示的是主家的囊中之寶。
因此,在這樣的場合下,作為賓的一方,切不可喧賓奪主。主家早就準備好,徐雙喜書寫的條幅內容“金山如畫”是事先安排好的,這是活動的必不可少的環(huán)節(jié),而這種活動,讓賓的一方,也來展示一下,不過是給客人的一個禮遇,意思是平等交流的意思,如果賓的一方,真的當真了,也在這里與主家旗鼓相當?shù)貙疽幌?,并不見得體現(xiàn)出作客禮儀。
我們注意到,沈巍在與徐雙喜的交流過程中,給予了徐雙喜的正襟危坐的介紹,以足夠的排面。而從中,我們也可以看出沈巍論說與有板有眼的殿堂文化相比,為什么更容易獲得民眾的響應。
沈巍在訴及書法藝術之時,縱橫捭闔,上下貫通,打穿時空限制,提拎出書法藝術在歷史長軸上的節(jié)點,這是一種高度的提煉,也顯現(xiàn)出沈巍的一貫的對文化洞穿之后所淅瀝出的通透內質。
比如,下面這一段科普介紹,可以看出沈巍的表述風格:
“中國歷史上的歷代哪一個名人、大人物不是寫毛筆字的呢?你從頭到尾數(shù)下來,稱得上書法家的沒有幾個,就拿李斯來說,秦王朝帝王將相不在少數(shù),但被稱為書法家的只有李斯了。為什么呢?就是書法達到一個境界是很難很難的。三國時期,也只有一個鐘繇(音有兩音yáo與yóu,沈巍讀的是yóu),我相信,哪個不是用毛筆寫的?根本進不了這個圈子的。”
沈巍借助他的介紹,一方面普及了書法知識,另一方面也變相地表達了對主家的致敬。令主家心里受到的快感,如同寒冬臘月里喝了一杯老酒。
其次,是體現(xiàn)了謙遜之儀。
沈巍帶來的直播團隊八十多人,本質上是以他為首的一個傳播媒介,如果他在這個媒介里大展宏圖,那么,不是用自家的公器為自己服務么?也占用了活動的時間。所以,沈巍自然不想在這個直播間里,揮毫留書。
再次,是折射了內心定性。
這次主辦方在介紹沈巍的時候,稱他為民間學者,當即沈巍出聲予以阻止:說他不是學者,而且學者也不分官方與民間的,他把自己定性為一個藝術愛好者。
在這個定性之下,他是抱著學習的目的前來,自然不能在他引以為學習模板的殿堂之內,班門弄斧了。所以沈巍在婉拒之后,又重新走回了展廳,把他認可的書法作品,拍攝下來,足見他求知若渴的學習勁頭。
況且,退一萬步講,主的一方當場留墨,留下的是墨寶,活動結束后,還能夠被掛在藝術中心,而沈巍現(xiàn)場留下的字幅,該如何處理?人家藝術中心掛好,還是不掛好?
所以沈巍從出于不讓主辦方為難的角度,他也會自動免掉他自稱為“獻丑”的環(huán)節(jié),而巧妙地予以“藏拙”。
因此,沈巍出行,自己砍掉互動環(huán)節(jié)里由他出手書寫的部分,是相當?shù)皿w的,體現(xiàn)了他參與活動的深謀遠慮的考量,讓來者不拒的沈巍人設隱退,而拿出一副社交場合的尊重對方、謙遜自己的禮儀,可以說是以“拒”而拿分,再次呈現(xiàn)出他無死角地展示在公眾面前的滴水不漏的無可挑剔的完整度。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