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3年5月30日,湖北宜昌石牌,三個小時,戰(zhàn)場上聽不到一聲槍響。這不是停戰(zhàn),而是3500名中日士兵在進行人類歷史上最血腥的肉搏。
刺刀見紅,沒有退路,當硝煙散去,戰(zhàn)場上再無站立的身影,只有滿地的尸骸在訴說著那場慘烈。
我要告訴你的是,這場被遺忘的白刃戰(zhàn),如何改寫了整個抗戰(zhàn)格局。
刺刀信條的誕生
日本人對刺刀有著近乎宗教般的迷戀。
這要追溯到1904年的日俄戰(zhàn)爭,旅順口外,日軍端著刺刀沖向俄軍陣地。鮮血染紅了雪地,尸體堆滿了戰(zhàn)壕,日軍用刺刀刺死了比自己多三倍的俄國士兵。
這一幕深深震撼了日本軍部,他們把這次勝利寫進了《步兵操典》:"決定戰(zhàn)斗最終勝負的方式是刺刀突擊"。從此,每個日本士兵都要接受殘酷的拼刺訓練。
明治時期的日本,資源匱乏得可憐,造一支沖鋒槍的鋼材,能打造340把刺刀。算盤一打,答案很明確,讓士兵用刺刀去拼命,比給他們自動武器更劃算。
整個二戰(zhàn)期間,日軍只生產(chǎn)了2萬多支沖鋒槍,刺刀產(chǎn)量卻達到680萬把,平均每個日本士兵分到的不是子彈,而是刺刀。
日軍把這套理論包裝成"武士道精神"。他們告訴士兵,只有在刺刀見紅的那一刻,才能體現(xiàn)大和民族的優(yōu)越。
中國戰(zhàn)場成了日軍刺刀理論的試驗場。
1937年淞滬戰(zhàn)場,中國士兵第一次見識了日軍的刺刀戰(zhàn)術。一個日本兵能連續(xù)刺倒三個中國兵,不是因為體格,而是因為技術。
中國軍隊缺乏系統(tǒng)的刺刀訓練,大多數(shù)士兵拿到槍,學會開火就上了戰(zhàn)場,面對訓練有素的日軍,吃虧在所難免。
1939年2月,長生口戰(zhàn)斗,八路軍第772團與日軍短兵相接。中國士兵用紅纓槍刺傷了一個日軍俘虜,這家伙被俘后還心有余悸:"你們的長劍厲害。"
紅纓槍,這個古老的冷兵器,在現(xiàn)代戰(zhàn)場上重新煥發(fā)生機。
中國軍人喊出了響亮的口號:"刺刀30米內見紅",這不只是戰(zhàn)術,更是不屈的意志,我們沒有先進武器,就用血肉之軀去拼。
每一次白刃戰(zhàn),都是生死的較量。
重慶門戶的生死戰(zhàn)
1943年,太平洋戰(zhàn)爭進入白熱化,日軍在各個戰(zhàn)場都吃了敗仗,急需一場勝利來扭轉頹勢。
他們把目光投向了石牌。
這個長江邊上不足百戶的小村莊,扼守著三峽咽喉,拿下石牌,日軍就能直搗重慶,國民政府的心臟就在那里。
日軍第11軍司令官橫山勇調集了10萬兵力,6個師團,240架飛機,600多艘船只,這是日軍在中國戰(zhàn)場投入的最大規(guī)模攻勢之一。
中國第六戰(zhàn)區(qū)司令長官陳誠接到了蔣介石的電報:"石牌要塞須獨力固守10天,希望成為我國之斯大林格勒"。
陳誠,這個浙江青田的農家子弟,1918年進入保定軍校。他知道,這一仗關乎國家存亡,守住了石牌,就守住了中國的希望。
胡璉接到了守衛(wèi)石牌的命令。
這個陜西華縣的窮孩子,18歲進入黃埔軍校第四期,同期學員中有張靈甫、劉志丹、林彪。胡璉在這群精英中并不起眼,直到石牌一戰(zhàn)。
5月17日,陳誠連夜從重慶趕回恩施,他把15萬中國軍隊的命運,壓在了石牌這個小點上。
胡璉帶著第11師進駐石牌,這支部隊有個響亮的綽號:"土木系"。十一合起來是"土",十八合起來是"木"。第18軍第11師,陳誠起家的底子。
石牌周圍全是崇山峻嶺,胡璉讓士兵們在山溝里挖工事,在巖洞中藏身,他知道,這場仗要靠血肉去拼。
5月22日,蔣介石從重慶發(fā)來手令:"石牌為中國的斯大林格勒,嚴令江防軍英勇殺敵,堅守石牌要塞。"
決戰(zhàn)前夜,胡璉祭天宣誓:
"陸軍第十一師師長胡璉,謹以至誠昭告山川神靈:我今率堂堂之師,保衛(wèi)我祖宗艱苦經(jīng)營遺留吾人之土地,名正言順,鬼伏神欽,決心至堅,誓死不渝。漢賊不兩立,古有明訓。華夷須嚴辨,春秋存義。生為軍人,死為軍魂。"
這份誓詞,每個字都透著殺氣。
三小時的血肉絞殺
5月28日,日軍開始攻擊石牌外圍。
炮彈像雨點般落在陣地上,山頭被削平,樹木被打斷,第11師的士兵們趴在工事里,等待著日軍步兵的沖鋒。
5月29日中午,日軍第39師團主力到達曹家畈,分兵兩路,直撲牛場坡和朱家坪。
胡璉在電話里對團長們下令:"從明天起,我們將與敵人短兵相接,戰(zhàn)至最后一個,將敵人枯骨埋葬于此,將我們的英名與血肉涂寫在石牌的巖石上。"
陳誠打來電話:"守住要塞有無把握?"
胡璉回答得斬釘截鐵:"成功雖無把握,成仁確有決心!"
5月30日,決戰(zhàn)時刻到了。
日軍在飛機掩護下,分成無數(shù)小股向中國守軍陣地猛攻。每當有一點空隙,日軍就以密集隊形沖鋒,作錐形深入。
中國守軍遵照胡璉的指示:當敵機轟炸時,以山巖為掩護伏地不動;當日軍進入有效射程,用迫擊炮、機槍、步槍、手榴彈織成火網(wǎng)。
戰(zhàn)斗越來越激烈,雙方都打紅了眼。
下午2點,曹家畈附近的大小高家?guī)X。
中日兩軍已經(jīng)貼身肉搏,槍聲突然停止了,不是因為彈藥打光,而是因為敵我雙方扭作一團,開槍會誤傷自己人。
刺刀出鞘的時刻到了。
3500名中日士兵,在不到5平方公里的山頭上展開了人類歷史上最大規(guī)模的白刀戰(zhàn)。中國士兵手里的是大刀、紅纓槍、刺刀;日本兵拿的是38式步槍配套的長刺刀。
時間停止了。
戰(zhàn)場上只有刺刀碰撞的金屬聲,只有士兵們的怒吼聲,只有鮮血濺射的聲音,整整三個小時,聽不到一聲槍響。
一個中國士兵被日軍刺刀刺穿胸膛,他用最后的力氣抱住敵人,讓戰(zhàn)友有機會補刀,血從他嘴里涌出,他還在咬著日本兵的耳朵。
一個日本軍曹連續(xù)刺倒三個中國兵,剛要喘口氣,一支紅纓槍從側面刺穿了他的腰部,槍頭從后背穿出,帶著血花。
山坡上,尸體越堆越高。
血水順著山溝往下流,把石頭都染紅了,活著的士兵踩著死者的尸體繼續(xù)廝殺。
下午5點。
戰(zhàn)場突然安靜了。
不是因為戰(zhàn)斗結束,而是因為能站立的人已經(jīng)不多了。滿山遍野的尸體,中國的,日本的,交錯疊壓在一起。
第11師的傷亡超過了一半,日軍第39師團幾乎被打殘。
這就是石牌白刃戰(zhàn)的真相沒有英雄主義的浪漫,只有最原始最血腥的生死搏殺。
5月31日夜,日軍開始撤退。
他們再也沒有勇氣發(fā)起沖鋒了,石牌要塞依然屹立,重慶的大門依然緊閉。
被遺忘的勝利
6月1日,中國軍隊開始全線反攻。
6月18日,長江南岸的日軍全部被逼退至北岸,鄂西會戰(zhàn)結束。
這場戰(zhàn)役觸目驚心,日軍傷亡25718人,損失飛機45架,汽車75輛,船艇122艘;中國軍隊傷亡約12000人。
胡璉因石牌保衛(wèi)戰(zhàn)獲得青天白日勛章,升任第18軍副軍長,他用3500人的生命,換來了日軍西進計劃的徹底破產(chǎn)。
1943年7月9日,《新華日報》發(fā)表評論:"石牌要塞還是屹立著——這幾個字正像閃電似地傳遍了世界,所有愛自由的人們的心,都為中國英勇將士能堅拒敵人于陪都大門之前而贊譽交加。"
西方軍事家稱這場戰(zhàn)役為"東方的斯大林格勒保衛(wèi)戰(zhàn)"。
2013年,湖北宜昌一處工地施工時,挖出了1000多具整齊排列的人類骸骨,考古專家確認,這些就是石牌白刃戰(zhàn)的遺骸。
70年過去了,那些骸骨依然保持著戰(zhàn)斗的姿勢,有的手骨還緊握著刺刀,有的顱骨上還插著槍頭。
歷史不會撒謊。
那場3小時的白刃戰(zhàn),3500人的血肉拼殺,改變了整個抗戰(zhàn)的走向,從石牌開始,日軍再也沒有能力對中國腹地發(fā)起大規(guī)模攻勢。
我們今天能夠生活在和平年代,正是因為有那些在石牌山頭上倒下的士兵。他們用刺刀和鮮血,為我們換來了今天的歲月靜好。
每當你路過那些平凡的山頭,請記?。?strong>可能就在腳下的土地里,埋葬著改變歷史的英雄。
參考資料:
人民網(wǎng)黨史頻道:《刺刀30米內見紅——還原抗日戰(zhàn)爭之白刃戰(zhàn)真相》(2015年3月6日)
中新網(wǎng):《抗日戰(zhàn)爭中的白刃戰(zhàn):日軍畏懼中國紅纓槍》(2012年8月29日)
澎湃新聞:《抗戰(zhàn)名將︱胡璉:石牌保衛(wèi)戰(zhàn)成就"東方的斯大林格勒"》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