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察隊在當曲源頭 攝影:鐵丐
關于沱沱河與當曲究竟誰才是長江正源的爭議已持續(xù)了三十多年,沱沱河作為長江正源的身份一直被挑戰(zhàn)。近年來,隨著地理信息系統(tǒng)和衛(wèi)星遙感技術的發(fā)展,越來越多的研究指向當曲可能才是長江正源。這場爭論承載的不僅是人們對地理意義上 “起點” 的探索,更代表著對江河認知的不斷更新。
▲科考團隊在長江源紀念碑前的合影 攝影:王志眾
東經94°35′54″,北緯 32°43′54″,這是當曲河源頭確切位置的坐標。
探險家徐曉光曾經在2010年給我描述過當曲河源頭的樣子,說那里就像一塊吸足了水的大海綿。同一年夏天,我隨探險家楊勇的探險隊進入當曲源區(qū)。當時我騎馬深入江源沒多遠,就連人帶馬一起陷入沼澤。前一秒還人高馬大,后一秒我就像坐在了一個馬扎上,我的馬在沼澤泥潭中四蹄盡沒。我還記得,我睡覺的帳篷被半夜突然而至的大雨沖離了地面,整個草甸都變成了湖面,在海拔5000米的地方,我有一種海中泛舟的錯覺。
十多年后,可能當曲河源才是長江正源這個觀點,依然很少有人提及。究其原因,可能因為這里沒有雪山,也沒有壯麗的冰川,而是由星星點點的 “熱融湖塘” 構成的高原濕地景色,不太符合人們想象中一條世界級大河源頭 “應該有” 的樣子。
當曲藏語意為 “沼澤之河”。長江水利委員會長江科學院原副院長陳進在《長江源——當曲水系及其生態(tài)系統(tǒng)特征探討》一文中寫道:“長江源之一當曲地處三江源保護的核心區(qū),由于海拔高、沼澤成片和水系復雜,很難深入其中進行科學觀測和研究,至今仍然是科研的空白區(qū),對其在江源的定位也出現(xiàn)了一些質疑?!?/p>
▲在當曲源頭的草甸中立著一塊寫著“長江源”的紀念碑,這就是萬里長江的正源所在了。 攝影:鐵丐
科技的進步為人類深刻認識我們居住的地球提供了有效的手段,當我們可以用衛(wèi)星去仔細端詳長江源區(qū)的時候,各種結果都指向一個結論:當曲才是長江真正的源頭。除了這里的神秘氣質和獨特的自然環(huán)境,當曲的重要性很難用一句話概括。“江源之爭” 也許才是當曲被世人記住的關鍵因素。搞清楚哪里才是長江真正的源頭,對于中國人來說意義重大。這場關于當曲源和沱沱河源誰才是長江正源的討論,從1976年一直持續(xù)到今天。只有了解了當曲這條河流的情況,才能真正了解這場持續(xù)多年的江源之爭的關鍵所在。
持續(xù)四十多年的長江正源探索
▲考察隊在當曲源頭的熱融湖塘邊扎營 供圖:江源考察隊
1969年起,由國家統(tǒng)一部署,蘭州軍區(qū)測繪部隊開始對長江源以及整個青海省和西藏自治區(qū)北部地區(qū)進行了1∶10萬地形圖的測繪工作,并先后完成了當曲、楚瑪爾河和沱沱河流域的實地測繪任務。原蘭州軍區(qū)測繪大隊副大隊長兼總工程師李志良先生參與測繪工作,并繪出了1∶10萬的長江源頭地區(qū)地形圖,涉及的區(qū)域面積達66萬平方公里。
1976年和1978年,長江流域規(guī)劃辦公室先后兩次組織考察隊,對長江源進行考察。1978年8月28日,隨隊考察的長江水利委員會專家夏鵬章先生到達了當曲源頭,那時認定的當曲源頭為多朝仁,也叫多朝能,是海拔5395米的霞舍日阿巴山上流出來的一股小水流。在霞舍日阿巴山被巖屑覆蓋的坡腳,有多股水流從松散的植物覆蓋層下流出,水量稀少。
1985年,當時就職于美國《國家地理》雜志的黃效文對長江源區(qū)進行考察后,提出了當曲的支流若霞能應為長江源頭的說法,并發(fā)布了長江源頭的地理坐——東經94°36′05″,北緯32°45′15″。他的依據(jù)是,即使按當時的資料,當曲源頭為由霞舍日阿巴的溪流來算的話,當曲的長度也比沱沱河長2公里,而且當曲與沱沱河合流的地方,水量也比沱沱河大,所以當曲才應該是長江正源。
在此之后,一場關于長江真正江源的討論拉開了序幕。1986年6月14日,轟轟烈烈的長江漂流在沱沱河源頭以下18公里正式下水。當漂到沱沱河沿(特指沱沱河與青藏公路的交匯區(qū)域,從峽谷進入寬谷的標志性河段,還包括了雀莫措等區(qū)域)后,由中國科學院成都地理研究所、長春地理研究所、蘭州冰川凍土研究所、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組成的陸上科考分隊開始對長江源區(qū)部分河流的長度、流量、流域面積等進行了實地考察和研究。這是繼長江流域規(guī)劃辦公室70年代的兩次考察之后,對長江源區(qū)的又一次重要科學考察。他們重新確定了沱沱河和當曲源頭的位置,并提出當曲河源有可能是長江正源的假設,這是當曲源頭第二次被提升到長江源的高度。他們還為當曲新源頭所在區(qū)域起了新名字——徐霞客高原。
▲圖中左側水系為沱沱河,右側水系為當曲,兩河交匯后稱通天河。 攝影:鐵丐
考察筆記中記錄:“當曲源于唐古拉山脈東段北麓,上游稱旦曲,其源頭也有二,一個是源于霞舍日阿巴山東麓的多朝能,另一個是在多朝能東北的扎西格君東側的丘狀高原上。通過衛(wèi)星照片發(fā)現(xiàn),此處十萬分之一的地形圖上未繪旦曲河谷的大片沼澤,而且扎西格君的源頭亦應在現(xiàn)標繪點上溯1.76公里處。衛(wèi)星照片顯示,這里泉水出露為小湖,并形成扎西格君的初始水流,兩岸布滿沼澤。從新源頭算起,扎西格君比多朝能長0.02公里,前者至匯口為12.59公里,后者至匯口為12.57公里,說明兩者的長度相當接近。然而扎西格君的流域面積為61.6平方公里,而多朝能僅為32.1平方公里,兩者相差近一倍之多。前者流量也比后者大得多,它在與后者匯合前,在被稱為卡史貢壩子的寬闊的山間盆地里由六股水流形成了向心狀水系,與多朝能匯合后便稱旦曲??梢?,扎西格君作為當曲源頭更為合理。為便于研究并紀念長江的偉大探源先驅,我們建議將扎西格君源頭的無名高原命名為徐霞客高原?!?/p>
這些新的見解和數(shù)據(jù)在當時引起了人們的極大關注,1987年1月25日的《人民日報》(海外版)對此進行了報道,標題稱 “長江源何處,究竟長幾何?科學考察隊實地考察正本清源,巨龍出涓涓當曲,長江總長是6275公里”。此后數(shù)年間,《光明日報》《文匯報》《中國青年報》等媒體都相繼就此作了報道。
長江源區(qū)的基本情況越來越清晰
▲借助無人機的視角,我們可以從空中俯瞰當曲的全貌。 攝影:鐵丐
在那之后,每逢有新的長江源考察活動開展,關于當曲河源是否該確立為新長江源的討論就會成為熱點話題。
2000年,中國科學院空天信息創(chuàng)新研究院研究員劉少創(chuàng)利用衛(wèi)星遙感影像對長江源區(qū)的當曲和沱沱河的長度進行了量測,得到的結果是:當曲的長度是360.8公里,沱沱河的長度是357.6公里。這也就意味著,即使將姜古迪如冰川的長度計入沱沱河的河長,當曲仍比沱沱河長3.2公里。2000年9月,劉少創(chuàng)赴長江源區(qū)考察,在唐古拉山脈東端北麓找到了當曲源頭,并測定了源頭的準確位置為東經94°35′54″,北緯32°43′54″,海拔5042米,行政隸屬青海省玉樹藏族自治州雜多縣結多鄉(xiāng)。按此源頭為長江正源計算的話,長江的長度是6236公里。
2005年6月15日,由中國探險學會(香港)黃效文帶領的19位國際科學探險隊員,在青海省南緣實地考察 “長江新源頭” 的確切位置。隨隊實地采訪的《經典》雜志總編輯王志宏等人,后來在《經典》九月號上發(fā)表了《發(fā)現(xiàn)長江新源頭》的大幅報道。黃效文等人后來在慈濟松山聯(lián)絡處舉行記者會,宣布當曲上游位于加色格拉峰下的若霞能為長江源頭,當曲的長度比沱沱河的長度長了6.5公里,并公布了長江新源頭的坐標,但這一數(shù)據(jù)并未得到中國官方正式認可。
▲黑色的牦牛群和白色的羊群在草甸上覓食,從高處俯瞰好似散落在青綠色“棋盤”上的黑白棋子,讓這幅高原畫卷充滿生機。 攝影:鐵丐
經過多年對長江源區(qū)的考察,雖然源頭歸屬還有疑問,但長江源區(qū)水系河流的基本情況越來越清晰。現(xiàn)在認定的長江源地區(qū)共有五條大的河流,自北向南分別是:楚瑪爾河、沱沱河,尕爾曲(卡日曲)、布曲和當曲。這五條河流呈扇狀分布,組成江源水系。
1978年,長江流域規(guī)劃辦公室依據(jù) “河源唯遠” 的原則確定沱沱河為長江正源后,依長度優(yōu)先的原則對當曲、布曲、尕爾曲諸河的主次關系進行重新劃分,布曲和尕爾曲劃歸當曲水系,都是當曲的支流,從而使當曲下游河段延長至沱沱河河口。
2005年,水利部長江水利委員會教授石銘鼎先生在武漢接受《十堰日報》記者稅曉潔采訪時表示:“這些情況我們早就了解,其實沒有多少新東西,但是仍然認為沱沱河是長江正源。因為確定大河正源,不能只看河流長度……這是一個非常復雜的過程?!?/p>
沉寂十年之后的“當曲騷動”
▲牧民在撿拾牛糞,牛糞是草原牧民最重要的生活能源之一。 攝影:鐵丐
2005年之后,這條寬闊的大河又沉寂了十年。
在這十年間,關于與長江共同發(fā)源于三江源的黃河、瀾滄江源頭的討論也是新聞不斷。新成立的三江源自然保護區(qū)沒有把當曲河源排入最核心區(qū)域,它似乎成了一塊被遺忘的飛地。2020年我再次來到當曲河源,同行的是劉少創(chuàng)研究員。他致力于通過遙感衛(wèi)星地圖和實地考察等手段確定大河源頭,并重新量算長江的長度。從青海省玉樹藏族自治州雜多縣城西行,沿著柏油路來到瀾滄江第一鄉(xiāng)札青,道路在此一分為二,去往瀾滄江源頭的公路依然是寬闊的柏油路,拐向當曲源頭查旦鄉(xiāng)的道路則是坑坑洼洼的土路。
沿著土路繼續(xù)深入,沼澤的樣貌逐漸顯現(xiàn)出來,越來越多的熱融湖塘和小溪構成的水網,以及在草皮之下泛著水光的草坑組成了這里的景色。除了遠處地平線上微微隆起的分水嶺,目力所及之處的地勢沒有起伏。與十年前到訪的時候相比,除了這條越來越堅實的鄉(xiāng)村便道之外,當曲源區(qū)幾無變化。完整的道路在查旦鄉(xiāng)終結,再往里深入,只剩破碎的牧道和時隱時現(xiàn)的車轍。查旦鄉(xiāng)已經位于青海和西藏分界的邊緣地帶,此處離109國道只有區(qū)區(qū)100公里,但因為沼澤密布,依然處于半隔絕的狀態(tài)。
▲當曲的源區(qū)地勢平坦寬闊,發(fā)源于唐古拉山霞舍日阿巴山東麓,是長江源區(qū)最大的水網沼澤地。 供圖:江源考察隊
從查旦鄉(xiāng)通往當曲源頭修了一條牧道,可以直達距離江源碑一公里處一家牧民的帳篷前,這里修建了一個半圓形的停車場,周圍被沼澤環(huán)繞。從停車場徒步約兩公里,翻過一個沼澤和布滿小溪的山坡就到了長江南源當曲源頭的第一泉眼。前三十年對這里的考察,在這里留下了一個國家地理標志和三座紀念碑。標志之下是一眼碗口大的清泉,泉水與周圍沼澤里更多的涓流匯聚,蜿蜒著向山下流去。我非常好奇,為什么會確定這個泉眼就是當曲源頭之水呢?環(huán)繞著這個泉眼,至少還有四股涓流產生。遠在300公里外的格拉丹東雪山下冰川的沱沱河源,是一片綿延十公里的潔白冰川。冰川融水從下方匯聚流出,沿著上古冰川開拓的布滿礦石的河道流向遠方,相較于這般美麗的景象,當曲源頭的景色明顯太過平淡。
我們到達的時候,泉眼周圍已經聚集了一群人,看穿著像是地質工作者。領頭的人一眼就認出了劉少創(chuàng),作為這個源頭的 “定源者”,他受到了熱烈歡迎。在他給別人講解江源由來的間隙,我和同伴遙控著無人機飛到了高空中。無人機監(jiān)控屏幕的畫面顯示,這是一片泛著棕褐色的大地,由一個個來自遠古的湖盆構成,像極了宇宙星空被倒扣在這里。這些湖盆的中央綠意盎然,越靠向邊緣,那種原野般的綠色越暗淡。沒過多久,我們放出的無人機飛過一片起伏的山脊。這條山脊忽而沉入湖盆,忽而山勢起伏,山脊側面光滑的山坡上能清楚地看到一條條被融雪切割出的脈絡。沿著起伏的山腳,一條寬闊的河道時而松散如網,時而束縛筆直,如同這片大地的血脈。
這是我十多年的江源考察中,第一次從高空以上帝的視角審視這片世外之地。這是一片未被侵擾的原生態(tài)沼澤地——面積為3.2萬平方公里的長江源頭當曲河源區(qū)。從高空俯瞰,這景象層次鮮明,絲毫不比雪山和冰川遜色。
長江到底有多長?
在當曲考察的這段時間,總有一個問題困擾著我,長江到底有多長?
出發(fā)之前我做過功課,《辭?!泛腿私贪娴乩斫滩纳蠘嗣鏖L江全長6236公里;水利部網站上標明長江全長6300余公里;三江源國家公園網站以當曲河為源頭標明長江全長6403公里。中國地圖出版社2015年出版的《三江源頭科學考察地圖集》中的數(shù)據(jù)顯示:從當曲源頭到沱沱河與當曲河匯合的囊極巴隴,當曲全長360.3公里。這樣測算下來,劉少創(chuàng)給出的長江總長為6236公里的長度與教材長度相互印證,更具科學性和權威性。
這些數(shù)據(jù)之間最多相差達167公里,甚至超過了北京與天津間的距離。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工程院院士、武漢大學教授李德仁分析說:“長江源頭具有不確定性,所以不同專家得出的數(shù)據(jù)會有差異?!?strong>長江勘測規(guī)劃設計研究院院長、中國工程院院士鈕新強認為,長江長度較規(guī)范的說法是6300余公里。水利部長江水利委員會石銘鼎教授在受訪時持同樣觀點,長江長度用6300余公里的數(shù)據(jù)比較合適。這種科學性的討論,我喜聞樂見。
但我相信,這肯定不是最后的答案。在我心中,長江源依然 “河源唯遠”,依然在不斷變化和更新。事后回望,我們的考察短暫且豐滿。這條大江是一個顛覆人傳統(tǒng)認知的存在。我曾以為,各拉丹東冰川之上的氣溫必然低于零度,不然冰何以成冰。其實冰川之上正午的氣溫可超過28度,冰面的溫度也超過零上10度。
站在大江之畔,我看到的第一眼是那些亮閃閃的石頭,它們被山體運動擠壓出來,散落在河道的每一個角落。大江義無反顧,滔滔東去,在我的身后,長河之上,正有無數(shù)的生命依托著這條長河努力地生活。
— End —
“中國三峽雜志”微信公眾號
歡迎訂閱:郵發(fā)代號38-383
立足三峽,關注人類家園
報道河流地理與水文化
責編:康靜 周伊萌
標題設計:崔瑋
實習生:方曌
校對:段海英
審核:柳向陽
來源:《中國三峽》雜志 2025年第4期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