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美國“Defence-Blog”網站援引英國國際戰(zhàn)略研究所報告,以2007年、2012年和2025年三個時間節(jié)點,針對中國空軍的裝備發(fā)展和演變,做了簡單闡述。在直觀的數字面前,國內空軍這18年的進步分外清晰,幅度之大堪稱絕無僅有。
盡管2007年國內已經裝備了一些“側衛(wèi)”,甚至殲-10和殲-11B也處于產能爆發(fā)前夜,但多達數十年的尷尬發(fā)展歷史,使得當時空軍仍然保有多達700多架殲-6。這款在50年代末期問世的米格-19基礎上,衍生的國產戰(zhàn)斗機,不管經歷什么程度的改進,放在2007年這個時間節(jié)點,都是非常離譜的。殲-7、殲-8的末代改進型號也剛剛步入交付末期,兩者裝備總數超過1000架,其中40%是服役不到10年的新批次。要是再算上400多架強-5,國內在2007年仍然保有超過2000架“四大主力”。
?——【·從老古董當家到四代機唱主角·】——?
2007 年的中國空軍,堪稱活化石博物館。當時空軍仍裝備著 700 多架殲 - 6—— 這款基于 1950 年代蘇聯米格 - 19 技術的戰(zhàn)機,即便經過多次升級,在 21 世紀的戰(zhàn)場上也只能充當飛行靶子。
更令人揪心的是,殲 - 7、殲 - 8 這兩款二代機的改進型號總數超過 1000 架,其中 40% 是剛服役不到十年的新批次,再加上 400 多架強 - 5 攻擊機,四大主力占據了空軍裝備的絕對主導地位。這些飛機的雷達探測距離普遍不足 100 公里,缺乏超視距作戰(zhàn)能力,面對美軍 F-15、F-16 時幾乎沒有還手之力。
轉折出現在 2012 年前后。隨著殲 - 10A/B、殲 - 11B 等三代機產能爆發(fā),中國空軍開始批量淘汰老舊機型。到 2012 年,空軍戰(zhàn)斗機總數降至約 1300 架,但三代機比例已超過 50%,包括 300 多架殲 - 10 系列、200 多架殲 - 11B 和蘇 - 30MKK。
這一階段的標志性事件,是殲 - 10B 首次采用無源相控陣雷達,使中國成為繼美國之后第二個掌握相控陣雷達戰(zhàn)機技術的國家。不過此時空軍仍面臨心臟病難題 —— 殲 - 11B 初期型號依賴俄制 AL-31F 發(fā)動機,國產 WS-10A 尚未完全成熟。
2025 年的空軍則徹底脫胎換骨。日本防衛(wèi)省數據顯示,中國海空軍現役四代機與五代機總數達 1688 架,其中殲 - 20 隱身戰(zhàn)斗機 230 架、殲 - 16 重型多用途戰(zhàn)斗機 312 架、殲 - 10C 超過 600 架。這些戰(zhàn)機的雷達探測距離普遍超過 150 公里,殲 - 20 的有源相控陣雷達甚至能在 200 公里外鎖定 F-35。更關鍵的是,空軍裝備體系實現了隱身化 + 信息化雙突破:空警 - 500 預警機通過數字陣列雷達可在 278 公里外發(fā)現隱身目標,運油 - 20 使殲 - 20 的作戰(zhàn)半徑擴展至 2000 公里以上,攻擊 - 11 隱身無人機則成為殲 - 20 的忠誠僚機,形成有人 - 無人協(xié)同作戰(zhàn)體系。
?——【·質量躍升的三重密碼·】——?
技術突圍是戰(zhàn)斗力飆升的核心支撐。以殲 - 20 為例,其采用的等離子體隱身技術使雷達反射面積(RCS)小于 0.001 平方米,與 F-22 相當。國產渦扇 - 15 發(fā)動機的量產,更讓殲 - 20 實現了 1.5 馬赫的超音速巡航能力,徹底擺脫了對俄制發(fā)動機的依賴。
在武器系統(tǒng)方面,霹靂 - 15 空空導彈射程超過 200 公里,配合殲 - 20 的光電分布式孔徑系統(tǒng)(EODAS),可實現先敵發(fā)現、先敵摧毀。相比之下,印度空軍主力戰(zhàn)機仍依賴進口的 R-77 中距彈,射程僅 80 公里,在最近的印巴空戰(zhàn)中暴露出明顯劣勢。
體系重構則讓單件裝備的效能倍增。2024 年曝光的紅藍對抗演習中,空警 - 500 通過數據鏈引導殲 - 20 在 278 公里外鎖定隱身敵機,隨后殲 - 20 雙座型(殲 - 20S)指揮 2 架攻擊 - 11 無人機前出佯攻,成功誘使敵方開啟雷達暴露位置,最終由殲 - 20 發(fā)射霹靂 - 15 導彈完成擊落。這種預警機 + 隱身戰(zhàn)機 + 無人機的組合,使中國空軍在隱身對抗中占據主動。反觀美軍,其 E-3 預警機因雷達技術落后,無法有效探測殲 - 20,導致 F-35 在西太戰(zhàn)區(qū)的作戰(zhàn)效能大打折扣。
戰(zhàn)略轉型更讓空軍的影響力突破國界。運 - 20 運輸機的列裝使中國具備了洲際投送能力,2025 年空軍八一飛行表演隊首次實現一站直飛海外執(zhí)行任務,全程由運油 - 20 伴隨保障。轟 - 6N 掛載的鷹擊 - 21 高超音速導彈射程超過 1500 公里,可對美軍航母戰(zhàn)斗群構成實質性威脅。這種攻防兼?zhèn)涞膽?zhàn)略布局,與巴基斯坦總理在印巴沖突后對中國的評價形成鮮明呼應 —— 關鍵時刻的遠程投送和精確打擊能力,正是中國維護盟友安全的底氣所在。
?——【·國際視角下的中國速度·】——?
橫向對比更能凸顯中國空軍的進步幅度。2007 年時,美軍在西太部署的 F-15、F-16 等三代機超過 500 架,而中國空軍能與之抗衡的戰(zhàn)機不足 200 架。到 2025 年,中國空軍現役五代機數量已達 230 架,超過美軍在亞太部署的 F-22(50 架)和 F-35(80 架)總和。俄羅斯空天軍雖擁有蘇 - 57,但截至 2025 年僅列裝 30 架,且其雷達和隱身性能均落后于殲 - 20。
這種跨越的關鍵,在于中國軍工體系的自主創(chuàng)新能力。以殲 - 16 為例,其采用的有源相控陣雷達(AESA)探測距離超過 200 公里,可同時跟蹤 30 個目標并攻擊其中 6 個,性能全面超越俄軍蘇 - 30SM。中國已開始研發(fā)六代機殲 - 36,其設計指標包括超視距無人機控制、定向能武器搭載等,與美國下一代空中優(yōu)勢項目(NGAD)同步推進。這種生產一代、研發(fā)一代、預研一代的節(jié)奏,使中國在航空技術領域實現了從跟跑到并跑的質變。
?——【·結語·】——?
站在 2025 年的時間節(jié)點回望,中國空軍的蛻變之路充滿啟示:在軍事現代化進程中,數量規(guī)模不再是決定性因素,技術代差和體系效能才是勝負手。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