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朱自清大傳》的自序中,陳武講述了朱自清的生平,也講述了自己寫作該書的過往。正如作者所言,朱自清在《我是揚州人》一文里說:“我家是從先祖才到江蘇東海做小官。東海就是海州,現(xiàn)在是隴海路的終點。我就生在海州。四歲的時候先父又到邵伯鎮(zhèn)做小官,將我們接到那里。海州的情形我全不記得了,只對海州話還有親熱感,因為父親的揚州話里夾著不少海州口音。”
朱自清出生于1898年11月22日。曾祖父朱子擎原姓余,少年時因家庭發(fā)生變故而被紹興同鄉(xiāng)朱姓領(lǐng)養(yǎng),遂由余子擎改名朱子擎。朱子擎成年后,和江蘇漣水縣花園莊(現(xiàn)屬灌南縣)富戶喬姓人家的女兒成婚,并定居于花園莊。朱子擎兒子出生時,為紀念祖先而起名朱則余(姓朱,實則姓余)。朱則余就是朱自清的祖父,娶當?shù)貐鞘吓又禅欌x。朱則余在海州做承審官時,朱鴻鈞一家隨父親在海州定居生活。1901年,朱鴻鈞到高郵邵伯鎮(zhèn)(后歸江都)做一名負責收鹽稅的小官,朱自清和母親一起搬到邵伯和朱鴻鈞組成小家庭。1903年,朱則余從海州任上退休后,朱鴻鈞在揚州賃屋迎養(yǎng),從此便定居揚州。
1916年秋,朱自清考入北京大學預科,一年后轉(zhuǎn)讀本科哲學系,并于1920年5月畢業(yè)。大學讀書期間,朱自清受新思潮的啟發(fā)和鼓舞,積極參加文學社團,從事文學創(chuàng)作,并全程參與以北京大學為中心的五四學生愛國運動。大學畢業(yè)后的五年時間里,朱自清一直在江南各地從事中學教學和文學創(chuàng)作,結(jié)交了葉圣陶、俞平伯、鄭振鐸、夏丏尊、王伯祥、豐子愷、周予同、朱光潛等好友,創(chuàng)作了大量的白話詩、散文、語文教學隨筆和文學論文,為開辟、發(fā)展新文學創(chuàng)作的道路做出了可喜的成績和貢獻。
北大畢業(yè)后的朱自清,在江南生活、工作了五年,結(jié)識了一批志趣相投的作家朋友,分別創(chuàng)作了《槳聲燈影里的秦淮河》《匆匆》等重要作品。1925年8月,朱自清到清華大學任教,開始研究中國古典文學并兼顧創(chuàng)作。1927年創(chuàng)作的《背影》《荷塘月色》等膾炙人口的名篇,是幾代中國人的心靈寄托。抗日戰(zhàn)爭期間,朱自清和清華大學被迫南遷,朱自清也開始了他長達九年的西南聯(lián)大教學生涯。1946年由昆明返回北京清華園,繼續(xù)任清華大學中文系主任。直至1948年8月12日病逝,朱自清在清華大學度過了他最后的日子。
1925年,與友人攝于清華園,左起第二人為朱自清?!吨熳郧宕髠鳌凡鍒D
朱自清一生所處的時代,是中國人民覺醒的時代,也是中國社會發(fā)生巨大轉(zhuǎn)折的時代,朱自清沒有迷失自我,堅定自己的創(chuàng)作、研究和教學,培養(yǎng)了一大批正直的知識分子和社會建設(shè)人才,留下了數(shù)百萬字的作品,成為中國文化的巨大財富。
本文節(jié)選自《朱自清大傳》,已獲得出版社授權(quán)刊發(fā)。
《朱自清大傳》
作者:陳武
版本:北京時代華文書局
2025年5月
1920年5月,朱自清從北京大學哲學系畢業(yè)。
機緣留給一切有準備的人。此話在朱自清身上再一次得到驗證。朱自清從北京大學畢業(yè)不久,就到浙江一師任教了。
朱自清能到浙江一師任教,還要從浙江一師的學潮說起。1920年初,“一師”的學生施存統(tǒng)在《浙江新潮》上發(fā)表《非孝》一文,對孔孟之道發(fā)起攻擊,觸怒了當局。浙江省教育機構(gòu)、省議會指責校方和教師支持學生運動,要有人出來負責,解聘被稱為“四大金剛”的四名國文教員劉大白、夏丏尊、陳望道、李次九,并且還要罷免校長經(jīng)亨頤。此事讓“一師”學生特別憤怒,堅決反對撤換校長和四位老師,掀起了轟動全國的學生運動,甚至還轟走了準備繼任的校長。當局采取更極端措施,動用武力,派警察包圍并企圖解散學校。經(jīng)過學生的激烈斗爭,當局的計劃未能得逞,但校長和“四大金剛”卻因此而相繼離職。后在北京大學代理校長蔣夢麟的調(diào)停下,風潮得以平息。就這樣,剛剛從北京大學畢業(yè)的朱自清在蔣夢麟的推薦下,和俞平伯一起去了浙江一師擔任國文教師。朱自清、俞平伯和劉延陵、王淮軍一起又并稱“后四大金剛”。
這次任教,對于朱自清來說,是他人生的重要一步,不僅是高起點的工作,還結(jié)識了一批趣味相投、學問精深且性格同樣溫和、厚道、篤實的終生好友。
像“小戶人家待客那樣”面對學生
剛一踏上教師崗位,講課自然是工作中的重點?;蛟S是由于天性使然,也或許是過于認真謹慎,朱自清無論是備課還是講課都是一絲不茍,以至于到了刻板的程度。他的學生魏金枝在《杭州一師時代的朱自清先生》里回憶說:“他那時是矮矮胖胖的身軀,方方正正的臉,配上一件青布大褂,一個平頂頭,完全一個鄉(xiāng)下土佬。說話呢,打著揚州官話,聽來不甚好懂,但從上講臺起,便總不斷地講到下課為止。好像他在未上課之前,早已將一大堆話,背誦過多少次。又生怕把一分一秒的時間荒廢,所以總是結(jié)結(jié)巴巴地講。”這段話很形象,也很生動,把朱自清的身材、長相、穿著以及講課的神態(tài),都淋漓盡致地表現(xiàn)了出來,同時也從一個側(cè)面,說明他對所教課程的重視,雖然略有結(jié)巴,卻不愿荒廢掉一點時間,“然而由于他的略微口吃,那些預備好了的話,便不免在喉嚨里擠住。于是他就更加著急,每每弄得滿頭大汗”。
當時“一師”學生的年齡參差不齊,高年級的同學“大的竟有二十七八歲……普通的都是二十里外,這對一個大學新畢業(yè)二十二三歲的先生,在外表上確乎是一個威脅,所以一到學生發(fā)問,他就不免慌張起來,一面紅臉,一面結(jié)結(jié)巴巴地作答,直要到問題完全解決,才得平舒下來。就為了這緣故,倒弄得同學們再也不敢發(fā)問;真的要問,也只好跑到他的房間里去問了”。跑到房間里又怎么樣呢?魏金枝繼續(xù)寫道:“他也還是那樣局促不安的神情,全是一副鄉(xiāng)下小戶人家待客那樣巴結(jié)的局面,讓坐,倒茶,勤勤懇懇地招待,規(guī)規(guī)矩矩地談話,全無那時一師脫落形跡的風氣?!边@段話,并不是對朱自清的奚落或貶低,相反的,卻是極高的評價。
朱自清大學畢業(yè)后,經(jīng)北大代理校長蔣夢麟的推薦,1920年秋去杭州任教,從此踏上南方五年的中學教學生涯。《朱自清大傳》插圖
那是一個緊接著五四的時代,有不少的大學畢業(yè)生,一踏上社會便趾高氣揚、不可一世,炫耀、浮夸之風在一部分學校中大有人在,就連“一師”的風氣也是“脫落形跡”的。魏金枝也不無感嘆地說:“……那時,一切泡沫,都可以冒充浪潮?!倍熳郧褰蹩量痰膰乐?,為人師表的作風,小心謹慎的處事,卻像另類的陽春白雪。朱自清有學歷有學問,也是一位在全國漸有名氣的新詩人,他在學生面前不恃才傲物,不目空一切,不盲目自大,而是像“小戶人家待客那樣”地面對學生,還給學生讓座、倒茶,這是一種謙遜的君子風度,那么年輕就能做到這樣,真是很不容易的,對學生的成長、成才,勢必也會有很大的影響。
曹聚仁在《哭朱自清先生》里是這樣描寫的:“朱先生踏進了教室,他并不知道我們在這里玩了一年多道爾敦制,國文課便是社會問題討論課;他剛出大學的門,一本正經(jīng)上課;他口微吃,講得很快,很吃力,一頭大汗,而我們的反應,非常‘淡漠’。在我們徘徊于大而無當?shù)纳鐣栴}討論與一本正經(jīng)的文藝之間,十字街頭,無所適從?!庇终f:“我們談到朱先生,不禁想起他那雙胖胖的溫潤的手,手背上十個小窩。他是敦厚篤實的人,什么紙糊帽子都不大合他的頭寸,用我常用的考語來說,他是開明型的思想家?!狈Q朱自清為“開明型的思想家”,這個評價出自著名報人、散文家之手,可信度更高,朱自清的精神風貌,也更加讓人景仰。
鄭振鐸在《哭佩弦》一文中,也進一步證實了他的這一做人和講課的風格。他寫道:朱自清“從來不肯馬馬虎虎地教過去。每上一堂課,在他是一件大事。盡管教得很熟的教材,但他在上課之前,還須仔細地預備著。一邊走上課堂,一邊還是十分的緊張”。接著又說:“這樣負責的教員,恐怕是不多見的。”為什么“緊張”?就是一種負責的精神,一種憂患的意識——生怕講不好,勢必會更多地用功,更周詳?shù)貍湔n,更努力地講。
和俞平伯相交于浙江一師
和俞平伯的相識到相知而成為好友,無疑是朱自清來“一師”任教的重大收獲。俞平伯出身書香世家,舊學功底深厚,年紀輕輕就有名士派,而且早在1918年就開始在《新青年》發(fā)表新詩了,此后在《新青年》《新潮》等報刊上常有新詩、散文、文論發(fā)表,甚至還在《新潮》上發(fā)表了兩篇白話小說。俞平伯的成就,對于朱自清來說,相當于“同學老前輩”了,所以剛一成為同事,朱自清便將自己手訂的新詩集《不可集》拿給俞平伯看,算是請教吧。這是一本“手抄本”,是朱自清自己的創(chuàng)作集,大約不少詩還略顯稚嫩。
俞平伯后來說:“在杭州時,我開始作新詩,朱先生也正開始作,他認為我的資格比他老,拿他作的新詩給我看,他把他的詩名為‘不可集’,用《論語》‘是知其不可而為之歟’的意思,近似適之先生《嘗試集》的含意。這個集名還是沒有用,但我們的關(guān)系卻一天一天地深了。”俞平伯也是謙遜的,他把自己放在和朱自清平等的位置上,實際上,俞平伯雖然比朱自清小2歲,在北大畢業(yè)卻比朱自清早半年,發(fā)表作品也確實比朱自清更早,而且一出手就是在頗受矚目的《新青年》雜志上,加上他的家學背景和處事作風,朱自清自然會從內(nèi)心里欽佩俞平伯了。
《中國新文學研究綱要》手稿本?!吨熳郧宕髠鳌凡鍒D
從此,兩位青年正式訂交,經(jīng)常一起討論新詩的創(chuàng)作和發(fā)展,二人的作品也層出不窮,輪番發(fā)表。我查閱了那一時間朱自清和俞平伯的詩文創(chuàng)作和發(fā)表情況,從1920年9月開始,至1921年6月,朱自清共創(chuàng)作新詩《秋》《不足之惑》《紀游》《送韓伯畫往俄國》《滬杭道中》《自白》《依戀》《冷淡》《心悸》《旅路》《人間》《湖上》《轉(zhuǎn)眼》共十三首,另外還有幾篇散文。俞平伯創(chuàng)作了《送輯齋》《潮歌》《題在紹興柯巖照的相片》《樂觀》《在路上的恐怖》《無名的哀思》《屢夢孟真醒來長嘆作此寄之》《蠟梅和山茶》《太湖放歌》《哭聲》《黃鵠》《鶯兒吹醒的》《北京的又一個早春》《風塵》《不知足的我們》《俳諧憤言》《春里人的寂寥》《破曉》共十八首以及部分散文。二人的創(chuàng)作成果都很豐碩。雖然之前他們都創(chuàng)作了不少新詩,也在雜志上發(fā)表過,但自從相交于浙江一師后,在相互探討和鼓勵之下,創(chuàng)作都呈現(xiàn)了“井噴”的態(tài)勢。
新詩那時候還是時髦的東西,從胡適的第一首白話詩開始,也不過三四年的光景,從語言到形式,還不太成熟,許多詩人都在探討、摸索和學習中。朱自清能夠和好友共同研習新詩,共同進步,相互激勵,實在是遇上了好時機。此外,二人還寫作了多篇舊體詩、評論和其他雜稿。而俞平伯開始了對《紅樓夢》的研究。朱自清更是寫出了一生中的兩部短篇小說代表作《笑的歷史》和《別》。短短一年時間,朱、俞二人就在文學創(chuàng)作上打開了一片天地。
“我寫過詩,寫過小說,寫過散文”
《別》在朱自清不多的小說作品中,是較為成熟的一篇。這篇小說寫畢于1921年5月5日,發(fā)表在7月10日《小說月報》第12卷第7號上。小說描寫了一個青年教師和他的妻子因為生活所迫,又不得不分手的故事。小說故事質(zhì)樸,筆調(diào)委婉、細膩。不久后,這篇作品就被收入“文學研究會叢書”第五種《小說匯刊》(商務(wù)印書館1922年5月版),有了更多的讀者。結(jié)合朱自清當時的家庭生活,小說有可能源自他自己的心路歷程。朱自清剛來“一師”時,是偕妻子和長子朱邁先一同前來的,在寫這篇小說時,妻子正待產(chǎn)(長女采芷生于5月8日)。而他教書所賺的薪水,除了留下少部分自己花銷外,大部分都寄給了揚州的老家,所以,他的生活負擔很重。這篇小說也算是“有感而發(fā)”吧。
小說發(fā)表后,引起了不小的反響,茅盾說:“就我看來,《別》是一篇極好的小說,但一般人或許要說他‘平淡’。”(《評〈小說匯刊〉》,1922年7月11日《文學旬刊》)陳煒謨也說:“他這篇《別》如他的詩一樣,初看起來似乎平淡,但仔細咀嚼,就像吃橄欖一樣,覺得有味了?!保悷樦儭蹲x〈小說匯刊〉》,1922年12月10日《小說月報》第13卷第12號)一直以來,朱自清的作品被多次研究,鮮有人研究他的小說,這多半是朱自清早年以詩和散文見長,特別是散文,后來以學術(shù)和語文研究名世,小說創(chuàng)作不再繼續(xù)了,就是一些文學選本里,也不再關(guān)注他的小說,甚至一些年輕的讀者,都不知道朱自清還寫過小說。
朱自清長期關(guān)注中學語文教育。他與葉圣陶合作,撰寫、編選 了多部關(guān)于語文教育與學習的論著。圖為抗戰(zhàn)期間出版的部分著作?!吨熳郧宕髠鳌凡鍒D
好在中國書籍出版社在“中國書籍文學館——大師經(jīng)典”書系里有一本《朱自清精品選》(2014年6月出版),收了兩篇小說,一篇《笑的歷史》,另一篇就是《別》,彌補了這一缺陷。而事實上,朱自清的短篇小說不止這兩篇,他的《新年底故事》《阿河》《飄零》也可以當作短篇小說來讀。
在說到自己的小說創(chuàng)作時,朱自清曾在《背影》的序里說:“我寫過詩,寫過小說,寫過散文。二十五歲以前,喜歡寫詩,近幾年詩情枯竭……短篇小說寫過兩篇?,F(xiàn)在翻出來看,《笑的歷史》只是庸俗主義的東西,材料的擁擠像一個大肚皮的掌柜;《別》的用字造句,那樣扭扭捏捏的,像半生不熟的病人,讀著真怪不好受的。我覺得小說非常地難寫;不用說長篇,就是短篇,那種經(jīng)濟的、嚴密的結(jié)構(gòu),我一輩子也學不來!”又說集子中的“其中兩篇,也許有些像小說;但你最好只當作散文看,那是彼此有益的”。朱自清這里所說的“其中兩篇”,就是我前邊提到的《阿河》和《飄零》。特別是《阿河》,無論是結(jié)構(gòu)、故事、人物塑造,還有所表達的思想和意味,都是一篇正宗的短篇小說,且藝術(shù)水準相當高,在朱自清不多的小說作品,排名前列??赡軐嵲谑菍π≌f寫作的“知難而退”吧,也可能是下決心以后不再寫小說了,才把這兩篇作品當作散文收入集中了。
一百多年前江南五月的鄉(xiāng)村風貌
剛剛工作的朱自清,雖然家累較重,還要教書、創(chuàng)作,但畢竟是年輕人,參與學生的聚會和學生一同出游,和好友談詩論文、蕩舟西湖等,必是少不了的。多年以后,朱自清詩中的“明圣湖邊兩少年” “隨時結(jié)伴小游仙”,就是說他和俞平伯的。俞平伯和朱自清一樣,也是在讀大學期間就結(jié)婚了的,小家就在杭州,岳家也在杭州,又是同事,曾祖父俞樾當年居住和講學的俞樓就在西湖邊上,產(chǎn)權(quán)還在自己手中。所以,不僅可以交流學問、探討創(chuàng)作,還經(jīng)常結(jié)伴游玩,西湖就是他們經(jīng)常游逛的地方。
朱自清也會和其他朋友或?qū)W生出現(xiàn)在杭州的各個名勝景點。
他的那首《湖上》新詩,就是他在游西湖時,看到游船上一群天真爛漫的少女給人們帶來的喜悅而創(chuàng)作的。至于其他名勝,如天竺山、靈隱寺、韜光、玉泉、北高峰等都去玩過。他的新詩《紀游》,寫的就是和學生張維祺游天竺山等地的事。杭州好玩的地方太多了,僅一個天竺山,就可好好地待上半天,“韜光可觀海,天竺則觀山”。山湖麗景是杭州最美的景色,徜徉在天竺山麓,會被四周誘人的山巒秀色所迷惑。從靈隱合澗橋旁循路而行,山色撲面而來,盆景一樣移步換景,崖陡谷深,曲澗幽靜,間或有溪水淙淙,像一首天籟之音在耳邊縈繞,山嵐云影如彩帶般飄忽而過,時而如立軸畫屏,時而又如潑墨寫意,極富情趣。朱自清和朋友、學生流連于此,自然會激發(fā)靈感,詩興大發(fā)了?!稖嫉乐小冯m不是記游詩,同樣有著記游的色彩,對道路兩側(cè)鄉(xiāng)野風光的描寫非常的優(yōu)美動人,我們可以摘引一下,來領(lǐng)略一百多年前江南五月的鄉(xiāng)村風貌:
雨兒一絲一絲地下著, 每每的田園在雨里浴著, 一片青黃的顏色越發(fā)鮮艷欲滴了! 青的新出的秧針, 一塊塊錯落地鋪著; 黃的割下的麥子, 把把地疊著; 還有深黑色待種的水田, 和青的黃的間著; 好一張彩色花氈呵! 一處處小河緩緩地流著; 河上有些窄窄的板橋搭著; 河里幾只小船自家橫著; 岸旁幾個人撐著傘走著; 那邊田里一個農(nóng)夫,披了蓑,戴了笠, 慢慢地跟著一只牛將地犁著; 牛兒走走歇歇,往前看著。 遠遠天和地密密地接了。 蒼茫里有些影子, 大概是些叢樹和屋宇吧? 卻都給煙霧罩著了。 我們在煙霧里、花氈上過著; 雨兒還在一絲一絲地下著。
即便是用今天的詩歌趣味和審美標準來欣賞朱自清的這首抒情詩,依然同樣會被五月江南的鄉(xiāng)村民俗和野間風姿所感動,那層層遞進的美景和細雨中的田園風光,是不是通過朱自清樸素而精準的文字,呈現(xiàn)在我們的眼前了呢?
原文作者/陳武
摘編/何也
編輯/張進
導語校對/趙琳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wù)。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