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5年北京舉行了授銜典禮,主要是針對十位元帥的授銜,毛主席為他們頒發(fā)了軍銜,這也是因為他們在革命時期做出了巨大貢獻。不過很多人不清楚的是,原本元帥人選并不止十人,而是十一人。可是在授銜儀式上也只有十位將領(lǐng)接受了軍銜,這到底是為啥呢?那個沒有被授予軍銜的人又是誰呢?
從中央發(fā)布的文件中可以看出,鄧公是那個沒有接受軍銜的將領(lǐng),至于他為啥沒有接受軍銜,這還需要軍銜評定工作開始時說起。建國后,中國正處于百廢待興的狀態(tài),不過對于軍銜國家并沒有太重視,后來還是因為抗美援朝中出現(xiàn)的一些問題,讓我軍不得不將軍銜制度重視起來,而且這與部隊向現(xiàn)代化的方向發(fā)展有一定的關(guān)系。
不過我們在確定軍銜制度的時候,由于沒有什么經(jīng)驗,就只能向蘇聯(lián)請教,而毛主席也同意了這個方案,畢竟蘇聯(lián)的模式也同歐洲大部分國家軍銜制度相同,如此一來我國的軍隊發(fā)展就更容易與國際掛鉤了。在軍銜制度中,最高的軍銜就是元帥,而什么樣的人可以授予這樣的軍銜,也需要做出規(guī)定,不然就很麻煩。再說對革命有諸多貢獻的將領(lǐng)人數(shù)還不少,如果各個等級的軍銜沒有設(shè)置限制的話,就可能有不少人獲得高階軍銜。
所以在確定軍銜方案的過程中,中央也召開了多次會議進行討論,不過眾人覺得大元帥軍銜必須給毛主席,畢竟毛主席在革命勝利中起到的作用是無與倫比的,而且如果沒有毛主席的領(lǐng)導,就沒有如今的新中國,所以在會議中眾人都覺得只有毛主席才配得上大元帥這個軍銜。另外元帥人選確定了11人。
除了我們知道的那十位元帥之外,還加了鄧小平,羅榮桓是評定小組的負責人,在將名單確定之后,就上報給了中央,讓毛主席與中央的同志做最后的決策。不過毛主席否定了大元帥的提議,因為他覺得穿上元帥服工作不舒服,也沒有辦法同群眾拉近關(guān)系。所以在他看來,只要是去了地方工作的將領(lǐng),就都不要再參加軍銜的評定了吧!
周總理等人聽了毛主席這話后都覺得非常有道理,于是這也就成為軍銜評定的標準之一。于是在經(jīng)過黨中央的決定后,羅榮桓等人就修改了元帥名單,最終只有11位將領(lǐng)獲得元帥軍銜。不過在9月9日的中南海會議中,劉少奇又提出了自己的意見,他表示鄧公與陳毅雖然都還在部隊里有職務,卻也都不是主要職務,而他們一個是中央秘書長,一個則是副總理,按理說也不應該參與授銜才對。
劉少奇的提議在場的眾人也都覺得合適,所以元帥就縮減了兩個,只有9人。不過我們都知道最后是10位元帥,也就是說陳毅最后還是被授予元帥,這多虧了周總理,那天的會議周總理有事情沒有參加。在他聽說這個消息的時候,周總理就立刻給楊尚昆打了電話,表示陳毅需要授予軍銜,不少人對周總理這個提議很不理解,可周總理卻也說了自己的理由。
首先陳毅不僅參與了南昌起義,還是領(lǐng)導湘南起義中的一個,另外在井岡山上的時候,陳毅還是被稱為三巨頭之一的,最后就是他是最能代表三野的將領(lǐng)。所以不管從哪個角度來看,陳毅都必須給予元帥軍銜。正是周總理的堅持,最后陳毅被授予元帥。不過鄧公的情況也符合周總理說的那些理由,可他最后卻沒有軍銜,這也是鄧公自己拒絕的結(jié)果,另外鄧公對軍銜看的很淡,他覺得自己不需要元帥軍銜,如果真的要軍銜,給個什么將的話更合適,可見鄧公是多么的淡泊名利。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