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中國人民抗日戰(zhàn)爭
暨世界反法西斯戰(zhàn)爭勝利80周年
為銘記歷史、緬懷英烈
弘揚偉大抗戰(zhàn)精神
由新華社主辦的
“國社之鏡·世紀光影之人民必勝”
藝術展8月26日開展
△藝術展現(xiàn)場
復刻暗房里的故事
現(xiàn)場特別設置了
《南京照相館》主題展區(qū)
將電影中的暗房搬到了線下
△《南京照相館》暗房展區(qū)
暗房里擺放著
照片烘干機、照片顯影盤、
膠片顯影罐等沖洗設備
△《南京照相館》暗房展區(qū)
我們知道,在影片中
沖洗照片的暗房
是照相館的核心場所
也是劇情推動的重要載體
沖洗的是照片
記錄的是歷史
映照的卻是人性
△《南京照相館》預告片截圖
原本是郵差的阿昌
被日軍攝影師伊藤秀夫
誤以為是開照相館的
可以幫其解決沖洗照片難題
故而僥幸獲得暫時活命機會
為了活下去
阿昌在暗房里
和開照相館的老金
突擊學習照片沖洗技術
為了不露出馬腳
靠著死記硬背才得以過關
而當他們逐漸反應過來
沖洗出來的照片上
盡是日軍耀武揚威的屠戮
和同胞們慘遭殺戮的畫面時
他們徹底覺醒了
“這照片不能再洗了,再洗我們就成漢奸了”
△《南京照相館》劇照
于是
底片成為日軍暴行的證據(jù)
也變成平民反擊的“武器”
他們想方設法守護、傳遞罪證底片
在影片最后
終于將這些照片公布于世
更為動人的是
銀幕之外也有真實的歷史事件
歷史上傳遞照片的兩個人
分別是一家照相館的小學徒羅瑾
和其后來在無線電班的同學吳旋
△羅瑾(左)和吳旋(右)在南京重逢時拍下的合影。圖源:央視新聞
羅瑾將日軍送來清洗的照片
偷偷復印了一份
藏在南京毗盧寺內墻洞里
直到1945年日本投降后
輾轉被吳旋接力保存下來的
那本罪證相冊
出現(xiàn)在對日軍的審判法庭上
成為南京大屠殺案
“京字第一號證據(jù)”
△此日軍暴行相冊成為南京大屠殺案“京字第一號證據(jù)”。圖源:央視新聞
歷史與影片交織
體現(xiàn)出了普通民眾的偉大力量
而在抗日戰(zhàn)爭時期
有無數(shù)個關鍵時刻
都離不開廣大的人民群眾
這一點在本次藝術展現(xiàn)場的
一些老照片里也得以彰顯
△藝術展現(xiàn)場
聚焦歷史中的人民
△ 《我們是抗日小兵》 圖源:新華社
抗戰(zhàn)時期
參加戰(zhàn)斗的不只有戰(zhàn)士
《我們是抗日小兵》這幅照片
就是對這句話最好的詮釋
1940年4月4日是當時的兒童節(jié)
照片記錄了在河北唐縣
敵后抗日根據(jù)地的兒童團員們
時刻準備著投身抗日戰(zhàn)場的情景
畫面中
他們手持木槍、肩背背包
譜寫了一曲全民皆兵的
人民戰(zhàn)爭嘹亮戰(zhàn)歌
△奔赴延安的愛國志士和抗日青年。圖源:新華社
這張照片定格了
烽火年代最動人的群像
全國各地的愛國志士
和抗日青年冒著生命危險
沖破敵人重重封鎖
奔赴延安尋求救國真理和道路
他們在這里用思想武裝頭腦
刻苦訓練后
紛紛奔赴斗爭的最前線
△《切斷敵人供給線》 圖源:新華社
這張題為《切斷敵人供給線》的照片
是抗日戰(zhàn)爭時期戰(zhàn)地攝影的名作
記錄的是1944年
晉察冀邊區(qū)民兵
在山西忻州南同蒲線
破壞鐵路的經典瞬間
畫面中
漆黑的夜幕下
一雙雙明亮的眼睛
警惕地注視著前方
一個個民兵用盡全力手抬肩扛
將長長的鐵路鐵軌翻離路基
切斷敵軍的補給線
△正在修建滇緬公路的中國民眾。圖源:新華社
這張照片記錄的是
正在修建滇緬公路的中國民眾
1937年至1938年
為搶運抗戰(zhàn)戰(zhàn)略物資
在缺乏壯勞力
和必要工程機械的情況下
20萬云南民眾
包括老人、婦女和小孩
依靠雙手
經過艱苦卓絕的奮斗
僅用9個月就修通了滇緬公路
抗日戰(zhàn)爭期間
滇緬公路運輸大量物資
并擔負遠征軍出國作戰(zhàn)的運送任務
是中華民族在抗戰(zhàn)中的“生命線”
極大支撐著中國抗日戰(zhàn)場的戰(zhàn)備物資運輸
以及大后方的經濟供應
△藝術展現(xiàn)場
從《南京照相館》的暗房
到抗戰(zhàn)中的西南“生命線”
一張張老照片
沉默不語
卻映照出人民戰(zhàn)場的無聲勝利
勿忘歷史,吾輩自強!
△藝術展線上參觀入口
作者 | 李立新、孫麗敏
編輯 | 趙寧寧
主編 | 楊公元
監(jiān)審 | 楊 巍
來源 | 農視網(wǎng)綜合新華社、央視新聞等
部分素材來源網(wǎng)絡,如有侵權請聯(lián)系刪除
點擊下方公號名片,閱讀更多科普信息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