葆山之沉穩(wěn),擁海之魄力
——在2025年開學典禮上的發(fā)言
水利工程專業(yè)2025級博士生 田鎮(zhèn)嘉
尊敬的各位老師,親愛的同學們:
大家好!
我是來自海洋工程研究院的2025級水利工程直博生田鎮(zhèn)嘉。非常榮幸能站在這里,代表我們2025級全體博士新生發(fā)言。此刻,我們擁有了一個共同的身份——“清華人”,更有著一個特殊的注腳——南國清華的新一代生力軍。
首先,請允許我代表全體新生,向一路支持我們的師長、親友,以及清華大學深圳國際研究生院致以最誠摯的感謝。是你們,讓我們得以在此相遇,以奮斗為筆,書寫人生的新篇章。
回望來路,我深深體會到,成長是一場持續(xù)跨越的旅程。從家鄉(xiāng)貴州的蒼茫群山,到東南大學的求學歲月,再到今天站在南國清華園里,我實現(xiàn)了三重關鍵的跨越,每一次都讓我更加明晰肩頭的使命。
第一重跨越是地理與視角的跨越。我的家鄉(xiāng)貴州,是中國唯一沒有平原的省份。群山塑造了我堅韌、踏實、勇于攀登的品格;而我今天所在的深圳,則是中國最開放、最前沿的窗口,深圳以敢闖敢試、向海圖強的精神,教會我遠眺與開拓。從山到海,不僅是地理的遷移,更是以一種全新的視角看待世界,發(fā)現(xiàn)問題。
第二重跨越是身份與使命的跨越。本科在東南大學的求學之路,讓我學會了如何成為一名優(yōu)秀的學習者。而站在清華這個新起點上,博士生涯意味著一次根本的蛻變:我們的任務不再是解開試卷上的標準答案,而是去探索人類認知邊界上那些“無人區(qū)”,是去做第一個回答問題的人。如果說本科階段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眺望世界,那么博士階段就是要努力成為那個讓后人能夠站得更高的肩膀?!白詮姴幌ⅲ竦螺d物”的校訓正在我心中沉淀出新的分量——我們不僅要完善小我,更要通過探索新的領域來服務大我。
第三重跨越則是價值與創(chuàng)造的跨越。清華的底蘊滋養(yǎng)了我們“頂天”的志向,而深圳國際研究生院的熱土則賦予我們“立地”的擔當。我們當以“交叉融合”與“產(chǎn)業(yè)賦能”為使命,讓研究走出論文,直面真問題、回應真需求。深圳國際研究生院的存在完美地回答了我們博士生的終極之問:研究究竟為了什么?——為的就是以科技破解真問題,與產(chǎn)業(yè)深度融合,用創(chuàng)新服務人民。
有人問我,一個看慣了山的孩子,為何選擇走向海洋?我想,山與海并非對立,而是生命的兩種狀態(tài)。山賦予我“板凳一坐十年冷”的定力,海吸引我去探索未知的廣闊。我的研究方向是顆粒泥沙運動與海洋防災減災。它不只關乎理論,更直接指向海岸保護、航道安全、災害防御這些重大民生課題。我愿做一名海洋的'把脈人',追蹤泥沙,洞察海洋,為建設萬里海疆貢獻力量。
我相信,在座的每一位同學都和我一樣,我們的研究領域或許不同——有人工智能、有生物醫(yī)藥、有未來人居、有電子信息等——但我們此刻站在這里,就擁有了共同的身份和使命。我們不僅是清華人,更是被深圳這片創(chuàng)新熱土所選中的“浪潮兒”;我們不僅懷揣著“自強不息,厚德載物”的精神底色,更被賦予了“敢為人先”的灣區(qū)氣質(zhì)。
同學們,新征程已然開啟。讓我們以使命之名,誓言:葆有“山”的沉穩(wěn),耐得住寂寞,深耕不輟;擁有“?!钡钠橇Γ谊J無人區(qū),勇立潮頭;傳承清華的精神,把服務國家作為最高追求!
讓我們在這片熱土上,共同書寫屬于我們這代人的青春華章!
謝謝大家!
攝影|黃尹思
編輯/排版|葉思佳
審核|聶曉梅、林洲璐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