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精讀君陪伴你終身成長的第4338天
精讀君通識詞典已上線2150個詞條
刷到浙江紹興魯迅紀念館壁畫被投訴的新聞時,怎么看都覺得荒誕:
紀念館墻上還原魯迅夾煙姿態(tài)的畫像,被一游客指責是在給孩子傳遞不良引導,投訴到浙里辦平臺,還發(fā)布在了個人社交賬號上。
這條投訴一出,網(wǎng)友們的質(zhì)疑和調(diào)侃立刻掀翻了桌子:
有人認為這是對歷史細節(jié)的尊重,先生抽煙是真實生活痕跡,沒必要上綱上線;
也有人附和投訴者,覺得景區(qū)的確該弱化吸煙動作;
更有人提出質(zhì)疑:家里人抽煙都不當回事,魯迅先生抽煙能誤導孩子?
能不能改,要不要改,還得取決于有關(guān)部門的態(tài)度,但這種一言不合就投訴,要求全世界迎合自己的風格,實在是太讓人窒息了。
我只能說,這件事情的荒謬程度,不亞于今年七月某景區(qū)被迫給驢套上遮羞罩的事情。
有游客投訴景區(qū)的驢“穿著暴露,隱私部位裸露太過明顯”,要求景區(qū)立即整改,否則就發(fā)帖曝光。
結(jié)果您猜怎么著?景區(qū)迫于壓力,連夜給驢套上了遮羞罩!
網(wǎng)友辣評:“本來不顯眼,這一套反而更扎眼了,想不看都難!”
你說你不琢磨著把自己的思路理干凈,把自己的眼界放寬,把自己的境界提升起來,難為魯迅先生干啥,難為人家驢干啥?
可玩笑背后,藏著更值得深思的問題:
什么時候開始,我們對世界的包容度變得這么低,以至于一句不合心意的話、一個不符合“自我標準”的場景,都要靠投訴來“糾正”?
這種動輒上綱上線的風氣,好像正在悄悄扭曲我們看待事物的方式,也讓本該多元的社會,漸漸被“一刀切”的評判裹挾。
01
別讓“我覺得”,變成“所有人都該覺得”
其實,判斷一件藝術(shù)作品是否有誤導成分,本就需要成年人具備基本的辨別力,既要能區(qū)分歷史場景與現(xiàn)實行為的邊界,也得能理解還原細節(jié)與傳遞價值觀的區(qū)別。
魯迅先生夾煙的姿態(tài),是他身處那個場景思考時的真實印記,背后是“橫眉冷對千夫指”的精神內(nèi)核,而非投訴者口中的吸煙示范。
可這位投訴者顯然忽略了這種深層邏輯,只盯著單一動作下結(jié)論,本質(zhì)上是自身辨別力不足,卻將這種局限轉(zhuǎn)化為對公共文化場景的苛責。
這是不動腦子的本末倒置。
總有一些人,把自己的看法當成世界的標準,看到不符合預期的事物,先想到的不是理解或包容,而是想用指責和投訴等方法,把一切拉到自己的舒適區(qū)里。
他們看不見魯迅畫像背后,先生以筆為刃、喚醒國人的精神力量,只盯著抽煙這個動作;
他們看不到景區(qū)里驢作為動物的自然狀態(tài),只糾結(jié)于自己眼中的“不妥”。
一個人的格局,藏在他看待世界的方式里。
成熟理智的人,懂得“我見未必是全貌”,可總有人把“我見即我想,我想即正確”當成真理。
先生抽煙,是那個時代文人思考時的常見習慣,是他在燈下寫就《吶喊》《彷徨》時的陪伴,還原這個細節(jié),是對歷史人物有血有肉的尊重,而非傳遞不良引導。
若為了迎合部分人的敏感,把先生的煙換成拳頭、把文章里的酒肉全部刪掉,那我們看到的,不過是一個被美化到失真的符號。
這種以自我喜好定對錯的邏輯,就像用一把尺子量所有東西,最后只會把世界量得越來越窄。
你的不舒服,不該成為改變世界的理由,更不該用投訴當武器,把世界縮成只符合你心意的小圈子。
02
“有事發(fā)瘋”是自保的底氣,不是任性的資本
近幾年,好像很多博主都在宣揚一種心態(tài):“凡事別內(nèi)耗,有事就發(fā)瘋?!?/p>
這話本是給那些習慣自我反思、過度委屈自己的人提個醒——該維護自己權(quán)益時別手軟,別總把錯歸到自己身上。
可偏偏就有人把這句話學歪了,當成了自己為所欲為的圣旨:
遇到一點不合心意的事,不溝通、不體諒,先投訴再說;出了問題不找自身原因,先把責任推給別人。
甚至,他們還把“發(fā)瘋”當成厲害的證明,覺得“鬧得越大,越能占到便宜”。
可有理不在聲高,他們在逞一時之快時似乎忘了,有事發(fā)瘋的初衷是保護自己不被欺負,而不是欺負別人來滿足自己。
醫(yī)鬧事件,屢見不鮮。
前段時間一男子到中醫(yī)館就診,結(jié)束后卻對著接診的老中醫(yī)大聲呵斥,語氣激動地指責老中醫(yī)診脈過程中下手過重,導致自己手臂被按紅,不僅要求老中醫(yī)當場道歉,還索要賠償。
老中醫(yī)解釋說自己并非刻意用力造成傷害,可男子根本不聽,反而越說越激動,音量也越來越大,引得館內(nèi)其他患者紛紛側(cè)目。
一旁的年輕醫(yī)生們見狀,實在看不下去,便上前勸解,希望男子能冷靜下來溝通。
沒想到,這番勸解反倒讓男子來了勁,他指著老中醫(yī)喊道:“不是故意的就完了?過失殺人還得判刑呢!”
當越來越多的人用發(fā)瘋代替思考,用指責代替辨別,不僅會讓合理自保的空間被擠壓,更會讓人與人之間的信任逐漸流失。
叫囂的男子為了“自?!?,把發(fā)瘋當成了脅迫他人順從自己的工具,把小事鬧大,既浪費了公共資源,也暴露了自己的偏執(zhí)。
真正的自保需要基于事實與理性,而非情緒的失控。
把自保變成亂鬧,把投訴變成武器,最后只會讓自保變了味,也讓原本該互相體諒的社會,充滿了對立與戾氣。
03
別讓戾氣綁架社會,想要風氣正,得先做有擔當?shù)娜?/strong>
關(guān)乎投訴問題,總有人把責任推給“社會影響不好”“會誤導孩子”這類泛泛的理由上。
可仔細想想就能明白:孩子會不會被誤導,關(guān)鍵不在“畫像”或“驢”,而在家長的引導;
社會風氣好不好,關(guān)鍵不在“有沒有讓人不舒服的場景”,而在每個人是否愿意多一點擔當和理解,少一點指責和抱怨。
家門口的幼兒園,曾收到過一個奇葩投訴:“路邊的梧桐樹掉葉子,我家孩子會過敏,得把所有樹都砍掉!”
幼兒園負責人接到投訴后,覺得又無奈又好笑,只能耐心向這位家長解釋,希望過敏問題能通過戴口罩、避開路段等方式來解決,因為一個孩子的過敏砍掉所有樹,實在是因噎廢食。
可這位家長依舊不依不饒,聲稱“孩子的健康最重要,其他都得為這個讓步”,甚至表示若不解決,就會向更高層級的部門繼續(xù)投訴。
最終的結(jié)果可想而知,沒人會為了她的一己私欲浪費人力物力,這件事最后也不了了之了。
其實,孩子不是溫室里的花朵,不需要我們把世界過濾得一塵不染。
魯迅先生畫像里的煙,也不是什么不良引導,而是告訴孩子:看,偉人也有煙火氣,歷史人物不是完美的符號。
我們總期待一個“完美”的社會,卻忘了這個社會的樣子,是由每個人的選擇決定的。
遇到不合心意的事,別急著“投訴”,先想想“我能不能做些什么”;覺察到自己的“敏感”,別急著輸出,先想想“我能不能多一點包容”。
真正好的社會風氣,從不是靠投訴投出來的,而是靠每個人的擔當和思想,一點點養(yǎng)出來的。
04
一個人的成熟,在于他能理解世界的復雜性,也能接納世界的不完美。
我們反對的,是以自我為中心的偏執(zhí),是拿自保當任性的借口,是用戾氣代替擔當?shù)奶颖堋?/p>
我們期待的,是多一點對歷史的尊重,多一點對他人的體諒,多一點對生活的包容。
我們想要的,從來不是一個被過濾得只剩一種聲音的世界,而是一個能容納不同、尊重多元,每個人都愿意用擔當守護美好的社會。
愿我們都能少一點上綱上線的苛責,多一點換位思考的溫柔,學會用理解代替指責,學會用行動代替抱怨。
作者:如青,溫暖如初,青澀慢染。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