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青年報客戶端北京9月1日電(中青報·中青網見習記者 李怡蒙 記者 姜蕾)9月2日,百望山“路縣尋跡·百望觀鷹”主題文化周活動正式亮相路縣故城遺址博物館,為公眾提供近距離了解猛禽生態(tài)的窗口,助力構建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生態(tài)圖景。
文化周展覽。首都綠色文化碑林管理處供圖
本次文化周展覽聚焦猛禽遷徙與保護,系統(tǒng)地展示了北京百望山地區(qū)作為候鳥遷徙重要節(jié)點的生態(tài)價值。展覽將帶領觀眾了解百望山森林公園92.34%的森林覆蓋率及其太行山余脈獨特地理優(yōu)勢,解析其成為“猛禽遷徙高速公路”上一個站點的原因。
作為太行山最東端的山峰,百望山是支撐超5000萬只候鳥往返的“東亞—澳大利西亞”候鳥遷徙通道的其中一站,因獨特的地理位置成為候鳥遷徙關鍵驛站。每年春秋兩季,百望山都會有大量猛禽停留,是北京觀測猛禽的最佳地點之一。北京也成為少數(shù)能觀賞猛禽遷徙的大城市,可觀測猛禽達50余種,占全國總量的一半。
在“路縣尋跡·百望觀鷹”活動現(xiàn)場,觀眾能通過標本、圖文了解猛禽共同的生理結構特征:它們擁有鋒利的鉤狀喙、尖銳的趾爪、極佳的視力、發(fā)達的聽覺、寬大或尖長的翅膀以及強壯的肌肉與骨骼。場內還有鳥類聲音互動體驗,讓觀眾聆聽猛禽劃過蒼穹的叫聲。
首都綠色文化碑林管理處主任孫熙介紹,百望山森林公園自1992年開園以來,持續(xù)推進生態(tài)保護,2005年設立國家級野生動物疫源疫病監(jiān)測站,2022年全年,觀測到的猛禽遷徙數(shù)量突破兩萬只。展覽同時展示《北京市野生動物保護管理條例》實施以來的保護成果,呼吁公眾參與生物多樣性保護。
展覽現(xiàn)場。首都綠色文化碑林管理處供圖
此次活動將持續(xù)至9月7日,活動由北京市公園管理中心主辦,首都綠色文化碑林管理處和北京市路縣故城遺址公園管理處協(xié)辦,中國青年報社提供支持。
來源:中國青年報客戶端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