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丹麥政府突然對美國動了真火。
8月27日,丹麥外交部直接召見了美國駐丹麥使館的臨時代辦。原因很簡單:丹麥認定,美國在格陵蘭島搞間諜活動,試圖挑撥丹麥和格陵蘭之間的關(guān)系。丹麥方面的措辭很強硬,稱這一行為“不可接受”。
這事一出來,立刻引發(fā)了轟動。要知道,格陵蘭島是丹麥的自治領(lǐng)地,位置非常重要,北極航道、稀土資源全都和它相關(guān)。美國要是能把格陵蘭拽過去,那等于是多了一個戰(zhàn)略跳板。
丹麥廣播公司披露了一些細節(jié),至少有三名和特朗普、白宮高層關(guān)系密切的美國人,最近多次往返格陵蘭和美國。他們不是單純?nèi)ヂ糜?,而是搞滲透:建立私人關(guān)系網(wǎng)絡(luò),收集信息,甚至在當?shù)厣鐣猩⒉驾浾?,目的就是讓格陵蘭離丹麥越來越遠,轉(zhuǎn)而依賴美國。
其實大家應該記得,特朗普曾公開提出要“買下格陵蘭”。當時全世界都覺得荒唐,但這次事件再次說明:美國是真的盯上了格陵蘭。更關(guān)鍵的是,美國這種“盯上就不放手”的傳統(tǒng),不是一朝一夕的。只要美國看中的地方,哪怕上百年,也不會輕易放過。
這次還有一個更值得關(guān)注的點:那就是美國維護的國際秩序正在崩塌。美國的信譽正在下滑,哪怕是最鐵的小弟,也越來越不服氣了。
其實吧,美國對歐洲國家搞間諜活動、搞滲透,早就不是什么秘密了。2013年斯諾登曝光的“棱鏡門”,把美國監(jiān)聽歐洲盟友的證據(jù)擺在了臺面上。德國總理默克爾的手機都被監(jiān)控過,可當時有哪個歐洲國家敢正面點名批評美國?一個都沒有。最多是小聲抱怨一下,最后不了了之。
可這次不一樣。丹麥不僅敢說,還敢召見美國外交人員,公開對外宣布“不可接受”。這說明什么?說明歐洲內(nèi)部的心態(tài)真的變了。
為什么會變?原因有三:
第一,美國信譽下降。尤其是特朗普上來后,各種言而無信,對盟友照樣下死手。包括最近的俄烏沖突,過去,美國說自己是“盟主”,口口聲聲保證安全。但戰(zhàn)爭打了三年,歐洲付出的代價越來越大,美國卻在背后搞小動作,最近特朗普干脆,要把歐洲一腳踢開。
第二,國際秩序變化。今天的世界,不再是美國說了算。中俄在推動多極化,全球南方在發(fā)聲。歐洲國家也開始思考,繼續(xù)跟著美國走,會不會把自己拖進深淵。丹麥這次敢公開對抗,正是這種心態(tài)的體現(xiàn)。
第三,國內(nèi)民意壓力。歐洲社會早就有人對美國的不滿積累已久。格陵蘭的戰(zhàn)略價值太大,丹麥人不能眼睜睜看著美國在自己家門口挖墻腳。要是政府不出聲,反而可能被國內(nèi)罵成“軟骨頭”。
從長遠看,這件事對美國傷害很大。一方面,它暴露了美國的兩張臉:一邊喊著“盟友”,一邊在背后下刀子。另一方面,它讓歐洲小弟們看清,美國不是靠得住的大哥,而是一個隨時可能算計別人的玩家。
別忘了,美國現(xiàn)在在全球推行的“美國優(yōu)先”,本質(zhì)就是別人都得讓步,只有美國自己得利。丹麥這次敢站出來,可能會帶動更多歐洲國家表態(tài)。未來,說不定連德國、法國也會有更多動作。
問題來了,美國還能繼續(xù)像過去那樣,用“老大哥”身份壓著歐洲嗎?答案恐怕越來越懸了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