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當為人杰,死亦為鬼雄。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p>
李清照的一首《夏日絕句》將項羽的勇猛無雙,以及后人對其的景仰之情描繪得淋漓盡致。以至于后人稱項羽為“千古無二”。
即便是漢高祖劉邦,也沒有這般待遇。
那么,一個失敗者,為何會有如此贊譽。他到底又何德何能被稱作“千古無二”呢?因為他做了三件事情,后人一直無法超越。
天賦過人,世所罕見
項羽的天賦之高,世所罕見。
別的不說。其他武將取得的成就,靠的是堅持不懈的努力和汗水。但是項羽不一樣,他所取得的一切,主要靠的是天賦。
他早年就是一個不學(xué)無術(shù)之徒。
項羽雖然有遠大的志向,年輕的時候看到秦始皇,就想著要將其取而代之。但是他這人缺乏耐心。
他的叔父項梁先是教他讀書學(xué)習(xí)文化,結(jié)果沒幾天,項羽就罷工了:“沒意思,學(xué)這玩意又不能上陣殺敵,學(xué)它干嘛?”
項梁于是又教項羽劍術(shù),結(jié)果學(xué)了幾個月,項羽再次罷工:“劍術(shù)學(xué)得再厲害,也斬殺不了幾個敵人,我要學(xué)習(xí)‘萬人敵’之術(shù)。”
項梁一想,覺得項羽說得有道理。于是又教他兵法。
這一次,項羽學(xué)得比前面兩次久。但是也就只堅持了半年,他又罷工了。
這一次他沒有再找借口,而是嫌這兵法盡是些陰謀詭計,不對他的胃口,他喜歡大開大合,從正面擊退敵人。
項梁也沒轍,只能由著項羽來。
就這么一個“不學(xué)無術(shù)”之徒,后來卻成長為一代名將,威震天下。甚至堪稱古代武將的天花板。
項羽的天賦有兩方面。
首先,他天生神力。
《史記》對項羽的描述是“籍長八尺馀,力能扛鼎,才氣過人,雖吳中子弟皆已憚籍矣?!?br/>
三尺相當于一米,八尺有余,也就是說項羽身高差不多3米。別說古代了,即便放到現(xiàn)代,這也算是“巨人”一般的存在。姚明見了他都要仰視。
身體越高,那么身上的肌肉就越多,力氣自然也就越大。這才使得項羽可以徒手舉起大鼎。
古代所使用的鼎分大鼎和小鼎。小鼎是日常使用的,而大鼎則是禮器,用來祭祀的。小鼎重量大約在100斤以內(nèi),而大鼎重量大約在200斤以上。
古人舉鼎,自然不會是小鼎,往往都是舉大鼎。
當年秦武王作為諸侯中有名的大力士,結(jié)果妄圖舉周鼎,因為力氣不夠,最終丟了性命。
他沒做到的事情,項羽卻做到了,可見項羽的力氣之大,難以想象。
要知道,古代演義小說里的猛將,動不動使用上百斤的武器,那是戲說。實際上古代武將能使用幾十斤重武器的人都不多,項羽力氣之大可見一斑。
雖說項羽沒有怎么好好學(xué)武藝,但是憑借著天生神力,配合他大開大合的戰(zhàn)法,展現(xiàn)出了以一敵百的實力。所到之處,如入無人之境。
此外,項羽在用兵方面無師自通。
前面提到,項羽根本沒學(xué)幾天兵法。但是這不影響他在作戰(zhàn)的時候施展兵法。
項羽的成名之戰(zhàn)便是巨鹿之戰(zhàn)。此戰(zhàn)中,他施展出“破釜沉舟”,激發(fā)出楚軍的潛力,得以大敗秦軍。
這“破釜沉舟”可是當時兵書上沒有的戰(zhàn)法,純屬項羽自創(chuàng)。都說孔老夫子“生而知之”。項羽這又何嘗不是另一種“生而知之”呢?
由此足以看出,項羽在文韜武略方面都有驚人天賦,這種翻遍史書,找不出第二個這樣的武將了。
以寡敵眾的軍事奇跡
古代以少勝多的戰(zhàn)例不少,但是往往也就是擊敗三五倍的敵軍。比如戰(zhàn)神白起,他在伊闕之戰(zhàn)中,率領(lǐng)10萬秦軍,全滅24萬韓、魏聯(lián)軍,就被諸侯所忌憚。
但是這放在項羽面前,啥都算不上。
項羽最有名的兩場戰(zhàn)斗,分別是巨鹿之戰(zhàn)和彭城之戰(zhàn)。而這兩場戰(zhàn)斗,項羽都面對著十倍以上的敵人,最終卻取得了勝利。
先說巨鹿之戰(zhàn),當時章邯崛起,秦軍氣勢如虹,義軍則節(jié)節(jié)敗退。就連義軍中最強的項梁也死在了章邯手中。
當時章邯率領(lǐng)40萬大軍圍攻趙國,趙國向楚懷王求援。楚懷王派出宋義為上將,率領(lǐng)五萬人馬前去馳援。項羽以副將的身份隨行。
宋義這人其實有謀略,于是到了趙國附近就裹足不前了。他是想要鷸蚌相爭漁翁得利。但是項羽最看不慣這種陰謀詭計,于是殺死宋義,將其取而代之。
緊接著,他便出兵渡河。項羽手中有五萬人馬,他分出兩萬,去襲擾秦軍的后勤部隊。自己則率領(lǐng)3萬將士,采用破釜沉舟的戰(zhàn)法,正面對抗40萬秦軍。
也就是說,項羽真正與秦軍交戰(zhàn)的部隊只有3萬人馬。
結(jié)果40萬秦軍被這3萬人馬殺得潰不成軍,加上章邯害怕被趙高陷害,于是選擇投降了項羽。
此戰(zhàn),項羽擊敗了13倍的敵人。
再來說說彭城之戰(zhàn),此戰(zhàn)可以說是劉邦最不愿意提起的一戰(zhàn)。劉邦都被項羽打出心理陰影了。
當時項羽正忙著平定齊國的叛亂,因此楚國的大軍在外,楚國兵力空虛。
劉邦趁機采用威逼利誘的手段,籠絡(luò)了數(shù)位諸侯,組建了一支足足有56萬人的大軍。
諸侯聯(lián)軍勢如破竹,一路攻城略地,最終連楚國國都彭城也落入了劉邦手中。
劉邦覺得大局已定,于是拉著一幫諸侯整天飲酒作樂,準備以逸待勞,等楚軍和齊軍互相消耗之后,再撿便宜。
誰能想到,得到消息的項羽以最快速度擊潰齊軍,然后率領(lǐng)3萬精騎日夜兼程向彭城趕來。
劉邦沿途設(shè)置的防線像紙糊的一樣,被項羽輕松突破。只用了幾天時間,項羽便兵臨城下。
劉邦率領(lǐng)城中大軍,配合匆忙回援的軍隊圍攻項羽,結(jié)果被項羽殺得個七零八落的。56萬諸侯聯(lián)軍,丟盔棄甲,哭爹喊娘,狼狽不堪。
雙方交戰(zhàn)僅僅半日,劉邦就落荒而逃。
因為過于恐懼項羽,劉邦甚至數(shù)次將兒子漢惠帝和女兒魯元公主踹下車,以圖減輕馬車負重,可以跑得快一些。
此戰(zhàn),項羽以3萬精騎大敗56萬諸侯聯(lián)軍,相當于擊敗了19倍的敵人。堪稱古代戰(zhàn)爭史上的一次奇跡,甚至超越了巨鹿之戰(zhàn)給人們帶來的震撼,
而項羽之所以可以接連創(chuàng)造此等奇跡,關(guān)鍵在于他這個人本身。
他每次作戰(zhàn)身先士卒,加上其以一敵百的勇武,如入無人之境。在其影響下,其麾下將士也一個個悍不畏死,士氣高漲,這才能一次又一次創(chuàng)下以少敵多的奇跡。
同樣的戰(zhàn)術(shù),換個人來執(zhí)行,那效果可就要大打折扣了。這才是項羽被稱作“千古無二”的一個關(guān)鍵原因。
從無名小卒到天下霸主,用時最短
不過項羽最厲害的地方還是他“升級”的速度。
一般來說,一個無名小卒想要成為一方諸侯,用個十幾年都算快的。看看五代十國時期的那些稱帝的武將,哪個不是在軍旅混了幾十年?基本上等他們稱帝,都是中年以后的事情了。
而且那些所謂的“皇帝”,其實只能算實力強大的諸侯,還算不上天下霸主。
但是項羽走完這個不成,所花費的時間是最短的。
項羽23歲隨項梁起兵,直到項梁戰(zhàn)死,他其實都沒啥名氣。那時候提起項羽,人們想到的都是項梁的侄子。
如果不提項梁,人們都不知道仙姑是誰。
但是他25歲的時候,斬宋義,滅秦軍,取得巨鹿大捷。一時間天下皆知項羽的威名。
他26歲的時候已經(jīng)滅掉秦國,分封諸侯,自稱西楚霸王,成為了天下霸主。
從寂寂無聞到天下霸主,他只用了不到4年時間。而且他靠的都是真本事,而不是像某些人,靠著家族數(shù)代人的準備,最后才一舉“謀朝篡位”的。
翻遍史書,實在找不出第二個這樣的“猛人”。說他是“千古無二”,不為過吧?
項羽的缺陷,導(dǎo)致了他的悲劇
按理說,項羽這樣“千古無二”的猛人,應(yīng)該是戰(zhàn)無不勝的,但是最終為何會敗在劉邦手中,烏江自刎呢?
關(guān)鍵在于項羽這人太厚道了,容易輕信他人。
鴻門宴上,項羽相信了劉邦的鬼話,放走了劉邦。這才有了后來的養(yǎng)虎為患。
楚漢爭霸初期,劉邦拿下三秦之地。擔心項羽問罪,就派張良前去解釋,說他只是想要履行楚懷王當初的約定,做關(guān)中王。
項羽再次信了劉邦的鬼話,忙著去平定齊國的叛亂。結(jié)果立刻遭到劉邦的背刺,就連都城彭城都被劉邦拿下。這才有了彭城之戰(zhàn)。
后來項羽和劉邦大戰(zhàn)數(shù)場,雖然項羽皆勝,但是補給有些跟不上了,于是和劉邦議和,雙方各自退兵。
結(jié)果沒兩天,劉邦就背棄約定,集結(jié)各路諸侯的軍隊圍攻項羽。項羽毫無防備,加上雙拳難敵四手,這才敗在了劉邦的車輪戰(zhàn)之下。
可以說,項羽之所以落得如此下場,全怪他太容易輕信他人。他如果殺伐果斷,再狡猾一些,區(qū)區(qū)劉邦根本不是他的對手。
也正是因此,他的死才會令人們憤憤不平,以至于千年之后依然有人寫詩紀念他。
參考資料:
《史記》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wù)。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