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是《大時代》里一聲怒罵震耳欲聾的“賤婆婆”,是《真情》中嘮叨又心軟的“阮母”,更是《大俠霍元甲》里的堅毅霍母。
黎宣,這位93歲、從影76年的老戲骨,在地球另一邊的洛杉磯悄然謝幕。
不是要追憶一個巨星,而是想講一位“戲不多,卻能讓你記一輩子”的好演員。
她走了,但她演過的“媽媽”,還留在我們每一個人的回憶里。
一
與一眾港臺藝人相比,黎宣的家庭確實太過優(yōu)越。
爸爸黎民偉拍出了中國首部黑白無聲電影《莊子試妻》,在鏡頭前男扮女裝不說,還包辦編劇、導演,真的是“拍電影的祖宗級人物”。
媽媽林楚楚是默片時代的頭號女主角,以一臉溫婉端莊扛起了“賢妻良母”這面大旗。
《胭脂》《一剪梅》這些戲,她演一個火一個,簡直是早年電影里的流量密碼。
所以你看,黎宣這個名字,一出廠就自帶背景音。
她小時候在攝影棚聽的是“開機”“卡”“重來”,家里墻上不是山水畫,是各種劇照和攝影膠卷。
按照這個路數發(fā)展下去,她應該會在閃光燈和掌聲中一路橫著走進娛樂圈。
可惜,日寇侵占香港后,黎家拒絕給日寇拍片,直接被列入“黑名單”。
全家被迫南下逃難,名門千金瞬間淪為流亡少女,但黎宣是個“實在人”,不講排場講擔當。
不到十歲,便已經在抗日舞臺劇上披著軍裝、踩著膠鞋登場了,臺詞記得比功課熟,動作比同齡男孩還利索。
舞臺成了她的臨時避風港,也為她日后“演母親專業(yè)戶”的路埋下了伏筆。
抗戰(zhàn)結束后,黎宣靠著不俗的成績考上了大學,原本可以走上一條文藝少女的學術路。
結果家里一看賬本,發(fā)現(xiàn)連飯錢都緊巴巴,更別提學費了。
這回她直接一頭扎回了香港,既然讀不了書,就索性回歸家里的老本行——拍戲。
她第一部戲是《大涼山恩仇記》,聽這名字,就知道是刀光劍影、家仇國恨的大戲。
在片場一邊背臺詞一邊啃字典,左手學英文,右手拍電影,家里飯桌上不是碗筷,是劇本和英文單詞本。
有時候一天拍兩場夜戲,收工回家腳都抬不起來,但第二天還是照常出工,怕耽誤進度。
一年后,她獲得了去北京演藝研究所(今北影)進修的名額,這是當時最頂尖的藝術院校之一,很多大牌演員都是從那里出來的。
在那里,她遇見了生命中最重要的搭檔——高宏。
兩人一個沉穩(wěn)內斂,一個認真執(zhí)拗,這對組合成了后來影視圈里出了名的“模范夫妻”。
二
結婚那年是1951年,他們一起在華南話劇團演戲,領證的當天還在趕排戲。
后來他們調回香港發(fā)展,繼續(xù)在各自的崗位上發(fā)光。
高宏成了TVB的培訓老師,手底下帶出來的學生很多,后來都是影視圈的響當當人物。
而黎宣,則繼續(xù)在“配角一姐”的路上一路高歌。
別人嫌棄的“婆婆角色”“賣菜大媽”“村婦”,她拿起來演得跟真的一樣。
為了演好賣菜婆,她時常去菜市場蹲點,觀察小販怎么吆喝、怎么找錢、怎么吵架。
市井氣息一點點積累,后來一演母親,那種操心勁、罵人氣場、愛中帶怨的狀態(tài),全都成了她的獨門絕技。
在《大俠霍元甲》里,她是霍元甲的母親,一身素衣,一句“為國為家”的眼神,比任何旁白都有力量。
《鐵膽英雄》里,她演盲婆,眼盲心不盲,把那種“看透一切”的智慧,活生生藏在每一次皺眉和嘆息里。
《再向虎山行》中,她是陳素娟的母親,一個典型的傳統(tǒng)長輩形象,樸素得像菜市場里最常見的大媽,卻演出了層次感。
這些角色不搶戲、但撐場,觀眾就是在不知不覺中,被她那種“站在鍋臺前還能控場”的氣場給拿捏了。
此后,她成了港劇的標志性存在,只要她一亮相,觀眾就知道:要么這家人要鬧事了,要么這個家庭有大事要發(fā)生了。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莫過于《真情》里的阮文娟。
那是一個地地道道的市井寡婦,潑辣中透著一絲執(zhí)拗,嘴碎中藏著滿滿的母愛。
她在劇中罵起人來“刀刀見骨”,觀眾一邊看一邊說她“太毒舌”,甚至還有人寫信去TVB投訴,說她罵得太真、太狠,嚇到孩子。
TVB收到投訴信也沒辦法,只能苦笑著回應:“演得太像,也算一種功力?!?/p>
這還沒完,到了《大時代》,她直接把“母親角色”的權威,推到巔峰。
她的角色名叫“何賤”,劇中被昵稱為“賤婆婆”,聽著像罵人,但其實是經典中的經典。
那場7分鐘的獨白戲,不靠剪輯、不加音樂,從怒吼到落淚再到咳血,層層遞進、節(jié)奏精準。
觀眾看得目瞪口呆,后來那句“你班契弟雷劈都唔死”,甚至成了港劇歷史上的梗,被反復引用。
三
其實不僅僅是“好罵”,黎宣的“好演”才是讓觀眾買單的根本。
2010年她正式離開,沒有告別儀式,沒有記者發(fā)布會,悄悄退出熒幕回歸家庭。
從1949年第一部戲,到2010年最后一個鏡頭,她穿越了黑白電影的年代、香港電視劇的黃金期,也見證了無線電視的輝煌與變遷。
她沒有選擇在家門口的診所“養(yǎng)老”,而是遠赴洛杉磯,住進了氣候宜人、治安穩(wěn)定、超市甜品種類多的加州生活。
空閑時再跟侄女黎姿來一次視頻通話,話說回來,這個“侄女”也不簡單。
黎姿可是曾憑《金枝欲孽》紅遍大江南北的“大美人”,事業(yè)高峰時退圈嫁人,從娛樂圈轉身做生意,風生水起。
但在黎宣眼里,她不是女強人黎姿,是家里那個從小長到大的小女孩,姑侄感情一直不淡。
三年前,香港藝協(xié)還把“杰出演藝大獎”送給了她,表彰她一輩子為戲而活、為角色發(fā)光。
雖然無法親自到場領獎,但協(xié)會特意安排老搭檔余安安登門送獎,并在她家拍下了照片。
照片中的黎宣坐在輪椅上,銀發(fā)如雪、面帶微笑,雖然口齒已不如當年利索,神情卻還是那么熟悉。
直到今年8月28日,侄女黎姿發(fā)了一組照片,一句溫情告別——“姑媽的笑容和溫暖永遠會留在我們的心中”。
再簡單不過,卻勝過千言萬語。
回頭看黎宣的一生,清清爽爽,沒有半點浮夸。
沒有“演而優(yōu)則導”的轉型,也沒有“再度復出”的回馬槍。
她就是在臺前認真演戲,在幕后安靜生活,走得穩(wěn),活得明白。
從影76年,她從未因私事請過一天假。
不炒作、不抱怨,也不參加什么“回憶殺”綜藝。
始終把自己當成一個“講故事的人”,而不是“明星”。
觀眾喜歡她,不是因為她多紅,而是因為她每一次出現(xiàn),都像是某個現(xiàn)實中熟悉長輩的再現(xiàn)。
她演的母親角色,不是那種一味慈愛的“圣母”,也不是純粹兇狠的“反派”。
所以,她走后,港劇就少了一個最真實的“生活味”。
沒有靈堂、沒有萬人追悼、沒有長長的致敬影片,她謝幕得格外安靜。
她用配角的身份,活出了主角的意義。
結語
熒幕上再無你,觀眾心中卻從未少你。
有空時,不妨重看一集《大時代》或《真情》,你會發(fā)現(xiàn):真正的好演員,早已活進了你的生活。
參考資料
#黎宣去世##演員黎宣去世#. 新浪娛樂.2025-08-31
TVB的那些關系戶:他已淪為路人甲為何結婚還有眾多大牌道賀?.中華網.2017-04-20 [引用日期2024-11-17]
刑事偵緝檔案3 刑事偵緝檔案Ⅲ (1997).豆瓣電影 [引用日期2024-11-17]
演員黎姿發(fā)文悼念姑媽、TVB老戲骨黎宣:姑媽的笑容和溫暖永遠留在我們心中·極目新聞·2025-08-31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