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guān)注詩詞世界,共享詩意人生
公元975年,金陵城被圍,南唐危在旦夕。
城外的宋軍虎視眈眈。
南唐國主李煜急得像熱鍋上的螞蟻。
他趕緊派大臣徐鉉去見趙匡胤,希望能為南唐爭取一條活路。
徐鉉見到了趙匡胤,想憑自己的三寸不爛之舌為金陵城解圍。
李煜是南唐之主。
徐鉉在趙匡胤面前極力稱贊李煜又博學又多藝,有圣人之能。
說到激動之處,徐鉉還現(xiàn)場朗誦起了李煜的《秋月》詩。
沒想到,趙匡胤卻很是看不上:“失意之人的詩文,我不寫這樣的?!?/strong>
徐鉉不服氣,也很是大膽:“那你念念你的詩我聽聽?!?/p>
底下一堆大臣見徐鉉如此無理,面面相覷,誰也不敢說話。
趙匡胤卻說:“我寒微時,從漢中歸來,經(jīng)過華山,喝醉后,躺在稻田里,醒來之后,月亮出來了,寫了兩句詩‘未離海底千山黑,才到天中萬國明?!?/p>
未離海底千山黑,才到天中萬國明。
這兩句寫月亮還沒有出來時的景象,意境宏闊。
聽到這兩句詩,徐鉉大驚失色。
古人說:詩以言志。
兩句宏闊的詩,可見趙匡胤的理想之大。
對于南唐,他志在必得。
徐鉉知道,再勸已無濟于事。
他再也沒有開口說南唐的事,轉(zhuǎn)而對趙匡胤說起了祝賀之詞。
這個故事記載在宋代陳師道的《后山詩話》中。
眾所周知,詩最少也是四句。
趙匡胤這兩句詩只能稱為“句”。
那么,沒有人續(xù)上后兩句嗎?
還真有。
據(jù)說,390多年后,朱元璋建立了明朝。
讀到趙匡胤的這兩句詩,同為從寒微走到至尊的帝王。
兩人頗為惺惺相惜。
朱元璋就著趙匡胤的這兩句詩,直接續(xù)上了六句:
未離海底千山黑,才到天中萬國明。
朗朗浩浩照長夜,掩盡微微無數(shù)星。
滔滔宏愿因之起,挺軀來濟蒼生靈。
恒持此志成永志,百戰(zhàn)問鼎開太平。
“開太平”三字真是朱元璋理想的寫照,也是他現(xiàn)實的寫照。
趙匡胤寫詩史籍上確有記載,但朱元璋的續(xù)詩也只是一個傳說故事,不知真假。
但,因為他們兩個在歷史上都是舉重若輕的人物,所以,續(xù)詩故事傳播得非常廣。
讀者們總是在渴望,在某一個歷史結(jié)點,兩個知名的人物產(chǎn)生靈魂的共振,留下一段美好的傳說,所以,才有了真真假假的故事。
但,關(guān)于續(xù)詩的故事,還真有兩段真實的故事。
一段發(fā)生在唐代。
唐宣宗李忱,因為母親是一個宮婢,身份低微。
李忱為皇子時,常常被自己的侄子們戲弄。
侄子李炎對他猶為無禮。
宮廷險惡,政治斗爭殘酷,李忱韜光養(yǎng)晦,裝傻扮癡,才在復雜的環(huán)境中活了下來。
公元841年,李炎登基為帝,是為唐武宗。
李忱為避禍,便“尋請為僧,行游江表間”,遠離了是非之地。
李忱游歷于名山大川,在廬山遇到了香嚴閑禪師。
廬山瀑布,天下奇觀。
一個世外高僧 ,一個失意流落的皇子,共觀瀑布。
香嚴閑禪師說:“我有一聯(lián),不知道你能不能接上?!?/p>
接著,香嚴閑吟出一聯(lián)詩:
千巖萬壑不辭勞, 遠看方知出處高。
瀑布經(jīng)過千山萬壑,不辭辛苦,只有遠遠觀望,才知道它們來自云煙繚繞的峰頂。
李忱思索了一下,也吟出了一聯(lián):
溪澗豈能留得住, 終歸大海作波濤。
尋常小溪小河怎么留得住瀑布呢?它們注定要流入大海,化作滾滾波濤。
前兩句可謂是李忱現(xiàn)狀的寫照。
后兩句卻是李忱心中的理想。
高僧智慧,許是看出了李忱的不凡。
而李忱也用借瀑布展露內(nèi)心的抱負。
別看它來自微小的溪流,終有一天,它會奔向大海,一鳴驚人,化為滾滾波濤。
歷史也在給這首詩下注腳。
公元846年,唐武宗去世,李忱登基為帝,是為唐宣宗。
李忱登上帝位,就效仿唐太宗,從諫如流,重惜官賞,恭謹節(jié)儉,惠愛民物,故其大中年間所施之政,直到唐亡,仍受到人們的稱頌,時稱為“小太宗”。
細流終歸大海,心中的理想得以實現(xiàn)。
正因為有這一段故事,《瀑布聯(lián)句》也成為名作,警策著每一個不屈的靈魂。
如果說李忱的聯(lián)詩是理想的注解,那么,蘇軾蘇轍的續(xù)詩則是溫情的另一種表達。
蘇軾為官半生,曾被貶謫到許多地方。
1097年,年邁的蘇軾被貶到儋州。
儋州在海南島,宋代時,是最荒涼的地方。
蘇軾是吃不慣,也住不慣,還適應(yīng)不了當?shù)氐臍夂颉?/p>
可樂觀的蘇軾依然沒有屈服,他在這里尋找著慰藉。
他愛上了生蠔,和當?shù)厝舜虺梢黄?/p>
他徹底愛上了這里,把儋州當成了故鄉(xiāng)。
我本儋耳氏,寄生西蜀州。(《別海南黎民表》)
更難得的是,得知蘇軾來到了儋州,無數(shù)文人學子來尋蘇軾,向他求教。
儋州荒涼,人們生存都困難,更何況求學。
在宋代一百多年里,海南從沒有人進士及第。
蘇軾開學堂 ,樹學風,學子們紛紛求教。
其中,有一名學子叫姜唐佐,蘇軾尤為看重。
姜唐佐本是瓊州人,卻千里迢迢到儋州求學。
看了他的文章,蘇軾贊道:文氣雄偉磊落,倏忽變化。
看他舉止言行,蘇軾寫道:氣和而言遒,有中州人士之風。
蘇軾眼光獨到,他料定姜唐佐一定可以登科中舉。
在姜唐佐的扇子上,蘇軾題了兩句詩:滄海何曾斷地脈,白袍端合破天荒。
他告訴姜唐佐,等你登科的那一天,我一定為你將此詩補完整。
1100年,蘇軾被赦免北歸。
第二年,蘇軾就與世長辭了。
姜唐佐銘記蘇軾的教導,矢志求學,他游學廣州,登鄉(xiāng)薦中舉人,成為見之史載的海南第一位舉人。
彼時,姜唐佐最想念的,就是蘇軾。
扇子上的殘句依然清晰,可蘇軾卻已經(jīng)仙逝。
故人遺跡猶在,只能勾起無盡的思念。
1103年,姜唐佐在汝陽遇見了蘇轍,望著扇子上兄長的遺跡,蘇轍說:“我來為你補齊殘詩吧!”
蘇轍大筆一揮,寫下一首詩:
補子瞻贈姜唐佐秀才
生長茅間有異芳,風流稷下古諸姜。
適從瓊管魚龍窟,秀出羊城翰墨場。
滄海何曾斷地脈,白袍端合破天荒。
錦衣他日千人看,始信東坡眼力長。
昔日學子,如今功成名就,誰不夸一句“東坡好眼力”呢?
逝去的時光和情感,仿佛在此刻交匯,集于這一首詩中。
那是靈魂共振的欣喜與感動。
我們曾無比渴望文學史上的靈魂多多碰撞,留下一首首絕唱。
正如余光中贊美李白杜甫的相遇,是“太陽遇見了月亮”。
那是關(guān)于理想,關(guān)于人生,碰撞生發(fā)人性中最美好光輝的瞬間,讓人久久回味。
詩友們,如果你可以選擇穿越時空,你會想讓哪兩位或哪幾位詩人碰面交流呢?
將你的答案寫下評論區(qū)吧!
常在后臺收到粉絲留言,
【版權(quán)聲明】本文內(nèi)容來源于:詩詞世界,作者:聶隱娘。文中圖片來源于網(wǎng)絡(luò),著作權(quán)歸原作者所有。詩意文化出品圖書《趣說諸子百家》《特級教師的爆笑詩詞課》全網(wǎng)熱銷中,歡迎購買。加入詩詞世界粉絲群,可以添加詩意君微信shicishijie01。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wù)。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