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生,守好本心,修好心性,便是最好的活法。
弘一法師曾言:“人生沒有什么不能放下,執(zhí)著于一念,受困于一念,一念放下,自在于心間?!?/p>
行走于人世間,總會遇見形形色色的人。
有人贈你滿心歡喜,讓你嘗到被愛的甜;有人予你風(fēng)雨波折,讓你品盡世事的苦。
然而,相對轉(zhuǎn)瞬即逝的快樂而言,我們總會對傷害耿耿于懷,對辜負(fù)難以釋然,把自己困在過往的怨懟里,日漸消沉。
但其實,人生本就是一場相遇與別離的修行。
若無相欠,怎會相見。
好的人是沿途的風(fēng)景,壞的人是必經(jīng)的試煉;
別人如何待你,是命運的饋贈或考驗,而你如何待人,才是自己修來的德行與格局。
01
所有對你好的,都是生命中的貴人
曾經(jīng)聽過這樣一句話:“每一個和你沒有血緣關(guān)系還對你好的人,都是上天送你的禮物?!?/p>
深以為然。
經(jīng)歷過人生蟄伏后,才懂身邊那些毫無血緣關(guān)系、卻對你不離不棄的人有多可貴。
北宋時,蘇軾年少赴京應(yīng)試,文章鋒芒畢露卻少有人識。
時任主考官的歐陽修讀罷其試卷,只覺文氣貫通、見地非凡,初時竟誤以為是門生曾鞏所作,為避嫌將其列為第二。
待歐陽修拆卷時,方知此人是眉山蘇軾。
惜才的歐陽修沒有絲毫介懷,反而對同僚感嘆道:“老夫當(dāng)避路,放他出一頭地也?!?/p>
彼時歐陽修已是文壇領(lǐng)袖,但他卻在朝堂之上屢屢舉薦蘇軾,更在私下以書信指點:“文字當(dāng)求簡古,勿事浮華?!?/p>
蘇軾在他的幫助下,漸漸被皇帝賞識。
后來蘇軾因烏臺詩案身陷囹圄,歐陽修雖已離世多年,但他生前贈與蘇軾的書籍,成了蘇軾最重要的精神支柱。
晚年時,蘇軾經(jīng)常在弟子們面前念叨:“若無歐陽公,吾不過蜀中一狂生耳?!?/p>
一個人該有多幸運,才能得到毫無血緣關(guān)系長輩的提攜。
歐陽修無疑正是蘇軾生命中的貴人兼引路人。
無獨有偶。
柳宗元與劉禹錫的故事,也令人感動。
“二王八司馬”事件后,柳宗元被流放永州,劉禹錫被貶朗州。
10年后,二人好不容易遇赦北歸,卻因觸怒權(quán)貴,再次被貶。
這次,柳宗元被貶柳州,劉禹錫則被派往條件更為惡劣的播州。
然而,彼時劉禹錫母親已年過八旬,根本經(jīng)不起這般顛沛流離。
柳宗元得知后,當(dāng)即上書朝廷請求與劉禹錫交換流放之地。
信中柳宗元言辭懇切,字字涕淚,皇帝被感動,遂改判劉禹錫至連州。
劉禹錫的母親因此保住了一條命,但沒過多久,柳宗元就在貧病交加中病逝。
臨終前,柳宗元將自己的文稿和兒女悉數(shù)托付給劉禹錫。
劉禹錫毅然擔(dān)起重任,將柳宗元書籍整理成冊,又將他的一對兒女撫養(yǎng)成人。
這一輩子,我們可能會遇到很多人,但真正愿意為你花心思、費力氣的,其實不多。
那些在你得意時不捧殺、失意時不遠(yuǎn)離、迷茫時拉你一把的人,那些記得你的難處、體諒你的不易、為你“兜底托孤”的人,都是值得用心珍惜的貴人。
他們的好,可能不是轟轟烈烈的壯舉,而是點點滴滴的實在。
而這些細(xì)碎的溫暖,或許未必能夠照亮你前行的路,但一定能夠幫你抵御生活的寒意,讓你在前行的路上更有底氣。
就像老話里說的:“千金易得,知己難求?!?/p>
生命中的貴人,從來不是用來索取的,而是用來珍惜的。
記住別人的好,回報別人的情,才能讓這份善意一直流轉(zhuǎn)下去,也才能在往后的日子里,繼續(xù)被世界溫柔以待。
02
那些毫無忌憚傷害你的人,
其實是來渡你的。
古語有云:“寶劍鋒從磨礪出,梅花香自苦寒來?!?/p>
年少時,我們總以為人生中的傷害,正是命運的刁難。
然而隨著時光流逝,人到中年才驚覺,原來經(jīng)受那些傷害,才是成長最快的捷徑。
那些讓你痛徹心扉的過往,終會以另一種方式在你身上留下烙印。
清代書畫家鄭板橋,早年家境貧寒,科舉之路屢屢受挫。
30歲時他赴京應(yīng)試,本已憑才學(xué)嶄露頭角,卻因不懂官場應(yīng)酬,遭同科舉子排擠陷害,被污蔑品行不端,名落孫山。
回鄉(xiāng)后,鄉(xiāng)鄰的嘲諷無處不在,甚至有人指著他的鼻子直接開罵。
昔日親友也漸漸疏遠(yuǎn)鄭板橋,認(rèn)為他不識時務(wù)、難成大器。
父親更是氣得臥床不起,罵他枉費十年寒窗、辱沒門楣。
那段日子,鄭板橋只能靠賣畫糊口。
然而他的畫作風(fēng)格獨特,與時下流行的工筆畫格格不入,常常無人問津。
有富商想低價收購他的畫稿,他不愿意,卻被嘲諷:“這般野路子的畫,也就配糊墻用?!?/p>
但鄭板橋并未因此墮落。
這些傷害,反倒成了他精進(jìn)的燃料。
鄭板橋開始閉門謝客,潛心鉆研畫藝,心中的憤懣與不甘,也悉數(shù)化作他筆下的竹石蘭草。
40歲那年,他再次赴考,終于得中進(jìn)士,后任濰縣縣令。
在任期間,鄭板橋清廉勤政,百姓安居樂業(yè)。
他的書畫也日漸成熟,“板橋體”獨步天下,那句“千磨萬擊還堅勁,任爾東西南北風(fēng)”,更是傳頌至今。
此時的鄭板橋,早已不再計較當(dāng)年的屈辱。
而當(dāng)年那些試圖將他踩入塵埃的傷害,最終卻成了托舉他站上巔峰的云梯。
這也同樣告訴我們:一個人的品格,往往是在被傷害時,才能顯露出最堅韌的底色。
正如作家張曉風(fēng)而言:“人生世上,一顆心從擦傷、灼傷、凍傷、撞傷、壓傷、扭傷,乃至到內(nèi)傷,哪能一點傷害都不受呢?”
我們終其一生,都在受傷,也都在習(xí)得強(qiáng)大。
那些詆毀你的人,是在教你懂得寬容。
那些欺負(fù)你的人,是在教你變得自強(qiáng)。
那些離開你的人,是在教你學(xué)會放下。
那些背叛你的人,是在教你看清人性。
他們給你的不是毀滅,而是蛻變的契機(jī)。
真正的強(qiáng)大,不是從未受過傷害,而是受過傷后依然能挺直脊梁;
真正的覺醒,也不是遇到的都是好人,而是在與壞人打交道后,仍能守住內(nèi)心的善良與底線。
那些打不倒你的,終將使你更強(qiáng)大。
03
人過中年,一定要明白:
外物由他,修行在己。
《菜根譚》有言:“歲月本長,而忙者自促;天地本寬,而卑者自隘。”
人活到一定年紀(jì)便會懂得,外界的評價如同風(fēng)中的塵埃,聚散不由己,而內(nèi)心的修行才是立身處世的根本。
弘一法師出生名門,年少得志,留學(xué)歸來后更是成為了享譽(yù)中外的藝術(shù)家,詩書畫印、音樂戲劇無一不精。
然而,正當(dāng)所有人沉醉在他的《送別》中時,他卻突然拋卻紅塵,在杭州虎跑寺剃度為僧,過起了一食一粥,一榻一燈的清苦生活。
從日本帶回來的妻子聲淚俱下的請求他回到凡塵,但他絲毫沒有回頭。
這一舉動在當(dāng)時掀起軒然大波,質(zhì)疑與非議如潮水般涌來。
有人說他“逃避責(zé)任,辜負(fù)家人”,有人罵他“故作清高,欺世盜名”,甚至有曾經(jīng)的友人撰文譏諷:“昔日風(fēng)流才子,如今枯槁老僧,不過是借佛門作秀罷了?!?/p>
更有好事者跑到寺中,隔著門簾對他冷嘲熱諷,言語刻薄。
寺里的小沙彌見了,忍不住替他不平:“師父,這些人根本不懂您的苦心,何必忍氣吞聲?”
弘一法師卻只是平靜地擦拭著案上的經(jīng)書,輕聲道:“何以息謗?曰:無辯。何以止怨?曰:不爭?!?/p>
他依舊過著平淡如水的生活:每日清晨四點便起身誦經(jīng),深夜還在油燈下抄寫經(jīng)文,蠅頭小楷工整如刻,一筆一畫皆是靜心。
有人見他穿的僧衣補(bǔ)丁摞補(bǔ)丁,便送來新制的綢緞袈裟,他婉言謝絕。
他一生持戒精嚴(yán),待人卻溫和如水,哪怕是曾詆毀過他的人上門求見,也依舊笑臉相迎,耐心開示。
弘一法師用一生證明:外界的褒貶、得失、榮辱,終究是過眼云煙,真正能安身立命的,是內(nèi)心的篤定與修持。
你無法阻止旁人的議論,卻能選擇是否被流言裹挾;你難以左右世事的起伏,卻能決定是否在沉浮中守住本心。
古語有云:“身是菩提樹,心為明鏡臺。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p>
中年以后的修行,不過是學(xué)會在紛紛擾擾中,把向外追逐的目光收回向內(nèi),把對他人的期待轉(zhuǎn)為對自己的要求。
真正的強(qiáng)大,不是征服世界,而是管好自己;最好的修行,不是活成別人眼中的模樣,而是活成自己心中的坦蕩。
不必怨懟傷害,那是成長的淬煉;不必辜負(fù)善意,那是前行的力量。
外界如何,終是過往;自己如何,方是歸途。
余生,守好本心,修好心性,便是最好的活法。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wù)。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