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擼貓、逗貓是很多人的樂趣,但你知道嗎?被貓咪抓傷、咬傷后,除了要當心狂犬病,還可能會引發(fā)一種特殊的感染——巴爾通體病,也就是常說的“貓抓病”。
醫(yī)生在患者病房查房。
“罪魁禍首”正是“貓抓病”
近期,家住北侖區(qū)柴橋街道的張先生(化名)頗為苦惱。從7月開始,他的大腿根部皮膚莫名紅腫,本以為只是普通的皮膚發(fā)炎,但過了幾天紅腫卻始終不退,還出現(xiàn)發(fā)燒、化膿癥狀,這讓他焦慮不安。后來經(jīng)人介紹,來到北侖區(qū)人民醫(yī)院(浙大一院北侖分院)感染科就診,初步診斷考慮為“淋巴結炎、淋巴結結核”。
住院期間,北侖區(qū)人民醫(yī)院感染科副主任王芳副主任醫(yī)師對張先生的病情進行了系統(tǒng)檢查,憑借豐富的臨床經(jīng)驗,王芳越發(fā)覺得張先生的病情不太符合普通淋巴結炎和淋巴結結核的特征。
請問您是否養(yǎng)小動物,有沒有被貓等動物抓咬過?有沒有被蚊蟲叮咬過?”張先生原本下意識地想否認,突然,他腦海里閃過2個月前的一幕:有一天他路過看到一只流浪貓,在照顧它的過程中,不小心被輕微抓出個皮膚小破口。當時他覺得傷口那么小,又過了這么久,應該沒什么事,就沒放在心上。難道這也有關系?
綜合各方面情況,王芳安排張先生進行了病原體檢測。隨著檢測結果的出爐,終于真相大白!原來,困擾張先生許久的“罪魁禍首”正是“貓抓病”——巴爾通體感染。經(jīng)過多西環(huán)素抗感染及抽膿等對癥治療,張先生終于順利出院。
被貓抓傷“后勁”為啥這么大?
“真沒想到,這么小的一個抓傷,時間過去那么久,‘后勁’竟然這么大!”回想整個就醫(yī)過程仍心有余悸的張先生不禁感慨道。
“在日常接診中,‘貓抓病’并不常見,因潛伏期較長且癥狀不明顯,容易被誤診?!蓖醴冀榻B道,“貓抓病”即巴爾通體病是由漢賽巴爾通體感染引起的人畜共患病,貓是主要的傳染源,尤其是幼貓和流浪貓。這種細菌主要通過貓的爪子或牙齒傳播給人類——當貓咪抓、咬人體皮膚后,細菌會通過傷口進入人體,引發(fā)一系列癥狀。
感染巴爾通體后,癥狀通常在受傷后3天-10天左右出現(xiàn),也有部分患者潛伏期較長,甚至2個月之后,被抓、咬的部位可能出現(xiàn)紅色丘疹、水皰,甚至形成小潰瘍,伴有輕微疼痛或瘙癢。
其中,受傷部位附近的淋巴結會腫大、疼痛,質(zhì)地較硬,這也是最典型的癥狀,嚴重時可能化膿。部分患者會出現(xiàn)發(fā)熱、乏力、頭痛、食欲下降等,極少數(shù)情況下可能累及肝臟、脾臟、眼睛等器官,引發(fā)更嚴重的并發(fā)癥。
如果有明確的貓抓、咬傷史,且出現(xiàn)上述癥狀,應及時到醫(yī)院就診。醫(yī)生會結合病史、癥狀、體征,通過血常規(guī)、淋巴結超聲、病原學檢測(如巴爾通體核酸或抗體檢測)等檢查明確診斷。
王芳建議,愛貓人士可以從這幾點預防巴爾通體感染:
避免逗弄陌生貓、流浪貓,尤其是活潑好動,更容易抓人的幼貓;給自家貓定期修剪指甲,玩耍時避免用手直接逗貓,可使用逗貓棒等工具。一旦被貓抓、咬傷,立即用肥皂水或流動清水沖洗傷口至少15分鐘,再用碘伏消毒,及時前往犬傷門診就診;做好貓咪的健康管理定期給貓咪驅(qū)蟲、接種疫苗,保持貓咪健康,避免讓貓咪舔舐人的傷口或黏膜(如口腔、眼睛);免疫力較弱的人應盡量避免與陌生貓密切接觸,減少感染風險。
“貓抓病”雖不常見,但仍需警惕。被貓抓咬后也不必過度恐慌,積極正確地處理傷口,如果傷口過深,或無法正確處理傷口,請盡快至犬傷門診就醫(yī);密切觀察身體變化,若出現(xiàn)發(fā)熱、淋巴結腫大等癥狀,請盡快到感染門診。
寧波晚報記者 陸麒雯
通訊員 楊夢園 文/攝
(來源:寧波晚報)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