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女排在本屆世錦賽首輪被法國爆冷淘汰,這一結果像一顆炸彈投進了球迷圈層,隨之而來的不是簡單的指責,而是對球隊用人的質問——趙勇為什么不用朱婷,這個問題短時間內占據了輿論主流,熱度不減情緒也復雜,既有對結果的憤怒,也有對球隊長遠規(guī)劃的理解與無奈并存
先說事實,中國隊這次陣容以年輕化為主,李盈瑩傷愈回歸但狀態(tài)仍波動,主攻線在對陣法國時出現了低迷,尤其是莊宇珊20扣僅3中,這類數據說明進攻端沒有形成穩(wěn)定輸出,而朱婷的缺席被很多人直接看作一張可以改變賽果的王牌,畢竟她身高1.98米、技戰(zhàn)術成熟、國際大賽經驗豐富,曾在里約奧運和歐洲俱樂部賽場證明過自己,前任主帥陳忠和評價朱婷“100年才能出一個并非空穴來風,因此球迷將這次失利和不召朱婷直接掛鉤也并不奇怪
問題來了,趙勇不召朱婷到底是戰(zhàn)術失誤,還是不得已的長遠考量,這需要把目光放到更大的背景中去看,首先國家隊現在把洛杉磯奧運會作為終極目標,屆時朱婷將33歲,能否保持巔峰狀態(tài)存在很大不確定性,而國家隊當前的建設思路明顯偏向培養(yǎng)年輕球員,為奧運周期儲備核心,這種以老帶新但不過度依賴老將的策略,從長遠看有其合理性,尤其是當隊內已有像李盈瑩這樣的主力回歸時,對內調整和位置輪換的優(yōu)先級就會變化
其次,從世界女排聯賽到本次世錦賽,年輕球員在大賽中的表現并非完全失敗,聯賽階段她們曾帶來驚喜,進入決賽階段本身說明底子并不薄,換句話說,給年輕人機會意味著短期成績可能付出代價,但這是成長必經的陣痛,趙勇在賽后也坦言,這種被淘汰就是成長的代價,這種話可能聽起來有點官方,但從隊伍建設邏輯上確實站得住腳
再有一個現實因素不能忽視,那就是競技狀態(tài)與化學反應,朱婷雖然個人能力頂尖,但任何球員回歸都需要與隊伍重新磨合,短時間內強行把她塞進戰(zhàn)術體系,可能帶來正面影響也可能打亂既有節(jié)奏,尤其是在主攻位置上已有既定輪換的情況下,教練組需要衡量的是短期救火與長期穩(wěn)定之間的天平,站在懂球人的角度,這種權衡比簡單地“有朱婷就不會輸更復雜且更殘酷
當然,把責任全部推給“成長代價的說法也容易被球迷反噬,情緒是可以理解的,比賽場面不是教科書上的紙上談兵,關鍵球、局勢控制、臨場領導力這些地方正是經驗型球員最能體現價值的時刻,朱婷在這些方面的確能給球隊帶來不同的能量,尤其是在關鍵分和心理戰(zhàn)上,她的存在常常能穩(wěn)住場面,這一點任何數據都難以完全量化
那么結論如何給出:一方面,趙勇的用人邏輯有其長遠考量,國家隊選擇讓年輕人承擔更多責任并非一時沖動,而是為了一個更大的時間窗口——奧運會,這種打法在理論上講得通,站得住腳;另一方面,本屆世錦賽這樣的大賽,短期成績同樣重要,教練組在權衡老將與新人上或許可以更靈活一些,采用“以老帶新的混合策略,在關鍵場次或淘汰賽階段適當引入經驗型球員,既能保成績,也能完成傳幫帶的功能,這才是更現實的折中方案
最后,球迷的情緒既要被聆聽,也要被引導,喊熱血、要回“朱婷都是本能反應,但從球隊建設的可持續(xù)性看,容錯空間需要大家共同承擔,如果短期內不改變大方向,那就給年輕人一次真正歷練的機會,同時也期待教練組在關鍵節(jié)點上展現更大的彈性,畢竟拿獎牌與培養(yǎng)人都重要,只是時間與方式要更聰明些
簡言之,這不是單純的“趙勇錯了或“朱婷必須上的二選一問題,而是關于成長與成績、現在與未來的平衡,理性球迷可以生氣,但別忘了問一個更難的問題——我們愿意為明年的更好結果,承受今天這次成長的痛嗎?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