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內(nèi)容均引用權威資料結合個人觀點進行撰寫,文末已標注文獻來源,請知悉。
前言
在南京博物院的展廳深處,靜靜躺著一件看似不起眼的文物——金蟬玉葉發(fā)簪。
因為它實在是太小了,長度只有五公分左右,可是卻被專家估值高達9億元人民幣,堪稱國寶級文物。
而這么一件價值連城的文物,背后也有一個令人唏噓的故事:它的主人年僅16歲便早早離世,這是丈夫在她死后送給她的最珍貴的禮物。
意外發(fā)掘驚世之寶
1954年的春天,江蘇省文管會接到通知,國家計劃在蘇州五峰山附近修建秘密的軍事工程項目。
可是由于蘇州在明清時代就是江南最富庶的經(jīng)濟重鎮(zhèn),墓葬密集,墓碑林立。
相關部門特意提前把這個消息知會給了文管會,希望他們可以在動工前派遣考古人員進行搶救性發(fā)掘。
一開始,考古發(fā)掘工作并沒有發(fā)現(xiàn)什么有價值的文物。
考古隊員們連續(xù)搶救性挖掘,大豆是一些普通人家的墓葬,墓室狹小,陪葬品寥寥,僅有幾件普通的瓷器,幾乎沒有什么文物價值。
正當考古隊對這次發(fā)掘不抱太大期望時,編號為14號墓地給了他們極大的驚喜。
這座墓葬規(guī)模明顯不同于之前發(fā)掘的普通墓穴,墓室寬敞,布局考究。
經(jīng)過仔細的清理和研究,考古人員終于通過墓志銘信息判斷出這是一位明代弘治年間進士的家族墓地。
墓主人的名字叫張安晚,由于并沒有做過什么驚天動地的大事,明史里對其生平?jīng)]有任何記載。
這是一座家族合葬墓,采用的是"一夫多妻"的合葬形式——1男4女的格局,張安晚與他的一妻三妾共同長眠于此。
在其中一位小妾的棺槨中,考古人員在頭部位置發(fā)現(xiàn)了一件制作精美、工藝絕倫的發(fā)簪。
這就是后來震驚考古界的"金蟬玉葉"。
可是讓人摸不著頭腦的是,此處墓葬并沒有任何盜墓者光臨的痕跡,可是除了金蟬玉葉之外,并沒有任何具備同樣價值的文物。
在古代,小妾的地位是非常低的,張安晚把最貴重的陪葬品放在小妾的棺槨內(nèi),足可見,他對這個小妾的愛甚至勝過了正妻。
明代巔峰工藝值九個億
金蟬玉葉如今是南京博物館的鎮(zhèn)館之寶,它的制作工藝即便是讓現(xiàn)代能工巧匠看了都嘆為觀止。
如今我們看到的金蟬玉葉是作為發(fā)簪頭單獨展示,它原本由金蟬、玉葉和銀托組成。
金蟬是用95%純度的黃金鍛造,只有2.5公分長,1.5公分寬,不過卻耗盡了工匠的心血,因為它的蟬翼部分只有0.2毫米厚。
這個厚度比銀行卡還要薄得多,真正做到了薄如蟬翼,實在無法想象古人是如何在沒有現(xiàn)代工具的幫助下完成這件藝術品的。
金蟬的造型惟妙惟肖,蟬身上的紋飾清晰可見,腹部的節(jié)段、背部的紋理、翅膀上的翼脈都刻畫得細致入微。
玉葉部分同樣精美絕倫,葉子由新疆和田羊脂白玉精心雕琢而成,厚度僅有2毫米,溫潤如脂,潔白無瑕。
更難得的是,玉葉的形狀與金蟬完美契合,仿佛是為金蟬量身定制的棲息之所。
蟬在地下蟄伏數(shù)年,然后破土而出,蛻殼重生,也就是所謂的金蟬脫殼。所以蟬也被古人視為重生和升華的象征。
張安晚或許是希望愛人的靈魂能夠像蟬一樣獲得重生,在另一個世界繼續(xù)存在。
這件藏品曾經(jīng)有專家的做出的估值是9億,不過這種驚世文物是有價無市的,國家也不會允許這種級別的國寶被隨意拍賣。
其實從材質(zhì)來說,金蟬玉葉并不值9億,說白了就是4.65克的黃金加上和田玉葉一片。
可是它的工藝價值卻是無法估量的,它展現(xiàn)了明代金銀器制作的最高水準,現(xiàn)代工藝師即使使用最先進的技術,也很難復制出完全相同的作品。
更何況,這件發(fā)簪承載著五百多年的歷史沉淀,它的歷史價值已經(jīng)遠遠超越了材質(zhì)本身的價值。
當然最重要的是,這件文物是一件孤品,縱觀目前國內(nèi)出土的任何墓葬都找不到一件和金蟬玉葉類型相同的文物。
假設真的合法地舉辦一場拍賣會的話,那么九億還只是最保守的估計,實際出價一定比這高得多。
結語
五百年的時光流逝,世事變遷,但這件發(fā)簪依然保持著它原本的美麗和精致。
蟬又名知了,金蟬玉葉其實諧音就是金枝玉葉,秦觀有詩云:
“金枝玉露一相逢,便勝卻人間無數(shù)。”
參考:
玉器傳奇:古墓中的金蟬玉葉-中國玉雕大師網(wǎng)
寶藏傳奇|金玉相逢,這只“蟬”鳴唱跨越時空的美_新華報業(yè)網(wǎng)
去吳文化博物館看“回家”的金蟬玉葉!_中國江蘇網(wǎng)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