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之前寫過一篇,反響極好,應讀者要求,今天再追加一篇,聊聊印度人搞出的第三個偉大發(fā)明。
你肯定知道這些膾炙人口的“神翻譯”:
Champs–Elysées -> 香榭麗舍
Fontainebleau -> 楓丹白露
BMW -> 寶馬
在IT界,也有一個類似的:
Pentium -> 奔騰
奔騰,首先與Pentium的發(fā)音比較接近,又傳達了飛躍、高速的感覺,讓人聯(lián)想到駿馬奔騰,充滿力量感。
這個名字完美地切合了Intel新一代CPU的形象,從1993年開始,一直被Intel用了30年之久,成為一代傳奇。
而負責設計這款CPU的,正是后來被尊稱為“奔騰CPU之父”的印度人維諾德·達姆(Vinod Dham)。
有趣的是,維諾德不僅設計了奔騰,還在離開Intel之后親手設計了“奔騰殺手”,今天我們聊聊他的傳奇經(jīng)歷。
0 1
8美元闖美國
維諾德1950年出生在印度,21歲時從德里工程學院畢業(yè),獲得電氣工程學士學位,在印度的一家公司工作了四年后,對半導體產(chǎn)生了強烈的興趣,決定赴美深造,去辛辛那提大學讀固體物理學碩士。
70年代的印度有著嚴格的外匯管制,維諾德坐飛機去美國時,身上只攜帶了8美元。
作為來留學生,他本來可以再申請20美元,但是當時印度腐敗成風,不付出一大筆賄賂根本拿不到,他只好忍痛放棄。
到了辛辛那提,他直奔學校的留學生辦公室,去找之前一直聯(lián)系的Mary Campbell。
維諾德打算申請研究助理,這份工作月薪是325美元,夠他生活了。
沒想到,Mary Campbell給了他當頭一棒,說工作沒問題,但是工資只有工作一個月后才能拿到。
維諾德這下傻眼了,他盤算了下,他需要75美元租個小公寓,15美元買醫(yī)療保險,還得有額外的錢買吃的,身上的8美元遠遠不夠,難道要露宿街頭?
幸虧好心的Mary看到他的窘迫,拿了125美元給他,說是緊急救助基金。
靠著這筆錢,他成功續(xù)命,后來以每月 25 美元的方式還清,沒有利息。
0 2
386的關鍵先生
1977年,維諾德從辛辛那提畢業(yè),在NCR工作了兩年后,被Intel的董事長看中,把他挖到了Intel。
維諾德先是在存儲器部門工作,成為英特爾首款閃存(ETOX)的共同發(fā)明人,開創(chuàng)了英特爾的閃存業(yè)務。
后來,維諾德轉入微處理器部門,涉足386芯片的設計和制造。
說起386,我個人覺得這是英特爾有史以來最重要的 CPU,重要性甚至超過奔騰。
386是是x86 家族中第一款 32 位 CPU,盡管它不如勁敵摩托羅拉 68030 那么“優(yōu)雅”,功能也不如同期涌現(xiàn)的無數(shù) RISC 芯片強大,但是386集成了一個非常強大的功能:MMU(內(nèi)存管理單元)。
學過操作系統(tǒng)的都知道,MMU可以可以自動處理從“虛擬地址”到物理地址的內(nèi)存轉換,實現(xiàn)了分段+分頁。
386的內(nèi)存管理能力是如此出色,以至于隨后的20年的時間內(nèi)都沒有重大改進。
分段和分頁讓386可以兼容Unix系統(tǒng),同時又兼容 8086、80286 以及所有現(xiàn)有和未來的程序和操作系統(tǒng)。
于是一大批操作系統(tǒng)開始支持386芯片,如微軟的Xenix 、Windows,Windows NT ,IBM的OS/2......
1991 年 1 月左右,芬蘭學生 Linus Torvalds 購買了一臺全新的 386 PC:
很快,他在這臺PC上開發(fā)了著名的Linux,名揚天下。
386芯片在制造期間,出現(xiàn)了嚴重的危機,良品率低得驚人——每片晶圓平均只能做出半顆好芯片!
這幾乎是災難性的,摩托羅拉已經(jīng)推出了 32 位芯片,如果不解決良品率問題,公司就可能倒掉。
Intel壓力巨大,高層直接介入,聯(lián)合創(chuàng)始人Gordon Moore召集成了一個特別小組,維諾德也在其中。
當時維諾德是制造工藝方面的工程師,憑借制造工藝的專長,他發(fā)現(xiàn)芯片里的一個耦合電路設計有問題。
修復了這個問題之后,在 9 個月內(nèi),良品率提升到了每片晶圓能產(chǎn)出 21 顆芯片。
這件事情讓維諾達在Intel公司聲望大增,在486產(chǎn)品上又鍛煉了一段時間以后,CEO安迪·格魯夫讓他負責下一個項目——奔騰。
0 3
奔騰之父
Intel 最早的微處理器直接用型號數(shù)字命名,比如:
- 8086(1978)
- 80286(1982,簡稱“286”)
- 80386(1985,簡稱“386”)
- 80486(1989,簡稱“486”)
數(shù)字越大表示更新的一代,非常直觀。
但是數(shù)字+86”這種名字無法注冊商標,AMD、Cyrix 甚至各種小廠都能在他們的 CPU 上寫“386 compatible”,市場上出現(xiàn)了大量打著“386”、“486”名號的兼容 CPU,普通消費者根本分不清哪些是 Intel 原廠,哪些是仿制品,這導致 Intel 花大錢研發(fā)新 CPU,卻被競爭對手“搭便車”。
更重要的是RISC這個新興的技術進入市場,RISC技術指令集更加簡單,高效,對Intel的CISC 架構(x86)形成了嚴重威脅。
多個巨頭一看機會到來,聯(lián)合起來,對Intel 的CPU市場虎視眈眈:
- AIM 聯(lián)盟:Apple、IBM、Motorola
- ACE 聯(lián)盟:Compaq、Microsoft、DEC、MIPS 。
- Sun Microsystems 聯(lián)盟: Sun、富士通、飛利浦、Amdahl 。
Intel的應對策略就是開發(fā)下一代CPU,內(nèi)部稱為586,對外的品牌名就是Pentium(奔騰)。
維諾德被任命為項目的核心負責人,他說:“設計奔騰處理器時,速度就是上帝。我們所做的就是打造速度堪比寶馬或蘭博基尼的芯片......”
在維諾德的領導下,奔騰取得了一系列的技術突破:超標量架構,雙流水線,64位外部數(shù)據(jù)總線.....
奔騰性能比486提升了一倍以上的同時,依然保持了對x86軟件的完全兼容,Dos,Windows上那些海量的軟件都可以直接運行在奔騰之上。
這是最大的殺手锏,別看RISC芯片性能更高,但是缺乏軟件生態(tài),只能運行在高端的服務器和工作站上。
Intel隨后以每年一個版本的速度狂飆突進,相繼發(fā)布了Pentium Pro、Pentium MMX、Pentium II、Pentium III,徹底奠定了自己在PC上的王者地位。
當然,奔騰的發(fā)展之路也不是一帆風順的,1994年,奔騰被爆出一個浮點數(shù)運算Bug,逼得Initel不得不全面召回有缺陷的CPU,耗資4.75億美元,詳情參見這篇文章:
0 4
奔騰殺手
維諾德有一顆不安分的心,在奔騰獲得初步成功后,1995年他就離開了Intel。
他開玩笑地說:“1995 年,我 45 歲,正面臨中年危機。我本可以騎哈雷摩托、去玩蹦極,或者創(chuàng)業(yè)。由于我是個相當保守的人,所以我選擇了最后一種?!?/p>
他還說:“你知道嗎,如果你在硅谷待了10 到 15 年,卻沒有走出去創(chuàng)業(yè),那你就有問題了?!?/p>
維諾德發(fā)現(xiàn)了印度同胞創(chuàng)立的一家有趣的CPU設計公司:NexGen。這家公司的CPU設計和其他x86指令集截然不同。
它表面上看起來運行的是x86的復雜指令集(CICS),但是在內(nèi)部,卻是在RISC架構中執(zhí)行。
維諾德非??春盟?,加入了這家公司,但是NexGen是一家無晶圓設計公司,沒有工廠生產(chǎn)芯片,需要尋找合作伙伴。
維諾德找了一圈,發(fā)現(xiàn)了AMD公司,一直以來AMD都是Intel的小弟,想超越但是卻有心無力。
維諾德說服NexGen管理層和AMD合并(實際上是被AMD以8.57億美元收購),這樣AMD擁有了NexGen的CPU核心技術,而NexGen則擁有了芯片生產(chǎn)能力。
兩家公司合并后,很快就推出了一款著名的CPU, AMD-K6。
K6 在整數(shù)性能 和 多媒體性能(MMX 指令集) 上,K6 對標甚至超越了 Pentium II 的部分型號。
在浮點性能上,K6 相對較弱,特別是在 3D 圖形、科學計算等場景,落后于 Intel。
但是這并不重要,重要的是K6的價格Pentium II 低很多,性能又接近甚至超過 Intel 的低端型號。
可謂是性價比之王,甚至被稱為奔騰殺手。
AMD 靠著K6拿下了大量OEM(康柏、惠普、宏碁等 PC 廠商)訂單,我的第一臺電腦用的就是K6-2 300,對此印象極為深刻。
它是 AMD 從“克隆廠”到真正 CPU 巨頭的分水嶺,不僅打開了主流市場,還建立了技術獨立和品牌信譽,為后續(xù) Athlon 的輝煌鋪路。
0 5
奔騰之死
從80年代到2000年初,軟件對CPU性能的渴求似乎沒有止境,上網(wǎng)、文檔處理、游戲都要求越來越強勁的CPU。
Intel和其他廠商的唯一解決方案就是不斷地提升CPU的主頻速度。
幸好有摩爾定律的支持,Intel的奔騰CPU一直在不斷奔騰,每年都有一款新CPU問世,主頻
Pentium -> Pentium Pro ->Pentium MMX ->Pentium II ->Pentium III ->Pentium 4
到了2000年代初期,狂飆突進的CPU終于一頭撞上了功耗之墻,Pentium 4 的主頻因發(fā)熱問題未能突破 4.0 GHz。
Intel不得不改變路徑,用多核來代替單核,推出Core(酷睿)品牌,再次進行戰(zhàn)略轉型。
說實話,無論是英文,還是中文,Core(酷睿)比起Pentium(奔騰)都差遠了。
奔騰這個品牌雖然一直存在,但是基本上從大眾的視野消失了。
2023年,Intel徹底停用 Pentium這個品牌,Pentium正式死亡。
0 6
從工程師到投資人
維諾德在AMD也沒干幾年,1998 年 4 月又加入另一家初創(chuàng)公司——Silicon Spice,擔任首席執(zhí)行官兼總裁。
2000年8月,Silicon Spice以12億美元的價格被博通收購。
財務自由的維諾德回到印度,創(chuàng)辦了創(chuàng)業(yè)孵化器New Path Ventures和風險投資機構IUVP,主要扶持印度的初創(chuàng)企業(yè),把印度的研發(fā)和美國的市場連接起來。
縱觀維諾德·達姆的一生,他用“奔騰”改變了世界,也用“K6”挑戰(zhàn)了巨頭;他以8美元闖蕩美國,最終成為跨越硅谷與印度之間的橋梁。
如果說,阿賈伊·巴特用USB讓所有設備“插上就能用”,納西爾·艾哈邁德用DCT讓影像走進千家萬戶,那么維諾德·達姆,則用奔騰CPU推動了整整一代人的信息化浪潮,第三個影響全球的偉大發(fā)明,當之無愧。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