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夜,月全食與“血月”的相遇,這神秘而迷人的血色月亮,究竟是如何形成的呢?
在古代,“血月”常被視為不祥之兆,是戰(zhàn)爭、饑荒或王朝更迭的預兆。這些充滿想象力的解讀,源于對未知天象的敬畏與恐懼。然而,科學的發(fā)展驅(qū)散了神秘的迷霧,為我們揭示了其背后的物理規(guī)律。如今,我們欣賞血月,不再懷有恐慌,心中只有贊嘆。它不再是一個需要恐懼的征兆,反而成為了一個天文奇觀。
要理解“血月”,我們首先得從月全食說起。
月食的發(fā)生,源于太陽、地球和月球三者的直線排列。當月球運行至地球的陰影區(qū)域時,原本照向它的太陽光被地球所遮擋,月食便發(fā)生了。地球的陰影其實分為兩部分:外側(cè)半明半暗的“半影”和內(nèi)側(cè)完全得不到太陽直射光的“本影”。月全食就在月球完全進入地球本影的那一刻正式開場。如果地球沒有大氣層,那么在月全食期間,完全置身于本影中的月球?qū)奈覀兊囊曇爸袕氐紫?,隱匿于漆黑的太空背景之下。
然而,我們的星球被一層厚度約100公里的氣體包裹著,這就是地球大氣層。
它,正是造就“血月”的關(guān)鍵。太陽光并非單一顏色的光,它是由彩虹的七色光混合而成的白光。當這束白光穿過地球大氣層時,會與空氣中極其微小的分子和塵埃發(fā)生碰撞,產(chǎn)生一種名為“瑞利散射”的物理現(xiàn)象。這種散射效應并非均勻?qū)Υ蓄伾墓?,其散射強度與波長的四次方成反比。這意味著,波長較短的藍色、紫色光更容易被大氣分子散射得七零八落,布滿整個天空,這也正是晴朗天空呈現(xiàn)藍色的原因。
而波長較長的紅色、橙色光,則更多地保持直線前進。
在日出和日落時,我們看到的太陽變成橙紅色,也是同樣的原理。因為此時太陽光需要穿過更厚的大氣層,短波光被散射殆盡,最終能穿透重重阻礙抵達我們眼睛的,主要是那些長波紅光?,F(xiàn)在,讓我們說回月全食。雖然地球直接擋住了直射的太陽光,但有一部分太陽光會從地球的“邊緣”,即晨昏圈附近擦著大氣層掠過。這束光在深入地球大氣的過程中,其中的藍紫光絕大部分都被強烈地散射向四面八方。
而紅光部分則被大氣層有效地折射,改變了原本的路徑,仿佛地球大氣成了一個巨大的透鏡,成功地將紅光“彎折”進了地球的本影區(qū),從而照亮了身處本影深處的月球。
月球表面覆蓋著富含鐵質(zhì)的玄武巖塵埃,這些塵埃本身并不會發(fā)光,但它們對光有反射作用。當這束被地球大氣篩選并染紅的陽光照射到月球上,再被反射回地球,映入我們眼簾的,便是一輪顏色深邃“血月”了。其具體的顏色和亮度并非一成不變,它會受到當時地球大氣狀況的強烈影響。
如果近期火山噴發(fā)劇烈,大氣中懸浮了大量火山灰和氣溶膠,它們會進一步散射和吸收光線,可能使月全食時的月亮顯得更暗,紅色更深沉,甚至接近古銅色或暗褐色。
而如果大氣較為澄澈,則可能呈現(xiàn)更為明亮的橙紅色。所以天文學家可以通過分析穿過地球大氣照射到月球的這縷“血光”,反過來研究我們自身地球大氣的成分和狀態(tài)。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