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幾年,因為結(jié)婚率和人口出生率的連年下降,“大齡剩男”和“大齡剩女”們的歸宿也成為了熱議的話題。
身邊有一位朋友,今年剛滿29歲,因為家境不錯工作也好,她幾乎沒吃過什么苦,樣子看著也還很年輕,神態(tài)和二十多歲的小姑娘沒什么區(qū)別。
即便如此,她在年齡上的焦慮也是一年高過一年。
首先是來自于家里的壓力,從22歲大學畢業(yè)開始,家里人就開始不斷給她介紹對象、安排相親;
可臨近“三十大關(guān)”,相親數(shù)量卻驟然減少,好像她的價值一下子跌到了谷底,從炙手可熱變得無人問津。
即使知道心里知道29歲還算不上“老”,然而這種落差感卻是真實存在的。
其次就是同齡朋友的減少,她這個年紀,同齡的朋友要么結(jié)了婚回歸家庭;
沒什么出來聚會的時機,要么在大城市單身打工,逢年過節(jié)才能回來一次。
沒有朋友,就像和這個世界脫節(jié),失去了歸屬感。
最后就是戀愛和婚姻問題,她一邊擔心自己年齡有些大被人嫌棄,一邊又害怕遇到的相親對象這個年紀了還沒結(jié)婚可能有什么缺陷。
如果想要來一場以結(jié)婚為目的的戀愛,勢必要談上一兩年相互了解。在了解過程中察覺不合適,又要重頭再來。
她的年紀和對方的年紀,都不可能支撐這樣的像小年輕一樣的折騰了。
《中國人口和就業(yè)統(tǒng)計年鑒》顯示,早在2022年,我國的單身人口就已經(jīng)超過了2.4億;
而到了2025年,這個數(shù)字很可能已經(jīng)飆升到了3億之多,也就是每4個中國人中,就會有一個單身人士。
社會的壓力、生活的成本、再加上對自我的追求,“不婚不育”早就成為了新的時尚潮流,也引發(fā)了人們對于未來的思考。
在這些不想結(jié)婚或者被迫“剩下”的人們中,到底會是剩男更慘,還是剩女更慘呢?
這個問題的答案既現(xiàn)實又扎心——無論是剩男還是剩女,最慘的只有那些沒錢的!
剩男剩女“價值論”
看過一檔街頭采訪,采訪的問題就是“大齡剩男和大齡剩女,哪一個晚年會更悲慘一點?”
有人認為大齡剩男更加悲慘,因為更多的大齡剩男并不是主動選擇單身,而是被市場篩選淘汰下來的;
這其中農(nóng)村和縣城的底層男性占比巨大,他們很可能無法顧及到自己的晚年。
又有人認為大齡剩女會更加悲慘,因為男性35歲之后雖然性欲衰退;
但生育能力不受影響,仍可以與年輕伴侶生育后代,年輕時選擇單身容錯率較高。
而女性35歲之后卵巢功能衰退,流產(chǎn)率上升,婚戀價值隨著生育價值的降低而降低,她們的單身生活成本太高,很難回頭。
不僅如此,大齡單身女性還面臨著社會的歧視,男人大齡單身被稱為“鉆石王老五”;
而女人大齡單身就是“性格強勢不好駕馭”,選擇權(quán)大幅受限。
然而,這些觀點似乎都忽略了一個事實:
假如單身是主動選擇,那么后面隨之而來的一系列“被淘汰”、“被貶值”、“生育能力問題”等等矛盾,就會簡簡單單被一個“錢”字所解決。
如果你有能力覆蓋未來晚年的支出和重大疾病花銷,那么不論單身與否都可以活的非常滋潤。
如果你根本沒有能力負擔生活成本,那么不管有沒有組建家庭都會把日子過得一團糟;
區(qū)別只在于是你自己一團糟,還是拖著你的家人孩子和你一起一團糟。
相對剝奪感
現(xiàn)在的許多單身人士與已婚人士展開的激烈討論,大多圍繞著單身人士晚年的生活,而已婚人士晚年的生活似乎已經(jīng)被篤定為“老有所依”。
可現(xiàn)實情況又如何呢?
我們能夠輕松在新聞媒體上看到孤寡老人的獨身生活、被子女拋棄的父母、以及常年待在養(yǎng)老院的孤單老人們。
這并不是說養(yǎng)孩子就一定沒用,而是在說無論選擇哪一條路都會存在風險;
在這個錢會貶值、孩子會遠走高飛的時代,我們不能保證自己為晚年做的準備一定奏效,每個人的心中都保留著對未來的不確定性。
單身人士焦慮于自己沒有孩子,未來可能生活受限;已婚人士焦慮于自己被家庭困住,未來不一定能收獲回報。
而現(xiàn)在,單身人士中又分裂出了男女兩方,三方人士開始相互觀察、相互羨慕、又為了證明自己而相互指責。
其實,這就是心理學中的“相對剝奪感”,它是指當個體將自己的處境與某種參照物進行對比,發(fā)現(xiàn)自己處于劣勢時感受到的消極情緒。
而這樣的比較往往都是主觀的,甚至帶著一些扭曲的想象。
所以,我們根本不需要陷入焦慮情緒之中,世界上的道路有千千萬萬條,不要去比較、去想象,只需要相信,自己走的那一條路才是最好的。
做好養(yǎng)老儲備
真正的“老有所依”,從來都離不開金錢的滋養(yǎng),當下社會對于單身人士的晚年生活的擔憂其實不無道理;
因為真正該做的養(yǎng)老儲備幾乎沒有人去實行。
對于很多被迫剩下的大齡單身人士,以及那些主動選擇單身的年輕人來說;
在面對養(yǎng)老儲備和當下消費的選擇時,會有相當一部分人群更關(guān)注當下生活的享受。
心理學中有一個概念叫做“時間貼現(xiàn)理論”,指的是人們對于某事件的價值估量,會隨著時間的流逝而下降。
因為人們會根據(jù)事件的結(jié)果進行決策,而時間會無限拉大這樣對結(jié)果價值的認知。
所以,人們總是傾向于對未來的收益給予較低的權(quán)重,而更愿意追求即時的滿足感。
這并不是正確的生活方式,隨著時間的推移;
如果我們因為前期儲備不足因而需要在晚年應(yīng)對經(jīng)濟上的困境,這個時候所面臨的,才是真正悲慘的結(jié)局。
在這個快速發(fā)展的時代,或許我們不應(yīng)該再用刻板的眼光和負面的標簽去看待任何一個群體;
但社會的歧視和偏見仍舊存在,只要選擇了某條道路,就注定會迎接這條道路上的風風雨雨。
每個人的生活幸福不該用“是否結(jié)婚”來衡量,當摒棄了這樣片面的評級標準,你就會發(fā)現(xiàn):
這世界上任何一個人,都有權(quán)利追求屬于自己的幸福。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wù)。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