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8月30日,為獻禮九三大閱兵,由國內軍迷自費、自導、自演,全片零片酬,耗時3年之久,聚焦遠征軍松山戰(zhàn)役的微電影《松山之殤》,在全網上線。
微電影《松山之殤》劇照
《松山之殤》免費公映后,因為是說貴州方言,還有豎大拇指的娃娃兵,迅速引發(fā)討論熱潮,對于這部高質量影片,可以說是贊不絕口,直呼拍的太真實了!
簡單說一下松山戰(zhàn)役,它是世界反法西斯戰(zhàn)爭滇西緬北戰(zhàn)役的一部分。
從1944年5月開始,中國遠征軍累計投入兩萬兵力,共向松山日軍陣地發(fā)動10余次進攻,最終以傷亡7000人的代價,全殲日軍松山守備隊,并占領松山。
松山戰(zhàn)役后,日軍內部稱:此戰(zhàn)是日軍在亞洲戰(zhàn)場上被全部消滅的戰(zhàn)役之一,甚至稱之為“玉碎戰(zhàn)”!
一位軍事評論家,在研究松山戰(zhàn)役歷史后感慨說道:松山是兩個不同民族地域的人,中國貴州人(第8軍)和日本九州人(113聯(lián)隊)的殊死拼殺!
據《松山之殤》導演罐頭介紹:因為沒錢,所以拍了很久,平時大家都要上班,只有周末才能聚集到人拍攝,而且光找坑道場地和山洞也耗時1年之久。
《松山之殤》日軍堡壘山洞
今天,我將從《松山之殤》的歷史還原細節(jié),來告訴其他拍抗戰(zhàn)劇的導演、編劇,什么才叫做真正的抗戰(zhàn)歷史影片!
1.日軍士兵視角的中、日娃娃兵
《松山之殤》電影開篇,盟軍轟炸機對松山的日軍暗堡陣地進行輪番轟炸,而在暗堡山洞內兩名日軍士兵,把話題談論到兵源。
日軍士兵吐槽,自己在日本國內的弟弟剛滿15歲,去年征兵屬于丙種合格,而另外一名日軍老兵補充,照戰(zhàn)爭這樣打下去,連丁種資格都要被拉上戰(zhàn)場。
抗戰(zhàn)時期,日軍戰(zhàn)斗力最強的是17個甲種師團,緊接著就是乙種師團,仍具有一定的野戰(zhàn)能力;其次還有丙種和丁種師團,這兩種師團主要負責根據地掃蕩和守備,無野戰(zhàn)能力,師團編制也是非滿編。
從日軍的敘述視角來看,他們對于未來的戰(zhàn)爭結果已經感到絕望,不過他們也認為中國遠征軍兵源枯竭,主要便是他們打死的中國兵里,很多都是15-16歲的。
其實,這些便是松山戰(zhàn)役的娃娃兵!
歷史上,在松山戰(zhàn)役爆發(fā)后,中國遠征軍的兵源陷入嚴重枯竭,為了補充戰(zhàn)力,不得已放寬年齡限制,準許烈士遺孤和大量孤兒加入部隊。
不過,這些娃娃兵,并非完全都是和日軍在戰(zhàn)場上拼殺,而更多是負責后勤保障(以14歲以下為主),在微電影里便有體現(xiàn),遠征軍老兵也會盡力保護娃娃兵。
當然,也有少量娃娃兵是拿槍作戰(zhàn),比如就是15-16歲這個階段,而且在日軍的作戰(zhàn)日記里,也有對打掃戰(zhàn)場時,發(fā)現(xiàn)15、16歲的中國兵的記錄。
2.綁在樹上射擊的日軍狙擊手
在《松山之殤》微電影中,躲在樹上射擊的日軍狙擊手,被遠征軍擊斃后,從鏡頭里明顯看到他的一側腿上有綁帶。
其實,這正是對于日軍在山林狙擊作戰(zhàn)的歷史還原!
但是,有很多朋友就會有疑問;狙擊手開槍數(shù)次后,總會暴露身份,如果不轉移陣地很容易被擊殺,為何日軍還要綁一根繩子,這不妥自殺式射擊嗎?
對,你猜的不錯,就是自殺式射擊!
其實,主要是因為日軍在樹上伏擊時間較長,一般都會有個6-7天,吃喝拉撒都要在樹上解決,用繩子綁在樹上,就是為了防止日軍掉下來。
同時,日軍對于在樹上的狙擊手,稱之為“死亡狙擊手”,和神風特工隊就是一個性質!
3.日軍99式輕機槍裝配刺刀
可能很多人以為,日軍的制式輕機槍就是歪把子(大正十一年式輕機槍),但是其實也有96式、99式這樣升級輕機槍,和捷克式其實長得差不多。
按照《松山之殤》片方敘述:目前國內99式輕機槍裝刺刀,只有我們復原成功了。
《松山之殤》99式輕機槍拼刺刀
可能很多人完全沒有想到,一款輕機槍,居然還可以加裝刺刀,而這也是日軍99式輕機槍(國內稱呼為“拐把子”)被日軍重視的原因所在。
99式輕機槍,誕生于1939年,主要是為了適應日本軍隊作戰(zhàn)需求,在96式輕機槍基礎上改良而成,主要是將口徑由6.8毫米改進到7.7毫米,射擊威力直線提升。
帶刺刀的99式輕機槍
同時,99式輕機槍的射擊精度,遠超過歪把子機槍,是唯一可以和美國叫板的輕機槍,而且在太平洋戰(zhàn)場上,是日軍對抗美軍的有力武器!
不過,99式輕機槍,直到日本戰(zhàn)敗投降,總產量也只有5萬挺左右。
4.遠征軍娃娃兵照片
其實,說到松山戰(zhàn)役,大家很容易聯(lián)想到娃娃兵的那張照片,而《松山之殤》也對其基本上做到了1:1的復原。
歷史上,這位面帶微笑,手豎大拇指的松山戰(zhàn)役幸存娃娃兵,名字叫做“陳友禮”。
《松山之殤》劇照
陳友禮娃娃兵
他出身于貴州畢節(jié),11歲時就參軍入伍,被編入國民革命軍第5軍200師,擔任勤務兵,也是當時連隊里最小的士兵。
但是,就是這名娃娃兵,最后居然冒死救下受傷的連長,當時陳友禮還不滿14歲!
1944年11月,一名美軍通信兵,在陳友禮遠征軍所部行軍路上,為其拍攝下這組世紀照片,而滇西抗戰(zhàn)紀念館的一座娃娃兵雕塑,也是以他為原型修建的。
1947年,陳友禮跟隨部隊起義,被編入中國人民解放軍,而后又參加了抗美援朝戰(zhàn)爭!
十分幸運的是,“陳友禮”目前還健在人世,已經是95歲高齡,很多人不遠千里來貴陽,就是為了和這位曾經的遠征軍娃娃兵見上一面,說上一句感謝!
其實,關于這部聚焦松山戰(zhàn)役的微電影,還有很多歷史細節(jié),比如中國軍隊的帽徽,并不是統(tǒng)一圓形制式,還有正方形的,至少在國內抗戰(zhàn)影視劇里,我從來沒有發(fā)現(xiàn)過。
《松山之殤》方形帽徽
然后,片方對軍服也十分考究,當時的松山的日軍守備隊,屬于東南亞戰(zhàn)區(qū)日軍編組,軍服顏色和內地日軍有著明顯不同,還有日軍的萬歲沖鋒等等,都刻畫得到位。
《松山之殤》日本軍官軍服劇照
同時,還完全復刻了日軍機槍小組的協(xié)同作戰(zhàn),包括更換彈夾等常規(guī)操作,這和其他國產影視劇,一旦扣動扳機就是火力無限,形成了鮮明對比。
《松山之殤》日本機槍小組
還有一個,便是片方也把日軍的聯(lián)隊旗(113聯(lián)隊,隸屬于拉孟日軍守備部隊),做到了1:1的歷史復原,包括紫色的流蘇樣式。
關于日軍113聯(lián)隊旗,當時這面旗幟到底燒掉了,還是埋掉了,歷史真相不得而知,而電影里則把聯(lián)隊旗用于埋掉。
不過,受制于片方經費影響,在軍服做舊方面,的確是有一些漏洞,軍服太新,沒有歷史戰(zhàn)爭代入感,但是畢竟是軍迷自費拍攝,可以理解成一個可以忽略的小瑕疵罷了!
按照導演罐頭的說法,他希望《松山之殤》這部微電影,起到一個拋磚引玉的作用,讓更多人知道松山戰(zhàn)役和遠征軍歷史,讓后世沒有忘記他們的流血犧牲。
只有這樣,這段歷史才能被更專業(yè)的團隊挖掘,拍攝出更加出色的作品,也會促使資本去拍攝規(guī)模更加宏大的影視劇。
所以,《松山之殤》這部微電影的意義,遠遠大于影片本身!
我只能說,一部低成本的微電影,完爆當下國內的主流抗戰(zhàn)電影,也希望影視業(yè)巨頭能夠挖掘遠征軍歷史,讓更多人了解中國遠征軍的光輝歲月!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