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量本體論
個體感知到的所有現(xiàn)象并非客觀實體,而是感官系統(tǒng)對能量波動的主觀投射。例如個體通過視覺將外界信號解碼成圖像,通過聽覺將聲波翻譯成語音,這一過程就是將不同頻率的能量波轉換成具象化體驗。生老病死現(xiàn)象本身也非客觀存在,而是個體感知層面的“概念”,實為能量的動態(tài)轉換。一切現(xiàn)象均為能量在宏觀世界中的表現(xiàn)形式,現(xiàn)代社會的工作與消費實為個體為維持自身能量平衡所進行的調節(jié),人際沖突則是電磁場不匹配所形成的排斥與干擾,個體的消亡僅是能量回歸宇宙系統(tǒng),進行重組以維持宇宙能量的整體平衡。
人生預設論
個體的生活軌跡如同預設程序,從生到死的全過程,均為粒子運動與能量轉化的必然結果。所謂“自主選擇與決策”,實為神經(jīng)系統(tǒng)在信息接收——處理——反饋后形成的事后解釋。我將手中圓球拋出去,圓球的運動軌跡受制于初始動能與外部作用力,最終的落腳點不是圓球自身可以決定的。人的一生不論貧富、順逆、苦樂,皆為自身粒子運動與外界能量交互的結果,并不是“意識”可以左右的,因為意識本身就是能量的表現(xiàn)形式。包括人類、圓球在內的任何事物,都由最基本的單位組成,本質上沒有區(qū)別,因此遵循相同的底層規(guī)律。
意識虛幻論
意識是什么?意識就是包含情緒、思維、記憶等精神活動的總和,本質上是組成人腦的基本粒子經(jīng)特定的排列集合與電磁能量表現(xiàn)。同時由于粒子排列的復雜性賦予了人腦以高效的信息處理能力,本質上與原子、星球等任何事物沒有本質上的差異。在人體孕育之初,粒子的運動軌跡就已決定個體的生命歷程,所謂意識,只是后知后覺的解釋,是對既定事實進行合理化解讀。
夢中夢理論
夢中的自己無法察覺夢境的虛幻性,猶如覺醒狀態(tài)下的世界本身無法被證實其真實性。夢與現(xiàn)實世界皆為主觀體驗,睡眠時大腦部分功能抑制所感知到的畫面,與覺醒狀態(tài)下全部功能開啟后所獲取的內容,并沒有本質上的區(qū)別。兩者都受制于神經(jīng)系統(tǒng)與感覺器官,只不過覺醒狀態(tài)下的內容更加富有邏輯性與連續(xù)性罷了。然而,真實世界本身也是另一種夢境。
感知循環(huán)論
出生與死亡的節(jié)點同時存在于時空維度上,個體會重復經(jīng)歷出生、成長、衰老的全過程,形成“永生”的認知體驗。從出生到死亡的過程并不是線性發(fā)展,而是環(huán)狀循環(huán),就像將音樂設置為單曲循環(huán)。當個體到達死亡臨界點時,意識會從新生兒階段重新開始,體驗相同的人生軌跡。這種循環(huán)并非物理層面的復活,而是意識在時空維度上的連續(xù)性感知。例如,個體在20歲病逝的同時,意識會切換到新生兒階段繼續(xù)體驗相同的生命軌跡。作為旁觀者,會認為該個體于20歲那年病逝,而當事人本身仍然感知自身存在的狀態(tài)。
生死并存論
生與死作為時空節(jié)點的兩端同時存在,個體在意識層面只能感知自身存在的狀態(tài),就像設置為單曲循環(huán)的音樂,每次結束都是新的開始,生命的終結與新生在循環(huán)中無縫銜接,意識被鎖定在存在階段,使得生死在主觀感知上分離,而客觀上共存。從更高維度來看待,即可觀察到個體從生到死的全部內容。
宇宙系統(tǒng)論
從基本粒子到宇宙天體,呈現(xiàn)出層級遞進的關系。例如,基本粒子構成細胞,粒子的運動維持細胞生命的穩(wěn)定,細胞構成人體,細胞的活動維持人體生命狀態(tài),人類與其它事物構成地球,以維持地球的平衡,所有星球、星系構成宇宙,星球的自轉與公轉維持宇宙生命體征。理論上來講,粒子之下只有更小,沒有最小,宇宙之上只有更大,沒有最大。
頻率決定論
所有事物都在振動,所有現(xiàn)象都是頻率的化身。電信號或強或弱,光能或大或小,聲波或遠或近。在化學能與機械能的配合下,在感受器與效應器的作用下,在神經(jīng)系統(tǒng)與組織細胞的交互下。有了酸甜苦辣的味道,有了喜怒哀樂的情緒,有了生老病逝的過程。本質上就是原子的聚散與能量的轉化。頻率近似就相互吸引,人與人之間可以是親人,可以是摯友。而頻率差異大的就相互排斥,人與人之間或是冤家,或是宿敵。我就是粒子,是波,是宇宙,是不斷調整頻率的主題。
磁場關系論
人體磁場具有特定的振動頻率,雙方頻率相近時會通過共振效應形成情感層面的吸引,建立起親密關系,當彼此頻率差異過大時則導致情感疏離與排斥。與周圍人之間的關系親疏均由磁場匹配度決定。戀愛關系的建立就是初始的吸引力(磁場部分重合,頻率近似)發(fā)展至長期穩(wěn)定的深度連接(不斷調整頻率至共振狀態(tài))。
磁場感情理論
人與人之間的磁場存在吸引或排斥,感情的建立就是形成同頻共振的過程。這種共振既包含生物層面的電磁場作用,也涉及認知、情感、意志等精神層面的兼容性。人體周圍存在生物磁場,頻率接近的個體更容易形成共振,即發(fā)展為朋友、戀人、親人等親密關系。頻率差異巨大的個體則導致沖突與排斥,表現(xiàn)為溝通障礙與情感疏離等?;閼龠^程就是彼此不斷將頻率調整至同頻共振的狀態(tài),雙方頻繁發(fā)生矛盾與沖突實為磁場不匹配,磁場頻率決定社交關系。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