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大的我,為何依然逃不過一碗泡面的誘惑?
“咕嘟咕嘟” 的沸水沖開面餅,濃郁的調料香瞬間彌漫在空氣中,挑起一筷子吸溜入口,筋道的面條裹著咸香的湯汁滑進胃里 —— 這是刻在我記憶里的味覺瞬間。從小學時攥著零花錢偷偷買泡面當 “奢侈品”,到如今二十多年過去,櫥柜里依然會常備幾包不同口味的泡面,即便知道它常被貼上 “沒營養(yǎng)”“高熱量” 的標簽,可每當深夜饑餓、懶得做飯,或是突然念起那口熟悉的味道時,泡面依然是我毫不猶豫的選擇。
小時候的泡面,是藏在書包里的小驚喜。那時物資不像現(xiàn)在豐富,泡面還是 “稀罕物”,只有考試考得好,或是爸媽心情好時,才能獲準吃一包。撕開包裝袋的瞬間,總會先把脫水蔬菜包和油包湊近鼻尖猛吸一口,那股混合著肉香、醬香的味道,能讓整個下午都充滿期待。煮泡面時更是儀式感滿滿,非要等水完全沸騰,小心翼翼地把面餅放進去,看著它在水中慢慢舒展,再依次加入調料包,等面條煮到微微泛白、帶著嚼勁時立刻關火,連湯帶面端著碗蹲在電視機前,邊看動畫片邊吃,連最后一滴湯都舍不得剩下。那時的泡面,是童年里難得的 “快樂補給”,藏著簡單又純粹的滿足。
如今的泡面,早已不是當年 “紅燒牛肉”“老壇酸菜” 兩三種口味的天下。貨架上的泡面像展開了一幅 “味覺地圖”:日式豚骨拉面的湯底醇厚濃郁,撒上自帶的海苔和叉燒肉,瞬間有了居酒屋的氛圍感;韓式火雞面的辣醬鮮紅誘人,辣得人滿頭大汗卻停不下筷子,最后拌上芝士碎,又多了幾分綿密的奶香;還有中式的藤椒牛肉、番茄牛腩,甚至是主打 “健康” 的非油炸面餅、添加了凍干蔬菜和雞蛋的高端款,每一種都在刷新著對泡面的認知。上次在超市看到 “重慶小面” 口味的泡面,拆開煮好后,麻麻辣辣的味道竟有幾分街頭小面的精髓,連吃了兩包還意猶未盡。這些五花八門的泡面,早已不是 “應急食品” 的代名詞,更像是滿足不同口味需求的 “速食藝術品”。
可即便泡面的品類越來越豐富,“沒營養(yǎng)” 的爭議卻從未停止。每次吃泡面,總會被家人念叨 “全是添加劑”“吃多了對身體不好”,自己也清楚,泡面的面餅多為油炸,調料包鈉含量高,脫水蔬菜能提供的維生素少得可憐,長期當作主食確實不是健康之選。有次連續(xù)加班,連著吃了三天泡面,之后明顯感覺腸胃不適,從那以后,便學會了給泡面 “升級”:煮面時加個雞蛋,等面條快熟時打進去,蛋黃半流心的狀態(tài)裹著面條,瞬間多了幾分營養(yǎng);再洗一把青菜、幾片肥牛卷丟進鍋里,翠綠的蔬菜、鮮紅的肉片搭配金黃的面條,不僅顏值提升,營養(yǎng)也均衡了不少。這樣改良后的泡面,既保留了熟悉的味道,又減少了 “沒營養(yǎng)” 的顧慮,成了忙碌生活里的 “折中選擇”。
其實仔細想想,我們對泡面的偏愛,早已不止于味覺本身。深夜加班回家,煮一碗泡面,熱氣騰騰的湯汁能驅散一身疲憊;獨自在外打拼,一碗泡面的味道能勾起對家的想念;朋友聚會時偶爾煮上幾包不同口味的泡面,邊吃邊聊天,反而多了幾分隨性的快樂。泡面就像生活里的 “調味劑”,它不似大餐那般精致,卻能在需要時快速給予溫暖和滿足。長大的我們,或許學會了講究營養(yǎng)、注重健康,可面對泡面時,依然會想起小時候那份簡單的快樂,也依然會被它便捷又熟悉的味道打動。
現(xiàn)在的我,依然會偶爾煮一碗泡面,不再像小時候那樣狼吞虎咽,而是慢慢品嘗每一口。我知道它不是健康食品,卻也不必把它當作 “洪水猛獸”。偶爾放縱一次,給自己一份簡單的快樂,或許這就是泡面在我們生活里的意義 —— 它藏著童年的記憶,也適配著長大的生活,用一碗熱氣騰騰的溫暖,陪伴我們走過人生的每一個階段。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