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能看懂接下來要講的直指法,那么你當下立刻就能明心見性,從而開悟覺醒大智慧!
繼續(xù)來看《修心訣》,后面的內(nèi)容就是以一問一答的方式來講法了。
因為萬法皆是因緣和合而生,需要有一個緣起,才能生出法。那么問題就是緣起,回答就是“法”的生出。
比如,別人問你一個問題,正因為有了這么一個緣起,所以你就方便為他講種種法。
所以通過一問一答的形式,是最能體現(xiàn)佛法的方式,你看佛經(jīng)里頭,大多也是別人提問,然后佛再隨緣相機講法。
我們來看具體的內(nèi)容:
「問:若言佛性現(xiàn)在此身,既在身中,不離凡夫,因何我今不見佛性?更為消釋,悉令開悟?!?/p>
因為前面講了自心即佛,人人原本就是自性天真佛,人人原本就有佛性。
于是問題就來了,你說佛性就在現(xiàn)在的這個身體中,那我現(xiàn)在本來應該是佛,那為何現(xiàn)在的我還是凡夫呢?我又是因為什么原因而見不到佛性呢?
接下來的內(nèi)容就非常重要了,因為接下來就要直接指示大家見到佛性,就類似于禪宗的直指法,直指本心,見性成佛。
直指法是非常殊勝的法門,不立文字,直接頓悟,但需要明師的相機指示。
所以《修心決》后面會說到:“忽被善知識指示入路,一念回光,見自本性。而此性地,原無煩惱,無漏智性,本自具足,即與諸佛,分毫不殊,故云頓悟也?!?/p>
也就是通過明師的指示,然后一念回光,一把擒來,自然明心見性,徹悟心源。
接著,我們來看普照禪師是怎么回答的:
「答:在汝身中,汝自不見。汝于十二時中,知饑知渴,知寒知熱,或嗔或喜,竟是何物?」
這個就是參究,就是指示了。先是告訴你,佛性確實就在你的身中,只是你自己不見。猶如我們常說的,大道就在日用之中,只是百姓日用而不知。
然后就指示你如何參究,你于一切時中,去看看那個知道饑餓,知道口渴的是誰?知道寒冷的是誰?知道熱的是誰?或者嗔恨的時候知道嗔恨的是誰?喜悅的時候知道喜悅的是誰?
所以禪宗就問你自己:誰知道???知道的是誰?他無法直接給你說出來,而是指示你去參究,指示回頭瞥見“那個”,禪宗說的“那個”就是本性。
你要于饑餓的當下,一念回光,瞥見那個知道饑餓的是誰?于口渴的當下,一念回光,瞥見那個知道口渴的是誰?
如果這么說你還無法理解的話,那么我們換一個方式。
假如現(xiàn)在有一個人叫你名字,你當下自然回頭應答。這個時候你雖然在回頭應答他,但你的心里其實是空蕩蕩的,什么都沒有,雖然回頭說話了,但說了等于沒說,有而不有。
同時,你雖然心里是空蕩蕩的,什么都沒有,但你實際上又確實回頭說話應答他了,無而不無,沒有落入頑空,什么都知道,知道回頭,知道說話應答他,什么都知道。
這個時候,一念不生,了了分明。雖然心中一個念頭也沒有,空空蕩蕩的,但又了了分明,什么都知道。
然后,你于這個當下,一念回光,一把擒來,瞥見那個讓你回頭的是誰?讓你說話應答的是誰?這個了了分明的靈知,實際上就是你的佛性。
如果沒有這個靈知,那么你將什么都不知道,別人叫你名字,你也不知道回答;別人打你,你也不知道躲,那么就跟無情草木一樣了。
關于這個例子,有一個禪宗公案來作為佐證。石頭禪師開示靈默禪師時,等到靈默禪師剛準備離開時,石頭禪師便在靈默禪師的背后叫他:“阇黎(高僧)!”
然后靈默禪師自然回頭,接著石頭禪師便相機指示他說:“從生至死,只是這個,你去看看這個回頭轉(zhuǎn)腦的是誰?”
這里石頭禪師直接指示他:自性就在這個回頭轉(zhuǎn)腦處。然后靈默禪師一聽,便言下大悟!
禪宗里還有很多這樣的公案,比如徒弟問師父:“什么是佛?”師父一般不會直接告訴他,而是叫一聲徒弟的名字,等到徒弟回答師父的時候,師父便相機指示:“這個能回答的就是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