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夫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史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唐太宗
一千年前,司馬光在油燈下翻閱卷帙浩繁的史料,他看到的不僅是王朝更替,更是人性深處那些恒久不變的困局與破局之道。而今天的你,面對職場瓶頸、創(chuàng)業(yè)迷茫、人際糾葛,是否意識到,答案早已寫在這部《資治通鑒》的字里行間?
一、困在慣性里的現(xiàn)代人
有人總說機會稀缺,有人卻在同樣的環(huán)境里逆勢而起。
趙括紙上談兵,敗于長平;而王翦卻能以少勝多,滅楚立功。同樣是將軍,為何結局天壤之別?
趙括的悲劇在于慣性思維——沉浸在父親趙奢的成功模式里,以為照搬前人經(jīng)驗就能制勝。他困在了"成功可以復制"的幻覺中,卻忘了戰(zhàn)場瞬息萬變,敵人不會按你的劇本出牌。
王翦則不然。面對楚國,他不急于求成,堅持要60萬大軍;面對秦王的質疑,他索要良田美宅??此曝澵?,實則是在用"示弱"來解除君王疑慮,同時為自己爭取充足的準備時間。
這就是破局者與困局者的根本差異:前者善于打破既有模式,后者被模式所困。
現(xiàn)代職場何嘗不是如此?有人始終用10年前的工作方法,抱怨現(xiàn)在的年輕人"不好管";有人卻主動學習數(shù)字化工具,與時代同頻共振。同樣的起點,不同的思維,造就了截然不同的職業(yè)軌跡。
二、破局的三重境界
第一重:敢于質疑既定規(guī)則
春秋時期,商鞅變法遇到巨大阻力。既得利益者高喊:"祖宗之法不可變!"
商鞅卻說:"治世不一道,便國不法古。"他深知,真正的破局,往往始于對"理所當然"的質疑。
立木為信、嚴刑峻法、獎勵耕戰(zhàn)——每一項改革都在挑戰(zhàn)傳統(tǒng)。結果呢?秦國從邊陲小國一躍成為戰(zhàn)國霸主。
反觀今日,多少人困在"這就是規(guī)矩"的思維牢籠里?有人抱怨行業(yè)內卷,卻從不思考能否跳出行業(yè)看問題;有人埋怨競爭激烈,卻忘了可以創(chuàng)造新的競爭賽道。
破局的第一步,就是敢于問一句:"為什么一定要這樣?"
第二重:善于利用危機轉機
公元前354年,魏國圍攻趙國都城邯鄲。趙國危在旦夕,向齊國求援。
常規(guī)思路是直接派兵救援,與魏軍硬碰硬。但孫臏卻提出:"圍魏救趙。"不去邯鄲,反而攻打魏國都城大梁,迫使魏軍回救,在半路設伏聚殲。
這就是破局思維的第二重境界:當別人看到危機時,你看到的是重新洗牌的機會。
2008年金融危機,很多企業(yè)倒閉,但也有企業(yè)趁機收購優(yōu)質資產,實現(xiàn)跨越式發(fā)展。2020年疫情爆發(fā),線下商業(yè)受挫,線上經(jīng)濟卻迎來井噴。
危機面前,有人選擇抱怨等待,有人選擇主動出擊。前者被動應對,后者化危為機。
第三重:懂得借勢而非逆勢
《資治通鑒》記載,劉邦初起時實力最弱,項羽、韓信、彭越等人各有所長。但最終統(tǒng)一天下的為何是劉邦?
因為他最懂得"借勢"。
借韓信之能平定天下,借張良之謀運籌帷幄,借蕭何之才穩(wěn)固后方。他不是最強的那個,卻是最會整合資源的那個。
項羽呢?力拔山河,卻剛愎自用。鴻門宴上不聽范增之言,最終四面楚歌,烏江自刎。
破局的最高境界,不是單打獨斗,而是善于借勢借力,讓天時地利人和都為你所用。
現(xiàn)代商業(yè)亦如此。馬云不是技術最強的,卻懂得借助互聯(lián)網(wǎng)大勢;喬布斯不是工程師出身,卻能整合全球供應鏈。他們都是借勢破局的高手。
三、為什么大多數(shù)人突破不了?
1、舒適圈的溫水煮青蛙
東漢末年,袁紹兵多將廣,占據(jù)四州之地,實力遠超曹操。但他習慣了傳統(tǒng)豪門的做派:重門第、講排場、循規(guī)蹈矩。
曹操雖然兵力不足,卻敢于打破常規(guī):重用寒門子弟、實行屯田制、移民實邊。他始終在尋求變化,袁紹卻安于現(xiàn)狀。
官渡之戰(zhàn)的勝敗,本質上是變革思維對傳統(tǒng)思維的勝利。
現(xiàn)實中,多少人明知現(xiàn)狀不佳,卻不愿跳出舒適圈?明知技能落后,卻不愿學習新知識;明知行業(yè)夕陽,卻不愿轉行;明知關系僵化,卻不愿主動破冰。
舒適圈最大的代價,就是讓你在溫水中慢慢失去破局的勇氣和能力。
2、只見樹木,不見森林
春秋五霸中,為什么是齊桓公最先稱霸?
管仲告訴我們答案:"欲王天下者,必先王其民;欲王其民者,必先王其身。"
齊桓公的高明在于,他看到的不僅是齊國一國的強盛,而是整個天下格局的變化。他提出"尊王攘夷",既順應了周王室的期望,又符合各國抵御外族的需求。
格局決定破局。你的視野有多寬,你的突破就有多大。
反觀現(xiàn)在,多少人只盯著眼前的一畝三分地?只看到部門內的競爭,看不到行業(yè)的變遷;只關注當下的利益,忽略了長遠的布局。
3、知易行難的執(zhí)行力缺失
《資治通鑒》中,諸葛亮六出祁山的故事人人皆知。但很少有人注意到一個細節(jié):為了這六次北伐,他在后勤保障上做了多少準備?
木牛流馬、屯田政策、人才培養(yǎng)——每一項都需要years的積累。**真正的破局者,不僅有想法,更有把想法變成現(xiàn)實的執(zhí)行力。**
現(xiàn)代人最大的問題,往往是"想得太多,做得太少"。年初立志要學英語、要健身、要轉行,年末回頭一看,還是原地踏步。
知道破局的方法不難,難的是持續(xù)行動的決心和毅力。**
四、開始你的破局之路
歷史是最好的教科書,《資治通鑒》是最好的人生指南。
當你困在慣性里掙扎時,不妨想想商鞅的變革勇氣、孫臏的逆向思維、劉邦的借勢智慧。他們面對的困局,未必比你今天的處境更容易。
破局,從質疑第一個"理所當然"開始;
破局,從把第一個危機看作機會開始;
破局,從學會借勢借力開始。
司馬光用19年時間完成《資治通鑒》,為的是"鑒于往事,有資于治道"。一千年后,這些智慧依然閃閃發(fā)光,等待著有心人的發(fā)現(xiàn)和運用。
歷史的智慧遍地皆是,你準備好打破慣性了嗎?
結語:
遍觀古今興廢事,成敗得失總關情。破局者自破局,困局者自困局。愿你在《資治通鑒》的智慧海洋中,找到屬于自己的破局之道。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