漁港清晨,魚腥味混著海風(fēng)往人鼻孔里鉆。
魚攤上,魚鰓還在滲血的黑尾鲅魚堆成小山,銀藍(lán)色的脊背泛著水光;
旁邊冰面上,黃尾鲅魚的肚子已經(jīng)發(fā)灰,尾巴那點黃色像褪了色的舊油漆。
賣魚的老張揮著帶血的刀喊:“黑尾 35,黃尾 18!”
有人伸手要摸黃尾,被他一胳膊擋回去:“這貨肉柴得像老樹皮,不懂別瞎買!”
黑尾和黃尾,看著都像鲅魚,其實差著輩分。
黑尾是正經(jīng)鲅魚,學(xué)名叫藍(lán)點馬鮫,鯖科馬鮫屬的 “名門正派”;
黃尾那是鮐鲅魚,鯖科鯖屬的 “遠(yuǎn)房親戚”。
你看黑尾的尾巴,黑得發(fā)亮,上下各掛著 8-9 個小脂鰭;
黃尾的尾巴黃不拉幾,脂鰭只有 5 個,少得可憐。
老漁民都知道,這脂鰭數(shù)量就是肉質(zhì)的身份證 —— 脂鰭 多的,肉里藏著的油脂也多,下鍋才香。
膠州三里河遺址里,挖出來過三千九百年前的鲅魚骨頭,堆得跟小山似的。
那時的人就懂這魚好吃了。
到了明代,鲅魚成了貢品,《西京雜記》里寫 “蔚陀獻(xiàn)高祖鮫魚”,這鮫魚就是鲅魚。
青島人對鲅魚的感情更深,谷雨前后女婿要是不送兩條黑尾鲅魚給丈人,老人能念叨一整年。
這習(xí)俗叫 “鲅魚禮”,嶗山區(qū)的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傳說最早是個叫小伍的孝子,冒著大風(fēng)浪出海捕魚救病母傳下來的。
挑黑尾鲅魚有講究。
魚眼得黑亮圓鼓,像剛抹了油的黑珠子;
魚鰓要鮮紅,聞著是海腥味,不是爛泥味。用手指按按魚身,能迅速回彈的才新鮮。
渤海灣的黑尾最肥,脊背上那道藍(lán)黑色像潑了墨,肚子雪白得晃眼。
這時候的黑尾,肉切下去會回彈,燉熟了筷子夾起來顫巍巍的,鮮得能把舌頭吞下去。
黃尾就不同了。
它體型短寬,肉看著厚實,其實發(fā)面。
下鍋燉半小時,肉就散成碎渣,腥味還特別重。
這是因為黃尾含組胺酸多,不新鮮時更容易變味。
市場上黃尾多,因為便宜,有些小販會混著黑尾賣。
但老青島人一眼就能識破 —— 黃尾背上的斑點是模糊的灰點,黑尾的藍(lán)點像用顏料點上去的,清清楚楚。
青島人做黑尾鲅魚有祖?zhèn)魇炙嚒?/p>
最經(jīng)典的是鲅魚餃子,把魚肉剔下來,用刀背排斬,砧板咚咚響半天,直到魚糜能粘住刀面。
摻點五花肉末,撒把韭菜,包的時候皮要捏出十八個褶。
下鍋煮開,餃子在水里翻白,咬開一個,鮮汁能燙得人直哈氣。
沙子口的漁民還會做熏鲅魚,用糖和醬油腌透了,再用松枝熏得金黃,嚼起來越嚼越香,配玉米餅子能多吃兩碗飯。
現(xiàn)在鲅魚禮還在傳。
每當(dāng)鲅魚上市,青島街頭盡是拎著泡沫盒的女婿,盒子里墊著冰,黑尾鲅魚的尾巴露在外面,黑得發(fā)亮。
福利院的老人也能分到,志愿者把魚肉挑出來燉成豆腐湯,
熱乎著端過去。只是老漁民會嘆口氣:“現(xiàn)在黃尾越來越多,真鲅魚少了?!?/p>
買鲅魚那天,記住老張的話:“看尾巴,摸魚身,黑尾鮮得跳,黃尾柴得笑。”
別省那點錢,買錯了,肉柴還腥,對不起大海里長了一整年的魚,更對不起等你回家吃飯的人。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wù)。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