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行》為什么要給孩子講美食?
聽聽主筆們的答案:
“因為食物是孩子們最容易接觸到,能看、能聞、能嚼一嚼的風土人情?!?/p>
“美食背后,是當?shù)厝宋?、歷史、物產(chǎn)、生活習慣的縮影。了解一個地方,吃是最簡單的方式?!?/p>
“食物連接著土地、季節(jié)與人情,是最觸手可及的知識。翻開《少年行》,就像走過農(nóng)田、河流與港口,世界的差異就在這一口一口的味道中?!?/p>
“讓孩子在風味之外,品嘗到世界的遼闊?!?/p>
“和孩子一起尋訪美食,通過食物了解當?shù)氐牡乩盹L物,最愉悅不過了?!?/p>
“盡量地學習、盡量地經(jīng)歷、盡量地旅游、盡量地吃好東西,人生就比較美好一點。蔡瀾說的。”
01
說到這兒,是不是都有點饞了?
走,先跟著最新一期的《少年行》,去扎碗“牛大”:
“牛大”,是蘭州人對于“大碗牛肉面”的簡稱。
牛肉與面,仿佛一對天生搭檔,可以組合出各種美味。青海牛肉拉面、拉薩耗牛肉丁藏面、廣州牛腩面、重慶麻辣牛肉面、鄭州咖喱牛肉拉面……但這些都不及一碗蘭州牛肉面名聲在外。
蘭州牛肉面,憑借標準化工藝和獨特風味,被譽為“中華第一面”。今年6月,它還入選了我國首批傳統(tǒng)優(yōu)勢食品產(chǎn)區(qū)和地方特色食品產(chǎn)業(yè)重點培育名單。
這碗面之所以這么有名,和蘭州的地理、歷史都有關系。
其中,孩子們課本上學到的絲綢之路就起了大作用。因為商賈往來不絕、多民族聚集,人們需要一種美食來調(diào)劑不同文化間的差異。于是,當?shù)氐柠溩?、青藏高原的牛肉、?nèi)蒙古的鹽……都被蘭州廚師融入了一碗滾燙的牛肉面里。
簡單一碗面,說道可不少?!耙磺宥兹t四綠五黃”,一個都不能少。
單拿這“五黃”的面來說吧,就分扁面、圓面和異形面,其下按粗細又分9種,除了大寬,還有毛細、二細、三細、韭葉、薄寬、蕎麥棱和二柱子。
吃起來也有講究,老蘭州人都知道,吃面喝湯,“頭湯”得趕早,早上六七點鐘的頭湯最攢勁。
吃法上,本地人常點一碗“牛大”,搭配一碟牛肉、一盤小菜、一個雞蛋,“肉蛋菜三飛”,相當“滿福”(蘭州話,過癮、愜意)。
這篇文章,趣味性十足,它通過一碗牛肉面,可以讓孩子發(fā)現(xiàn)蘭州的“另一面”。
02
為了教孩子們“好好吃飯”,《少年行》可是講了不少好吃的。
004期《少年行》,主筆專門跑到廣西柳州,為孩子們解鎖了正宗螺螄粉的“吃法”。
原來,早在遠古時期,柳州地區(qū)的古人類就發(fā)明了用于嗍螺的敲砸器和骨針等工具。
秦朝時,靈渠的修建,讓柳州地區(qū)變成了“桂中商埠”。
南北方的飲食文化交融,讓這里逐漸興起了吃米粉的習俗,還有喝螺螄湯的傳統(tǒng),相傳,被貶至柳州的柳宗元,就是柳州螺螄湯的初代推廣大使。
那么,你是不是覺得,米粉和螺螄湯都有了,一碗螺螄粉就水到渠成了?
并不是。
它的出現(xiàn),源自近代夜市的“無心”之舉,至今只有40多年……
010期《少年行》,還為孩子們講過被評為“中國地理標志產(chǎn)品”的盱眙小龍蝦。
小龍蝦的家鄉(xiāng),在美國南部和墨西哥北部,大約在1929年,借道日本侵入我國南京,借助長江向我國各地水系擴散。
那么,盱眙的小龍蝦為何這么有名呢?主要和它的地形與氣候有關。
適宜的地理環(huán)境,讓這里的小龍蝦,不僅個頭兒大,還肉質(zhì)緊實。在盱眙,每4個人中,就有一個人在跟小龍蝦打交道。盱眙小龍蝦的口味,就超過了60種……
03
除了牛肉面、螺螄粉、小龍蝦這些美食,《少年行》還講了很多水果、蔬菜:
丹東九九草莓,大名“紅顏”,“九九”這個小名和它引進我國的時間“1999年”有關;
百色芒果,不僅產(chǎn)量穩(wěn)居全國第一,還囊括了世界上將近一半的芒果品種。6月到8月,走在百色街頭,要小心別被芒果砸到頭了;
壽光蔬菜,好像被施了魔法,西紅柿、紅薯長成了2米多高的樹,茄子、辣椒爬上了葡萄架,一顆南瓜重400多斤;
《少年行》還專門開設了一個美食專欄——“奇怪的食物”。
“梧州龜苓膏”“廣西水果麻辣拌”“西雙版納涼拌螞蟻”“靈寶黑水變蛋”“東北凍梨”“云南菌子”……
這些“奇怪的食物”里,都藏著有趣的知識。
還有,《少年行》每一篇主題稿件的攻略里,都會梳理一下當?shù)氐拿朗场?/p>
比如,到了成都,孩子們怕吃辣怎么辦?我們專門推薦了“蛋烘糕”,這種始于清代的成都名小吃,可甜可咸,是“非典型性川菜”的代表,孩子們吃了一定喜歡;
到了昆明,可以嘗嘗破酥包。這種很酥的包子,搭配一碗豆?jié){,昆明舊時文人的早餐就是這樣開始的;
到了東莞,道滘粽值得一嘗。這種咸粽,口感微甜。甜味來自用白糖腌好的五花肉。道滘粽制作也有講究,包好的粽子要綁上莞草,東莞之名就與這種草有關;
《少年行》講美食,不僅講述美食本身,還講述美食是怎樣誕生的,是怎樣制作的,是怎樣流行的,講的是美食背后的人文地理知識。
當然,《少年行》不僅講美食,還會給孩子們講建筑,講潮玩,講各類歷史文化遺產(chǎn)……讓孩子通過博覽萬物,拓寬眼界、增長見識。
“見識”有多廣,決定了孩子未來能走多遠。
如果您認同這樣的理念,可以給孩子訂一本《少年行》試試。
少年行
《少年行》由《陽光少年報》出品,是國內(nèi)少見的原創(chuàng)青少年人文地理素養(yǎng)雜志,讀者是8歲+少年及其父母。每期雜志,孩子能收獲8萬多字的高品質(zhì)人文地理知識積累,全年12期閱讀積累可達百萬字。
聚焦人文地理內(nèi)容方向,覆蓋全學科素養(yǎng),專門為青少年創(chuàng)作,《少年行》用有價值的閱讀帶孩子和世界見面,幫助孩子建立對復雜世界的多維認知。
在腳步暫時不能抵達的時候,孩子可以通過《少年行》“紙上旅行”,深度了解和認識世界。陌生的街道、不同的鄉(xiāng)音、深厚的文化、新奇的食物、從未見過的動植物……點燃孩子們強烈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每讀一篇文章,就相當于一次深度旅行,比屏幕里的世界更真實、更精彩。
世界很大,先用閱讀抵達吧!
統(tǒng)籌 | 巫曉
文案策劃 | 徐戰(zhàn)方
文字校對 | 崔巖
圖片來源|《少年行》雜志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