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時間,中俄印齊聚一堂,上合峰會落下帷幕,沒想到最難受的竟然是特朗普。過去一周里,美國總統(tǒng)的心情像過山車一樣大起大落,社交媒體上一句“我們已經把印度和俄羅斯輸給了中國”,算是徹底破了大防。照片上,中俄印三個領導人笑得合不攏嘴,特朗普卻只能在屏幕前干著急,這場面怎么看怎么扎心。
其實,特朗普的情緒也不是一天兩天積累出來的。事情要追溯到上合峰會召開之前,這半年美國對印度和俄羅斯搞得雞飛狗跳,一會拉攏一會施壓,結果反倒把人推到了對立面。外交上的漏洞百出,政策上的朝令夕改,越來越讓人看不懂美國到底想干嘛。
今年初的時候,特朗普還在白宮殷勤款待莫迪,兩人親切握手合影,媒體上不斷放出“美印鐵桿盟友”的消息。可到了八月,畫風突變,特朗普在阿拉斯加又給普京鋪紅毯,還安排B-2轟炸機低空通場,明里暗里向俄羅斯示好。剛過不到一個月,特朗普又突然轉向,指控俄羅斯和印度“叛美投中”,嘴上說得挺狠,心里其實憋著一股氣。
但特朗普顯然不想把話說死,嘴里還不忘補一句“我和莫迪還是朋友”,前后自相矛盾,顯得有點小家子氣。其實誰都明白,這不過是拉攏失敗后的一種情緒宣泄。美國內部的表態(tài)也亂成一鍋粥:商務部長盧特尼克說印度兩個月內就會道歉,白宮貿易顧問納瓦羅指責印度關稅太高,特朗普的極右翼盟友盧默還威脅要限制IT外包,看得出來,他們是真的急了。
印度買俄油其實是利益驅動,既能滿足國內需求,還能通過煉油廠加工轉手賣給歐洲,賺得盆滿缽滿。美國一邊施壓,一邊又不肯給出更優(yōu)惠的條件,印度政府自然不會輕易屈服。更重要的是,印度一直希望在國際舞臺上實現多元化,不愿意被美國牽著鼻子走。所以這次關稅風波,反倒成了印度調整戰(zhàn)略的催化劑,讓莫迪下定決心加強和中俄的合作。
上合峰會本來是一次例行多邊會議,但這次卻變成了地緣格局的新分水嶺。莫迪不僅出席了峰會,還和中俄領導人有了深入交流,這讓美國方面看在眼里急在心里。特朗普看到三國元首的合影,直接在社交媒體上發(fā)文抱怨,這一幕已經說明,印度的外交天平正在悄然傾斜。
值得玩味的是,莫迪并沒有在聯合國大會上高調亮相,而是讓外長蘇杰生代表自己。這一安排其實很有深意。紐約雖是聯合國駐地,但到底還是美國的地盤,政要出入還得看美國臉色。近幾年俄羅斯代表團參加聯合國會議時,簽證問題就被美國反復折騰,莫迪當然不想讓自己陷入被動。與其冒風險,不如靜觀其變,給自己留出戰(zhàn)略回旋的空間。
美國高層的表態(tài)更是讓人看得一頭霧水。商務部長盧特尼克剛剛在節(jié)目里放狠話,說印度兩個月內就會認錯,試圖和特朗普重啟談判。與此同時,美國又邀請印度軍隊去阿拉斯加軍演,表面上還是想拉近關系,但另一邊卻在IT外包、關稅等問題上步步緊逼。
這種前后不一的政策,連印度人都覺得莫名其妙。印度財政部長西塔拉曼說得很直接,印度有權決定自己的能源采購,殖民主義的口吻早就過時了。印度媒體也紛紛發(fā)聲,認為美國的做法只會把印度推得更遠,讓莫迪更堅定地走多元化道路。
其實,俄印兩國被推向中國,根本不是中國強行拉攏,而是美國自己一步步把合作機會拱手讓人。俄烏沖突爆發(fā)后,俄羅斯本有機會速戰(zhàn)速決,結果因為戰(zhàn)場失誤和西方援助,陷入了持久戰(zhàn)。經濟上,俄羅斯不得不加大對中國的能源、農業(yè)合作,推動“向東看”戰(zhàn)略。中吉烏鐵路、遠東大開發(fā)等項目加速落地,中俄利益深度捆綁,特朗普曾經的“聯俄抗中”設想可以說是徹底失敗了。
印度方面,更是典型的投機主義者。俄烏沖突爆發(fā)后,印度罕見選擇中立,就是看中了俄羅斯低價大批量原油。印度進口俄油不是為了自用,而是為了加工后高價出口歐洲,這一點美國其實早就心知肚明。拜登時期,美國還眼紅印度的賺錢速度,但自己又做不到更好條件,結果只能靠關稅大棒來威脅。
特朗普上臺后,重新祭出“對等關稅”,對全球發(fā)起新一輪貿易摩擦。莫迪其實并不排斥和特朗普這樣的商人合作,只要美國給足好處,印度就愿意配合。但這屆美國政府要得太多,印度自然不會輕易低頭。印巴沖突期間,特朗普的冷漠態(tài)度讓莫迪非常不滿,直接對美國加征“報復性”關稅,雙方關系進一步惡化。
面對美國步步緊逼,印度沒有選擇妥協(xié),而是加快和中俄的互動。莫迪直接宣布訪華,參加上合峰會,和中俄領導人密切交流。美國商務部長盧特尼克放話說,印度兩個月內一定會回來道歉,但印度政府顯然沒把這話放在心上。印度外交部發(fā)言人說得很清楚,印美關系要建立在“相互尊重和共同利益”基礎上,不是單方面的命令和服從。
莫迪這次明顯選擇了冷處理,不去聯合國大會,不和特朗普正面碰撞,反倒讓美國陷入被動。畢竟,主動權其實已經不在美國手里。正所謂“人在屋檐下,不得不低頭”,但這次印度沒有低頭,反而是美國在等印度的回應。這一進一退之間,印度顯示出了不小的戰(zhàn)略耐心和定力。
美國內部的焦慮其實早就顯現出來了。白宮貿易顧問納瓦羅指責印度有“世界最高關稅”,把美國的就業(yè)流失都賴在印度身上。極右翼盟友盧默則威脅要禁止IT外包,直接沖著印度經濟的命門去。要知道,美國市場占了印度IT外包收入的六成多,一旦真動手,印度經濟確實會受到沖擊。
但問題是,這種威脅真的有效嗎?印度的回應很冷靜,繼續(xù)推進與中俄的能源和經貿合作,不急不躁。俄羅斯總統(tǒng)普京已經計劃年底訪印,雙方將在能源、軍事等領域繼續(xù)深化合作。莫迪還將出席金磚國家峰會,與巴西、中國、俄羅斯等新興經濟體共商對策。美國的壓力,反倒讓這些國家團結得更緊密了。
中國駐美使館發(fā)言人也表達得很明白,中國和別國發(fā)展關系,是為了增進共同利益,不針對任何第三方。世界本該是合作共贏的舞臺,而不是你輸我贏的戰(zhàn)場。美國如果還是老一套的打壓和分化,只會讓越來越多的國家疏遠自己,這一點其實早已在美印關系的演變中體現得淋漓盡致。
現在的美印關系,其實已經走到了一個“分岔口”。特朗普的高壓政策讓曾經牢固的伙伴關系變得岌岌可危。印度不再一味迎合美國的需求,而是把更多籌碼押在多極化的國際合作上。中俄印三國在上合峰會上的緊密互動,就是一個明顯的信號。美國想再用過去那一套拉攏和威脅手段,已經不那么管用了。
回頭來看,特朗普這次的“破大防”其實是意料之中的。美國多年積攢的盟友優(yōu)勢,正在被一輪又一輪的高壓政策消耗殆盡。美印關系的裂痕,反映出的其實是美國全球影響力的下滑。當情緒代替了理性,威脅取代了合作,世界格局的天平自然會發(fā)生傾斜。
印度不會在兩個月內向美國低頭,俄羅斯也不會轉向西方,三國合作的新格局正在成型。美國如果還抱著“客戶永遠是對的”這種思維,遲早會發(fā)現,世界早就不是它說了算的了。棋子和棄子的區(qū)別,在于誰能把握主動權。新一輪大國關系的變動,已經悄然拉開序幕。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