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長為讓孩子進入心儀學校,輕信“能人”承諾,支付了四萬元的“辦事費”。沒想到入學落空,款項也遲遲未退。托關(guān)系辦入學是否受法律保護?這筆錢還能不能要回來?法院最終如何認定這類行為?本期《惠州法治時間》,我們關(guān)注一宗歷時七年的糾紛。
事情發(fā)生在2017年,當時原告韋某的孩子恰巧到了上小學的年齡。為了讓孩子能夠進入心儀的學校,韋某多方打聽途徑,最終通過朋友介紹,認識了聲稱“有關(guān)系”的被告人陳某。陳某多次向韋某保證,自己可以通過“特殊渠道”幫助其孩子辦理入學手續(xù),并解決學籍問題,這讓一直為孩子上學問題發(fā)愁的韋某看到了希望。
龍門縣人民法院平陵法庭負責人 盧青:被告說可以幫忙辦理入學以及學籍的問題,但是需要四萬塊錢的費用。原告約好被告線下見面,在見面的過程中,原告向被告支付了1萬塊錢的現(xiàn)金,剩下的尾款3萬元,是差不多入學的時候再交。
開學前夕,陳某主動聯(lián)系韋某,聲稱事情即將辦妥,要求立即支付尾款。為了不耽誤孩子入學,韋某毫不猶豫地將3萬元匯入陳某指定的賬戶。然而就在開學前幾天,韋某突然接到陳某的電話,對方表示關(guān)系有變,無法辦理學籍,并承諾退還全部款項。
龍門縣人民法院平陵法庭負責人 盧青:后面原告一直催促被告退相關(guān)的款項,被告一直答應(yīng)退,但是一直沒退,直至起訴之日。
這場變故不僅打亂了孩子的入學計劃,更讓韋某陷入經(jīng)濟與精神的雙重困境。在接下來的數(shù)月里,韋某不斷通過電話、短信等方式催促退款,陳某雖然每次都滿口答應(yīng),卻以“正在籌錢”“下周到賬”等借口一再推脫。2024年,韋某最終決定通過法律途徑維護自身權(quán)益,將陳某訴至法院。
案件進入到審理階段,原被告之間委托辦理入學的行為是否有效,成為了這起案件審理的焦點問題?!吨腥A人民共和國民法典》第一百五十三條規(guī)定,違反法律、行政法規(guī)的強制性規(guī)定的民事法律行為無效。
龍門縣人民法院平陵法庭負責人 盧青:我們考慮之后,認為他這個行為損害了國家利益,損害了不特定的第三人利益,是違反公序良俗的行為,所以我們認定這個行為是無效的。
最終法院支持了原告的訴訟請求,判決被告人陳某返還韋某4萬元款項。這起案件雖然涉案金額不大,但具有重要的警示意義。
龍門縣人民法院平陵法庭負責人 盧青:任何規(guī)避國家教育政策、擾亂正常秩序、損害他人利益的行為,均與我們弘揚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不符,違背了社會公序良俗。在此我也提醒廣大家長,應(yīng)該樹立正確的教育理念,通過規(guī)范程序,公平競爭的方式取得學籍,切勿走捷徑,以免造成經(jīng)濟損失,又耽誤孩子的正常上學。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wù)。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