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文化源遠流長,中華文明博大精深。
——習近平
【憫農(其一)】
唐·李紳
春種一粒粟,
秋收萬顆子。
四海無閑田,
農夫猶餓死。
作者李紳(772—846)是亳州(今屬安徽)人,27歲考中進士,官至宰相,也是文學史上新樂府運動的參與者。著有《樂府新題》20首,已佚。
詩人青年時目睹農民終日勞作反而餓死,感到同情和憤慨,故寫出了《憫農二首》,成為千古傳誦的名篇。這是兩首詩的第一首,在詩中,詩人客觀地描繪了碩果累累的豐收景象,反襯出農民辛勤勞動卻一無所得、慘遭餓死的苦況,大膽地揭露了舊社會中農民所受的殘酷剝削。
詩中第一句“春種一粒粟”和第二句“秋收萬顆子”,以“春種”“秋收”兩個詞,精煉地描寫了稻米種植的情況和農民的勞動;又從“一粒粟”化為“萬顆子”,生動而形象地刻畫出到處豐收的美好情景。第三句“四海無閑田”,點出舉國土地都已開墾,沒有一處農田閑置,讓人因而設想,在這豐收的年頭里,勞動人民都該豐衣足食了吧?可是第四句結語卻是“農夫猶餓死”。這個情景真是觸目驚心啊!人們不禁深思:到底誰剝奪了農民的勞動成果而使得他們活活餓死呢?整首詩構思精妙自然,帶著詩人對不平現象的強烈憤慨,以及對窮苦黎民的無限悲憫。
撰稿:馮傾城
誦讀賞析:張宏
【欄目介紹】
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是中華民族在長期歷史演進中形成的寶貴精神財富。唐詩是中華民族珍貴的文化遺產之一,是中華文化寶庫中的一顆明珠,同時也對世界上許多國家的文化發(fā)展產生了很大影響,對于后人研究唐代的政治、民情、風俗、文化等都有重要的參考意義。
“未來講堂”古詩詞名家誦讀系列活動,是中國宋慶齡基金會、中廣聯(lián)合會有聲閱讀委員會共同為廣大青少年兒童精心準備的一份禮物。百位名家誦讀賞析百首經典古詩詞,通過他們聲情并茂的誦讀,弘揚傳承優(yōu)秀中華傳統(tǒng)文化,培養(yǎng)青少年文化素養(yǎng)和道德情操。
兩岸青少年是祖國的未來和民族的希望。只有全面深入了解中華文明的歷史,才能更有效地推動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創(chuàng)造性轉化、創(chuàng)新性發(fā)展,更有力地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貢獻力量。
來源 | 中國宋慶齡基金會
京彩臺灣
微信號:bjstb2017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