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這么沖,一定是肝火太旺,喝碗絲瓜湯吧!”
“絲瓜湯”梗源自博主@累子 創(chuàng)作的家庭情景短視頻。視頻中,長輩在飯桌上執(zhí)著地推薦絲瓜湯,全然不顧子女明確的拒絕,最后還將子女的不接受歸結為“肝火旺,該喝絲瓜湯了”。
這段看似無厘頭、充滿“魔性”的對話,像極了現實生活中某些家庭場景,讓眾多年輕人感同身受,紛紛直呼“這不就是我家嗎”。這個看似平常的家常菜梗,何以引發(fā)如此廣泛的共鳴?
圖片由AI生成
它為什么讓年輕人上頭?
“絲瓜湯” 爆火的原因,首先在于它精準地擊中了當代年輕人在家庭溝通中的痛點。在部分家庭里,長輩常常習慣性地單方面輸出,打著 “為你好” 的旗號,忽視孩子的真實想法和情感需求。不管孩子表達何種情緒、做出何種選擇,都可能被長輩以 “你還小”“不懂事”“肝火旺” 等理由駁回。
這種溝通模式下,孩子的聲音難以被聽見,他們的個體意愿遭到忽視,久而久之,內心便產生無力感。而 “絲瓜湯” 梗,將這種家庭溝通困境以幽默、夸張的方式呈現出來,讓年輕人找到了情感宣泄的出口。
從傳播角度來看,短視頻的快速傳播和廣泛覆蓋,使得 “絲瓜湯” 梗能夠在短時間內觸達大量用戶。網友們積極參與二次創(chuàng)作,制作出各種 “絲瓜湯文學” 語錄、表情包、搞笑視頻等,進一步推動了該梗的傳播,使其迅速出圈。
一碗湯照見的代際心態(tài)
父母的“養(yǎng)生話術”——表達關心的出口
成長于物質匱乏年代的一代,習慣用“吃飽穿暖”表達關懷,于是,絲瓜湯成了一個安全也容易的“關心出口”。
子女的“湯式抵抗”——渴望情緒被看見
“絲瓜湯” 梗的爆火,折射出當代年輕人渴望被理解、被尊重的心態(tài)。在家庭關系中,他們希望自己的想法和選擇能夠得到長輩的認可。同時,這也反映出年輕人善于用幽默、自嘲的方式來面對生活中的不如意,通過玩梗來化解內心的壓力,在網絡世界中尋找共鳴和慰藉。
社交媒體的“共情場”——集體療愈的狂歡
心理學上,幽默是消解無力感的有效方式。3億播放背后,是龐大的“同款家庭”樣本。大家在彈幕里互倒苦水,再用表情包互相“喂湯”,完成一場隔空擁抱。
喝完這碗湯,我們好好說句話
玩梗也要保持理性,把握好度。不要讓玩梗演變成對長輩的惡意吐槽或攻擊,畢竟長輩的出發(fā)點往往是關心,只是表達方式可能有待改進。
同時,我們要明白,玩梗只是一種情緒調節(jié)的手段,不能替代真正的溝通。在日常生活中,年輕人還是應該積極主動地與長輩溝通交流,嘗試表達自己的真實想法,增進彼此的理解。長輩們也不妨多傾聽孩子的心聲,尊重他們的選擇,以更加平等、開放的姿態(tài)與孩子相處。
“絲瓜湯”終究會涼,但代際溝通的需求不會。“絲瓜湯”成為洞察當代年輕人心理的一扇窗口。希望在未來的家庭生活中,“絲瓜湯”能真正回歸它原本的味道,放下“為你好”的勺子,拾起“聽你說”的筷子——或許這才是“絲瓜湯”留給我們的余味。
來源:庖丁解news
值班編輯:胡煒
主編推薦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