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科研團隊在動物深海極端環(huán)境適應機制研究方面取得突破性進展,國際上首次揭示了深海熱液動物賀氏擬阿爾文蟲“以毒攻毒”的獨特適應機制。
據介紹,大洋板塊交界處,巖漿加熱的高溫海水攜帶著高濃度的硫化氫、重金屬等有毒物質,從海底裂隙中噴涌而出,形成了獨特的深海熱液生態(tài)系統(tǒng)。熱液噴口附近的生態(tài)環(huán)境對大多數生物而言過于嚴酷,但阿爾文蟲卻能在高溫、高硫化氫和高重金屬的極端環(huán)境中繁衍生息并形成高密度群落。因此“阿爾文蟲如何抵御環(huán)境毒素、適應極端環(huán)境”一直是學界高度關注的科學問題。
依托“科學”號科考船深海熱液科考航次,團隊深入研究了沖繩海槽熱液區(qū)阿爾文科賀氏擬阿爾文蟲。研究發(fā)現該物種具有諸多獨特特征:
一是它們呈現出罕見的亮黃色體色,其表皮細胞中分布的大量黃色顆粒是其體色來源;
二是賀氏擬阿爾文蟲是棲息位置最接近熱液噴口的動物,相比之下鎧甲蝦、貽貝等常見熱液動物只能生活在更遠處;
三是賀氏擬阿爾文蟲體內富集了大量無機砷,部分個體中砷含量竟高達體重的1%,但它們卻能在超高濃度砷環(huán)境下安然無恙。
A:賀氏擬阿爾文蟲生活的深海熱液煙囪,其中A’顯示熱液噴口附近的賀氏擬阿爾文蟲群落;B:賀氏擬阿爾文蟲個體;C和D:賀氏擬阿爾文蟲軀干及頭冠皮下表的亮黃色顆粒。
進一步研究發(fā)現,賀氏擬阿爾文蟲表皮細胞內的黃色顆粒主要由砷和硫構成,與標準的三硫化二砷(雌黃礦)完全一致。研究團隊結合全基因組測序與蛋白質組學發(fā)現,這些顆粒中顯著富集了多藥耐藥轉運蛋白與血紅蛋白。前者是高度保守的砷轉運與解毒蛋白,后者則負責結合和運輸硫化氫。
基于以上研究結果,研究團隊首次提出賀氏擬阿爾文蟲演化出一種獨特的“以毒攻毒”的砷-硫化氫偶聯解毒機制。賀氏擬阿爾文蟲通過攝食含高濃度砷的生物膜獲取砷化物,這些砷在多藥耐藥轉運蛋白的作用下被轉運并富集到頭冠、表皮、鰓絲和消化道等組織的上皮細胞內。同時,硫化氫通過血紅蛋白被輸送至這些解毒細胞。最終,兩種劇毒物質在細胞器內結合,形成不溶性的三硫化二砷礦物,從而被“鎖定”并實現解毒。
本研究首次揭示了動物利用兩種環(huán)境劇毒物質實現自我解毒并適應極端生態(tài)位的獨特機制,不僅為理解動物的適應性演化提供了新視角,也為生物礦化研究和環(huán)境毒理學開辟了新方向。
信息來源:北京日報客戶端。
轉載請注明信息來源及海洋知圈編排。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