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時候是1972年底應征入伍的,年紀剛滿十八歲,從西北一個農(nóng)村出來,家里窮,聽說當兵能吃飽飯,還能學點手藝,就報了名。入伍后先在新兵連訓練三個月,主要練隊列、體能和基本軍事技能,那時候部隊強調(diào)紀律嚴明,大家每天起早貪黑,適應下來身體壯實了不少。1973年3月底,新兵訓練結(jié)束,我被分到高原上的汽車連,從那開始就成了汽車兵。汽車連的任務主要是運輸物資,往返青藏線,從西寧到格爾木再到拉薩一帶,那條線是部隊后勤保障的關鍵通道。
大依發(fā)卡車是部隊的主力車型,這種車是從東德進口的IFA W50柴油卡車,五十年代開始引進中國,載重量能到6.5噸,車身結(jié)實,在高原上跑運輸靠得住。到了七十年代,這些車已經(jīng)用了十幾年,按設計壽命該報廢了,但部隊條件有限,沒法全換新,就繼續(xù)用著。車子老化嚴重,跑起來零件松動,到處有響動,除了喇叭不響,其他地方都吱嘎亂叫。青藏線路況差,戈壁、雪山、高原交替,車子容易出故障,我們這些汽車兵得天天維護保養(yǎng),才能保證任務完成。
啟動大依發(fā)是件費勁的事,特別是冬天。高原上溫度低,機油容易凝固,每天早上得提前起床,用火烤油底殼、變速器和后橋差速器,四堆火一起點,烤化了油才能發(fā)動。還得燒熱水加進水箱,因為晚上要放掉水防凍。準備工作做好后,如果有車還是打不著,就得用其他車拖著啟動,一輛拖兩輛,兩輛拖四輛,全連的車都動起來得花兩個小時。出車途中不敢輕易熄火,中途休息也讓引擎空轉(zhuǎn),不然重啟又得推車。每天下來,人身上滿是油污,衣服洗不干凈,部隊里有句順口溜叫“快步兵、慢炮兵、滿身油污的汽車兵”,挺形象的。
伙食標準那時候是每人每天0.55元,比普通戰(zhàn)士多0.1元的補貼,因為汽車兵出車多,消耗大。糧食定量每月45斤,三成粗糧七成細糧,剛到連隊的新兵大多從農(nóng)村來,家里吃不飽,到部隊敞開吃,頭幾個月口糧常短缺。司務長就想辦法,用玉米磨面做糕或攪團湊合。適應了以后,吃得穩(wěn)當了,就省著點,存下糧食備著下一批新兵用。連隊自己改善伙食,開兩塊菜地種白菜蘿卜什么的,還養(yǎng)六頭豬,有專人管喂食和清理。逢年過節(jié)比如春節(jié)、五一、八一、國慶,就宰一頭豬,分肉給大家加餐,平時飯菜簡單,缺油少肉,清湯寡水,能吃飽就不錯了。
青藏線全長從西寧到拉薩有兩千多公里,格爾木到拉薩一段最難走,海拔高,氧氣少,路窄彎多,經(jīng)常有塌方和積雪。1973年我剛上手開車時,主要運送糧食、彈藥和醫(yī)療用品,從西寧出發(fā),車隊一字排開,幾十輛大依發(fā)載滿貨物往前趕。途中要翻唐古拉山口,海拔五千多米,車子功率下降,爬坡費勁,得掛低擋慢慢上去。下坡剎車容易熱衰,得控制速度。任務多,一年出車上百次,夏天塵土飛揚,冬天風雪封路,車子陷泥或打滑是常事,得大家合力推拉才能脫困。
部隊對車輛管理嚴,每周檢查一次,換油、緊螺絲、補零件,零件缺就用國產(chǎn)件頂上。大依發(fā)底盤高,適合越野,但高原上空氣稀薄,柴油機效率低,我們得調(diào)整噴油量適應。東德原設計是跑柏油路,五六年就該換,但在中國部隊手里,在青藏線上跑了三十年,從1956年引進到1985年退役,創(chuàng)造了紀錄。東德工程師后來聽說,派人來考察,對耐用性吃驚,因為他們本土平路都跑不了那么久。主要靠我們這些兵保養(yǎng)到位,及時修補,才能撐下來。
出車時常遇當?shù)啬撩袂蟠钴?,那時候青藏線交通不便,沒多少班車,牧民出門全靠步行或等順風車。連隊有規(guī)定,不準隨意搭載,得特殊情況報批,但實際情況是牧民生活苦,我們有時還是幫一把。一次運貨途中,遇個婦女抱孩子要去農(nóng)場,順路,就讓她上了車。到檢查站,連長發(fā)現(xiàn)也沒追究,就揮手放行。類似事發(fā)生過幾次,幫了忙但沒出大問題。
七十年代部隊強調(diào)艱苦奮斗,我們汽車兵在高原上執(zhí)行任務,條件確實苦,缺氧頭疼,飲食單一,住宿簡陋,但大家適應下來,堅持完成運輸。青藏線是進藏的重要通道,保障了邊防補給,部隊后勤靠這些老車支撐。到了八十年代,逐步換成解放CA10卡車,新車性能好,啟動容易,不用烤火,運輸效率高多了。大依發(fā)退役后,有些車報廢,有些轉(zhuǎn)給地方用。
回想那幾年,當汽車兵學到開車技術(shù),還鍛煉了意志,部隊生活規(guī)律,集體感強。伙食雖簡單,但比農(nóng)村好,吃得飽。出車見識了高原風貌,戈壁雪山,路雖險但跑熟了就穩(wěn)。任務完成后有成就感,知道自己貢獻了力量。東德卡車在中國用得長,主要因為維護勤,部隊制度管用。八十年代后,軍隊現(xiàn)代化,裝備更新,生活條件改善,我們那批老兵退伍后,有的回鄉(xiāng)務農(nóng),有的轉(zhuǎn)業(yè)地方開車。
大依發(fā)在青藏線上的歷史,是部隊運輸發(fā)展的縮影,從進口老車到國產(chǎn)新車,反映了國家實力進步。1973年那會兒,經(jīng)濟還緊,靠節(jié)約用老設備頂上,現(xiàn)在看,當時的堅持有價值,保障了國防需要。汽車兵的日子雖苦,但實打?qū)?,學到本事,留下回憶。伙食0.55元標準,現(xiàn)在聽來少,但那時夠用,補貼多點算照顧。連隊自力更生,養(yǎng)豬種菜,體現(xiàn)了集體智慧。
青藏線運輸從五十年代起步,初期用駱駝隊,后來靠汽車,1970s是關鍵期,任務重,條件差。我們這些兵就是在那環(huán)境下干活,啟動車、修路、運貨,一環(huán)扣一環(huán)。東德IFA卡車引進后,成了主力,載重大,耐用,但維護成本高,得天天弄。退役時間到1985年,全線換新,效率翻倍。東德專家考察時,對使用壽命驚訝,本土跑幾年,這里三十年,靠的就是部隊管理。
伙食方面,0.55元包括主副食,粗細糧配比,補貼針對出車兵。短缺時用玉米補,節(jié)日加肉,基本滿足需要。連隊菜地豬圈,補充來源,減少依賴。七十年代物價低,這標準算正常,戰(zhàn)士們沒怨言,專注任務。
大依發(fā)卡車的故事,不光是車輛,是人車結(jié)合的例子。部隊兵在高原上,開著進口車完成國產(chǎn)任務,體現(xiàn)了適應力。1973年我入伍時,正值運輸高峰,車隊日夜跑,保障拉薩供給。路段從西寧經(jīng)格爾木到拉薩,里程長,地形復雜,車子經(jīng)受考驗。我們保養(yǎng)時,檢查底盤、引擎、輪胎,每項不落。零件磨損換國產(chǎn),兼容性好。
如今看,那時代軍隊發(fā)展快,從老裝備到新,實力增。汽車兵貢獻大,保障邊防。1973年回憶,伙食0.55元,開大依發(fā),苦中作樂,值。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