坊間一直有個說法,毛澤東想給粟裕授元帥,周恩來卻力主陳毅上,但這事查起來有點意思,
毛澤東那邊沒見著檔案記錄,周恩來倒是在《周恩來年譜》里寫得明明白白,
那這傳言到底靠不靠譜?
真實情況到底是啥樣?
要弄明白這事兒,得先看看1955年授銜到底是怎么回事。
那會兒解放軍頭一回搞授銜,不是拍腦袋定的,得看幾條硬杠杠:
在黨內(nèi)軍內(nèi)的位置、當(dāng)時擔(dān)的職務(wù)、打天下時立過多少大功,這些都得擺在臺面上稱一稱。
粟裕那會兒在華東野戰(zhàn)軍、第三野戰(zhàn)軍是打仗的主要負(fù)責(zé)人,硬仗沒少打,
但1955年那會兒,他只是中央候補委員。
可要說毛澤東堅持給粟裕授元帥,這事兒就有點玄乎了,翻遍中央檔案館的藏檔,
從元帥提名的初步方案到最終審議的會議記錄,愣是沒找著毛澤東提過這茬的半個字。
當(dāng)年授銜有個著名的例子,皮定均原本評的是少將,毛澤東一句:“皮有功,少晉中”,
直接就改成了中將,可見主席的意見分量有多重。
要是毛澤東真想給粟裕授元帥,憑他的決斷力,哪有“被人說服改主意”的道理?
反倒是另一邊,周恩來力主給陳毅授帥,在《周恩來年譜》里寫得明明白白。
1955年9月11日,他專門致函負(fù)責(zé)授銜工作的機構(gòu),
提出給陳毅授元帥銜:"對陳現(xiàn)在和將來的工作均無不便",
還拿蘇聯(lián)的布爾加寧舉例,人家也是元帥軍銜,照樣當(dāng)部長會議主席。
這些白紙黑字的記錄,可不是憑空編出來的。
其實說到底,“讓帥”這事兒從根上就站不住腳,
要是真有“讓”的機會,總得先有“被提名”這一步吧?
可翻遍當(dāng)年元帥授銜的所有檔案,從總干部部的初步方案到中央軍委的審議記錄,
粟裕的名字壓根沒出現(xiàn)在元帥候選人的名單里,連個備選都不是。
沒有提名,哪來的“讓”?
這就好比說“某人拒絕了某職位”,可人家單位根本沒考慮過他,這拒絕從何談起?
再說職級,1955年授銜不光看軍功,還得看當(dāng)時在黨內(nèi)軍內(nèi)的地位。
元帥軍銜對應(yīng)的,基本都是中央政治局委員、中央軍委副主席這個級別的,妥妥的副國級。
粟裕那會兒呢?1955年他是中央候補委員,
離政治局委員還差著一截,論職級也夠不上元帥的邊。
所以所謂“讓帥”,其實是把兩個沒影兒的事兒硬湊到了一起,
既沒被提名,又夠不上職級,談何讓不讓?
1955年粟裕被授予大將軍銜,而且是十大將里的頭一位。
這軍銜不是憑空來的,是他在戰(zhàn)場上實打?qū)嵠闯鰜淼模?/p>
孟良崮戰(zhàn)役里,他指揮部隊硬是從幾十萬敵軍里把張靈甫的整編74師給掏了出來;
淮海戰(zhàn)役更不用說,整個戰(zhàn)場的調(diào)度指揮,哪一步離得開他的謀劃?
這些硬仗擺在那兒,授他大將之首,
本來就是對他軍事本事的最好肯定,根本用不著什么“讓帥”的虛名來撐場面。
說到底,這“讓帥”的傳言,聽著像那么回事,其實翻遍檔案也找不著實據(jù),
硬安在粟裕頭上,反倒是把他在戰(zhàn)場上實打?qū)嵉膽?zhàn)功給沖淡了。
歷史這東西,就得拿白紙黑字的檔案說話,他的軍事本事、那些硬仗惡仗的功勞,
軍史上早寫得明明白白,哪用得著靠“讓帥”這種虛頭巴腦的說法來添彩?
真要紀(jì)念英雄,就得認(rèn)史實,這才是對他最大的尊重。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wù)。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