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國有57名開國上將,但是王建安和李聚奎很特殊,他們分別在1956年和1958年補授。
李聚奎情有可原,他是被調(diào)到石油工業(yè)部、暫時離開了軍隊,1958年重返軍旅時就立馬補授了。
而王建安的經(jīng)歷就有些耐人尋味,他一直在軍隊中,資歷和貢獻都夠,卻被壓了一年,并且后來的幾十年,他都只是軍區(qū)副司令員。
連葉劍英元帥后來都為他叫過屈:建國以來,王建安不計較職務高低,在自己的崗位上任勞任怨。
那么,王建安為何會有此遭遇呢?這里面有幾個原因,最關鍵的是1954年不肯批人,使得自己被批了。
標準的上將資歷
王建安早年參加過黃麻起義,土地革命時期擔任過紅四方面軍紅4軍政委、抗日戰(zhàn)爭時期擔任過八路軍魯中軍區(qū)司令員、解放戰(zhàn)爭時期擔任過解放軍第七兵團司令員、抗美援朝時期擔任過志愿軍第九兵團司令員。
簡單來概括,王建安參與了重要起義,是紅軍軍級干部、解放軍正兵團級干部,這個資歷要授上將絕對沒有任何問題。
1955年參與授銜的正兵團級將領,除了自請降銜的余立清是中將、王樹聲和許光達是大將,其他30多人全是上將。
所以,王建安被壓了一年不是因為資格方面的問題。
那是出于什么原因呢?深究起來,可以說是脾氣。
早前因為脾氣跟紅四方面軍的一些老戰(zhàn)友有矛盾,解放戰(zhàn)爭中又因為脾氣跟上級有了沖突,1954年還是因為脾氣沒有去批人。
這一系列事情弄下來,差點被授予中將軍銜,還是羅榮桓元帥從中調(diào)節(jié),才讓他得以被補授上將。
復雜的拖槍出逃
王建安出自紅四方面軍,按理來說跟這支部隊的將領關系不會差,但是在1937年的拖槍出逃事件上,他卻被許多老戰(zhàn)友記恨上了。
三大主力會師于陜北之后,紅四方面軍這支部隊由于原領導人張某曾做出錯誤的事,許多高級將領都受到牽連。
在抗大學習時,出身紅四方面軍的干部經(jīng)常挨批,許世友曾被氣得吐血、劉世模用槍自殺未遂...他們不知道這種日子要持續(xù)多久,因而生出離開延安的念頭。
許世友性格最為沖動,他做了牽頭人,短短幾天就有5個軍級干部、6個師級干部、20多個團級干部、2個營級干部共30多人決定同去巴東找劉子才打游擊。
他們商議的計劃是在1937年4月4日晚10點,攜帶武器,去抗大第五隊的廁所側面集合,然后由許世友帶頭,從北城門出逃。
離開延安后,沿途以紅軍的名義找飯吃,當時正值國共談判時期,即便到了白區(qū)也可以用抗日的名義向地方派糧捐款作為經(jīng)費。
這個法子有一定的可行性,但,如果真這樣做了,那就是實質(zhì)脫離革命隊伍。因此,王建安一時氣憤答應后,很快就猶豫了。
他是政工干部,脾氣沒那么激進,思想得也比較多,擔心這樣一走了之會激化矛盾,國共兩黨都討不到好,還影響了一輩子的名譽。
于是,在行動的前一天晚上,王建安找到許世友說自己要退出,結果遭到拒絕。許世友直言事到臨頭不去,會有泄密的可能,再說這樣的話別怪大家不客氣。
王建安只好暫時應了下來,不過,他回屋后越想越后怕,就將事情上報給了謝富治,當晚抗大校長林總就帶隊入校拉起緊急集合,按王建安給出的名單抓人。
最終這30多名參與的干部都被安排去“學習”了一段時間,雖然沒有人因此而被處決,但心里或多或少都對王建安有些意見。
許世友跟王建安本是紅四軍的搭檔,此后多年都沒有來往,直到濟南前夕毛主席點將讓他們配合,才有了兩人的冰釋前嫌。
激烈的“犯上之舉”
日本投降后,羅榮桓帶領山東主力大舉進軍東北,王建安則留了下來,配合新上任的山東軍區(qū)司令員陳毅一起作戰(zhàn)。
而解放戰(zhàn)爭爆發(fā)初期,陳老總指揮的山東部隊六戰(zhàn)五敗,使一部分將領產(chǎn)生了看法,王建安就是非常激進的一個。
王建安在山東的時間比陳老總長,提出過一些建議,但都沒被采納。如果能打贏當然沒什么問題,可遭遇了接連失敗,王建安的脾氣就上來了,甚至跟陳老總拍過桌子。
這些行為傳到中央領導耳中后,留下了很不好的印象。
倔強的拒絕批評
不過,要說最關鍵的,還要屬1954年不肯跟著批人。
這一年東北的高、華東的饒出了事,有許多人也被波及,受其影響最大的就是東北的賀晉年、華東的王建安。
王建安曾長期在饒麾下戰(zhàn)斗,還是經(jīng)他推薦出任華東野戰(zhàn)軍東線兵團副司令員,兩人有一定的私交,且王建安很認可饒的為人及工作能力。
只是1954年七屆四中全會通過《關于增強黨的團結的決議》后,東北的高、華東的饒成了被批的對象,華東軍區(qū)也多次召開批判會議。
領導要王建安發(fā)言時,他卻拒絕攻擊,最終軍區(qū)就在公開報告中給他下了結論:軍區(qū)會議上并批判了王建安同志驕傲自滿、功臣自居、拒絕自我批評與對抗軍區(qū)黨委領導的嚴重錯誤。
有這么個定性,授銜前有人就提議把王建安的軍銜降為中將,壓一壓他的氣勢,中央首長也認可該想法。
好在是評銜負責人羅帥很公道,他覺得如果是因為一些認識上的問題,就將王建安的軍銜改為中將,很不公平。所以就暫時劃掉了王建安的名字,讓他反省認錯。
1955年,看見別人都穿上新軍裝、佩戴好將星,王建安內(nèi)心受到觸動,他主動做了檢討。
羅帥認為這樣的經(jīng)歷已經(jīng)算是一種懲治,再加上有很多老戰(zhàn)友聯(lián)名寫信反映王建安的軍銜問題,最終上級才同意在1956年為王建安補授上將。
軍銜有了,可王建安的職務始終不高,當時大部分上將不是在大軍區(qū)擔任正職,就是到總部承擔重要崗位,王建安卻始終是副職。
即便換過沈陽、濟南、福州三個軍區(qū),都是副司令員。1975年,中央把他調(diào)到了中央軍委擔任顧問,算是退居二線。
有些老部下為他鳴不平,認為按照他的貢獻、資歷,不應該總是給人做副手、當顧問。王建安卻不在意,坦率道革命工作不分高低,能對國家有益就行。
也正是因為有這種品質(zhì),葉帥才會感慨地說:建國以來,王建安不計較職務高低,在自己的崗位上任勞任怨,做出了突出的成就,是我們學習的楷模。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