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3年解放軍空軍司令員任免命令公布后,軍營內部引發(fā)廣泛議論。部分人公開表達質疑:“劉震、成鈞兩位將軍長期擔任空軍副司令員,無論是威望積累還是中樞工作經驗,都遠勝馬寧,為何最終選定他?”更有人對馬寧的履歷充滿疑惑:他此前僅擔任蘭州軍區(qū)空軍副司令員,與空軍司令員職位之間隔著多個層級,且左腿因戰(zhàn)傷比右腿短4厘米,早年在陸軍落下殘疾,后來竟能駕駛戰(zhàn)機——這樣的任命,究竟是特殊機遇所致,還是他確實具備旁人難及的能力?
要解答這些疑問,首先要看到馬寧晉升速度的罕見之處。1955年新中國首次實行軍銜制,他被授予空軍上校軍銜;1960年晉升大校,1964年躋身開國少將行列,1973年直接出任空軍司令員。不到20年時間,他從校官一路升至軍種最高指揮官。要知道,當時軍隊中將軍軍銜基本處于凍結狀態(tài),校官能晉升少將已屬不易,馬寧的晉升軌跡,在同期軍官中堪稱特例。
很少有人知曉,這位看似“平步青云”的司令員,早年在陸軍中是靠戰(zhàn)功一步步站穩(wěn)腳跟的。馬寧原名馬瑞平,1938年加入中國共產黨時改名,以此表明追隨馬克思列寧主義的堅定決心。剛參軍時,他只是一名基層干事,經過抗日戰(zhàn)爭的淬煉,到1946年已成長為晉冀魯豫軍區(qū)6縱17旅50團參謀長。
同年隴海路戰(zhàn)役期間,馬寧奉命率領部隊突襲蘭封車站。面對敵軍坦克的猛烈攻勢,陣地上火力密集,不少戰(zhàn)士面露難色。馬寧拿起望遠鏡觀察片刻后,果斷下令“跟我上”,隨即指揮士兵將手榴彈捆成集束,瞄準坦克履帶縫隙投擲。經過激烈戰(zhàn)斗,最終成功炸毀敵軍11輛坦克,創(chuàng)下晉冀魯豫軍區(qū)單次戰(zhàn)役繳獲坦克的最高紀錄——這一戰(zhàn)后,無人再輕視這位年輕的參謀長。
解放戰(zhàn)爭時期,馬寧先后四次身負重傷。金鄉(xiāng)之戰(zhàn)中,一顆子彈擊穿他的腹部,導致腸子出現(xiàn)15處破損,當時醫(yī)生斷言“能存活已是奇跡”。后來部隊挺進大別山,他的左腿又被流彈擊中,警衛(wèi)員與軍醫(yī)只能背著他躲進山洞養(yǎng)傷。傷勢稍有好轉,他便急切地尋找大部隊,途中遭遇敵軍,混戰(zhàn)中不慎從山崖滾落,剛愈合的左腿再次骨折。等他終于歸隊時,左腿因此前治療倉促、未能復位,已永久性縮短4厘米。即便如此,他仍堅持隨部隊行軍作戰(zhàn),未曾因傷退縮。
憑借這些戰(zhàn)功,劉鄧大軍改編為第二野戰(zhàn)軍后,馬寧被授予“第二野戰(zhàn)軍特級戰(zhàn)斗英雄”稱號,同時擔任12軍司令部參謀處副處長。彼時若他繼續(xù)留在陸軍,以當時的職級,想要晉升少將難度極大,而一次偶然的閱讀經歷,徹底改變了他的人生軌跡。
1950年中央軍委號召陸軍干部轉崗空軍時,馬寧正處于一段短暫的休整期。一天在部隊圖書室,他翻到一本蘇聯(lián)作家鮑里斯?波列伏依的作品,書中主角馬列西耶夫即便失去雙腿,仍憑借毅力重返藍天的故事,讓他反復讀了好幾遍。合上書時,他手指還在書頁邊緣摩挲,心里翻來覆去就一個念頭:人家連雙腿都沒了還能駕機保衛(wèi)國家,我這左腿只是短了4厘米,咋就不能試試?眼下空軍剛籌建,正是缺人的時候,我為啥不能補上這個缺?
就是帶著這個念頭,馬寧才一次次向上級遞交轉崗申請,哪怕一開始因體檢標準被拒,也沒松過勁。最終他得償所愿進入空軍第一航校,而航校的學習時光,更讓他把“不服輸”的勁兒發(fā)揮到了極致——為記住飛行參數(shù),小本子不離身,吃飯時筷子剛放下就掏出來看;腿短操作不便,就主動加練俯沖、翻滾動作,直到肌肉形成記憶;遇上技術難題,不管是年長的教官還是年輕的學員,他都拉著人家問個明白。
1952年1月畢業(yè)時,最后一輪單飛考核遇上輕微氣流,馬寧穩(wěn)穩(wěn)操控戰(zhàn)機完成了所有規(guī)定動作,落地時跑道邊的教官們都忍不住點頭。這一次,他不僅每門考核都拿了全優(yōu),還是同批學員里第一個單獨駕機升空的人。航校校長常乾坤后來跟人聊起馬寧,總說:“這學員是真能扛,從入學到畢業(yè),從沒見他喊過一句難。我翻他的飛行日志,從頭到尾沒見過‘放棄’‘不行’這類詞,全是咬牙堅持的記錄?!?/p>
畢業(yè)后,馬寧被分配到空軍第20師任副師長,1954年升任該師師長,正式開啟了他的空軍生涯。1954至1955年,他還率部參加浙東沿海作戰(zhàn)和一江山島三軍聯(lián)合作戰(zhàn),在實戰(zhàn)中檢驗了空軍與陸軍、海軍的協(xié)同作戰(zhàn)能力——也正是憑借這些實打實的成績,1955年新中國首次授銜時,他被授予空軍上校軍銜,為后續(xù)的晉升打下了堅實基礎。
不過,馬寧的仕途并非一帆風順。調任蘭州軍區(qū)空軍副司令員后,他因拒絕參與空軍司令部的派系活動,先后三次遭到排擠,職務多年未能變動。沒想到,這份“不妥協(xié)”在1971年后成為他的“加分項”——中央當時正著手肅清前空軍司令員的不良影響,馬寧因未卷入派系斗爭,被視為“政治立場堅定”的合適人選。
前空軍司令員被撤職后,總政治部主任李德生負責空軍整訓工作,并牽頭成立五人領導小組處理日常事務。但李德生同時兼任北京軍區(qū)司令員等職,精力有限,且空軍作為重要軍種,長期沒有正職司令員并非長久之計。有人提議由李德生兼任空軍司令員,他卻予以拒絕,并主動推薦老部下馬寧。
這一推薦恰好契合中央的考量,周恩來總理當時明確提出“空軍司令員必須具備飛行能力”。五人領導小組成員雖資歷深厚,卻均無駕駛戰(zhàn)機的經驗;而具備飛行能力的軍官,如張積慧等人,資歷又不及馬寧。加之馬寧曾遭前空軍司令員親信排擠,政治立場可靠,綜合來看,他成為當時最符合條件的人選。
接到任命時,馬寧毫無心理準備,多年后回憶起當時的情景,他仍感慨:“那一刻,仿佛遭受雷擊般,大腦一片空白,思維完全停滯,根本無法相信這一任命?!北M管意外,他上任后迅速投入工作:帶隊巡查所有軍區(qū)空軍基地,全面掌握部隊情況;主持殲-7戰(zhàn)斗機定型生產,推動空軍裝備國產化進程;嚴肅整頓軍紀,撤銷三個作風松散的空軍基地,有效提升了部隊戰(zhàn)斗力。
1975 年,鄧小平同志復出后主持軍隊整頓工作,談及空軍時特別肯定:“這兩年空軍面貌煥然一新,馬寧功不可沒?!?令人意外的是,1977 年馬寧卻被撤職審查,直至 1984 年,組織對馬寧作出 “未涉及政治問題” 的結論,按副兵團職待遇為其辦理離休。1988 年 7 月,他獲授二級紅星功勛榮譽章。
2010 年 12 月 3 日,馬寧以89歲高齡在北京逝世。逝世前,他仍叮囑家人:“我這輩子最自豪的事,就是成為一名空軍飛行員,空軍必須永遠聽黨指揮?!?/p>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