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1年,甄宓38歲,到了不惑的年齡了,可在感情處理上還像個(gè)“幼稚的兒童”。
年初,甄宓和曹丕大吵了一架,她有感而發(fā),作了一首《塘上行》。大意是,責(zé)備男人有了地位和新歡,就拋棄舊愛。
看得出來,“哀怨”很深。結(jié)果,這首詩傳到了曹丕的耳朵里。
他很惱火。
常年對甄宓的不滿以及對郭女王偏愛,讓曹丕殺心大起,他怒斥甄宓“攪擾后宮、對丈夫不軌”。
于是,賞賜了甄宓一杯“毒酒”。
然而,甄宓身體柔弱,性格卻極為剛直,她不僅不承認(rèn)自己的“過錯(cuò)”,還拒絕服毒,想要前往洛陽,當(dāng)面辯解。
不幸的是,雙拳難敵四手,她還是死了。
聽聞?wù)珏邓狼安环?,曹丕趕緊派人拿回她的尸首,用米糠塞住她的口鼻,以披散的頭發(fā)蓋住甄宓的臉和眼睛。
讓她到地府閻王爺那里,都無處伸冤。
生前極盡羞辱,死后惡毒詛咒,這是曹丕針對不喜歡的敵人的一貫手段。
然而,5年后,新繼位的曹睿,卻追尊甄宓為文昭皇后,還以同樣的手法,逼死了曹丕的最愛,太后郭女王。
那么,甄宓是誰?曹丕為何要賜毒酒給她,而曹睿又為何要逼死郭太后呢?
一段莫名其妙的緋聞
與現(xiàn)代評書、小說不同,甄宓的名字已無從可考。
歷史上的甄宓,人稱甄夫人。她之所以被授予“宓”字,還要?dú)w咎于她的小叔子曹植。正是曹植在《洛神賦》中提及的“宓妃”,引發(fā)后人的牽強(qiáng)附會(huì),也由此引出了驚爆三國的八卦,曹植暗戀甄宓。
要知道,曹植作《洛神賦》時(shí),甄宓已去世許久,而《洛神賦》起初名為《感鄄賦》,所謂的“鄄”,卻并未指向甄宓,而是鄄城。
自曹操病逝后,曹植屢受曹丕的打壓,四處遷徙封地。此前,他被迫遷往鄄城,自感仕途無望,方才有所而發(fā)。
正所謂:“言者無心,聽者有意?!?/p>
曹睿繼位后,延續(xù)著曹丕打壓宗室的政策,又擔(dān)心《感鄄賦》引發(fā)世人對甄宓、曹植的胡亂猜想,故而改名為《洛神賦》。
可無心插柳柳成蔭,曹睿的“騷操作”,反而加劇了后人的“八卦”心理。由此,曹魏三角戀、曹睿是曹植的兒子、曹丕因甄宓謀害兄弟等無稽之談,相繼而出。
赤裸裸的侵犯的了甄宓的名譽(yù)權(quán)。
曹丕的真愛
事實(shí)上,甄宓除了是東漢末年的絕色美女,她還是一代才女。琴棋書畫,樣樣俱全,詩詞歌賦,不在話下。
她的大男子主義哥哥嘲諷她讀書無用時(shí),也遭到了甄宓的強(qiáng)力反擊:“我讀書是為了增長見識(shí),而不是謀求仕途?!?/p>
多年后,信奉讀書改變命運(yùn)的甄宓,拯救了甄氏一族。
當(dāng)時(shí),黃巾起義如火如荼,河北遍地狼煙,流民四起。而甄家長輩卻瘋狂囤積物資,抬高物價(jià),伺機(jī)斂財(cái)。
對此,甄宓果斷勸說母親開倉放糧,救濟(jì)災(zāi)民。她深知,亂世之中,流民喜好劫掠大戶,一旦甄家做得太過分,必然會(huì)招來滅頂之災(zāi)。
事實(shí)證明,甄宓的眼光確實(shí)看得遠(yuǎn)。黃巾之亂后,河北諸多名門望族都被搶劫一空,成了過眼煙云,可唯有甄家,仍屹立不倒。
因此,甄宓進(jìn)入了袁紹的法眼。
畢竟,他長期主政河北,又與甄家關(guān)系良好,對于賢良淑德的甄宓,他是十分欣賞的。
198年,袁紹的次子袁熙,迎娶甄宓為夫人。
甄宓的人生也就此改變,她的命運(yùn)隨著袁家的起伏,波動(dòng)不定。不久后,袁熙北征公孫瓚,將甄宓留在了鄴城,侍奉婆婆劉夫人。
很顯然,甄宓是個(gè)孝順的兒媳。尚未出嫁時(shí),她的哥哥早亡,寡嫂長期遭到母親的斥責(zé),甄宓就好言相勸,感動(dòng)得母親熱淚盈眶。
而劉夫人也知道,甄宓的才具品格和盛世顏值,必然會(huì)為她帶來好運(yùn)。
因此,當(dāng)袁紹在官渡敗亡,袁熙逃跑,曹丕匆匆殺入袁紹的府邸,抬起甄宓的下巴時(shí),擔(dān)驚受怕多時(shí)的劉夫人,脫口而出道:“可以不死了?!?/p>
204年,17歲的曹丕搶先一步,在曹操抵達(dá)鄴城前,將22歲的甄宓收納為妾。
離開了袁熙,甄宓反而得到了愛情的滋潤。曹丕對她非常好,短短數(shù)年之間,她就為曹丕誕下了曹睿和東鄉(xiāng)公主。
另一方面,也可“窺視”曹丕對甄宓的寵愛。在收納甄宓后,曹丕不顧甄宓的阻攔,執(zhí)意廢掉他的正妻任氏,改立甄宓為正。
而這,也暴露了甄宓性格的重大“缺點(diǎn)”,不爭不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