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5年9月3日,中國人民經過14年浴血奮戰(zhàn),取得了抗日戰(zhàn)爭的偉大勝利,宣告世界反法西斯戰(zhàn)爭正式結束。歷經80載歲月流轉,時至今日,歷史的記憶仍然銘刻在每一位中華兒女心中。革命先烈們的英勇事跡和抗戰(zhàn)精神,是彌足珍貴的精神財富,更是激勵中國人民克服一切艱難險阻,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奮斗的強大動力。
正在優(yōu)酷熱播的紀錄片《X檔案·抗戰(zhàn)傳奇》,就將人民英雄董存瑞、沂蒙母親王換于、“梅花上將”張自忠等革命英雄的故事,再度呈現在觀眾面前。節(jié)目聚焦抗日戰(zhàn)爭中極具代表性的英雄人物與傳奇事跡,通過多個標志性人物的故事,構筑起一部立體鮮活的英雄史詩:既有戰(zhàn)場對決的壯烈與鐵血勛章,也有地下斗爭的驚心動魄與民眾智慧,更有普通軍民所展現的不屈意志與魚水深情,全方位地鑄就了中華兒女抵御外侮的精神豐碑。
第一集 “梅花上將”張自忠
《X檔案·抗戰(zhàn)傳奇》的首位主人公是被后人尊稱為“梅花上將”的抗日名將張自忠,他也是抗日戰(zhàn)爭中以身殉國級別最高的將領。山東臨清出身的他,早年棄筆從戎追隨馮玉祥,在九一八事變后投身抗日戰(zhàn)場。1937年盧溝橋事變后,張自忠臨危受命任北平代理市長,為掩護29軍撤退與日軍周旋,卻因北平淪陷成眾矢之的。他被親友冷淡、輿論聲討,默默承受各種委屈,誓以戰(zhàn)功洗刷冤屈。1938年臨沂危急,張自忠率59軍頂嚴寒、踏冰雪急行軍180里,激戰(zhàn)六天解臨沂之圍,奠定了臺兒莊大捷的基礎。
張自忠
1940年棗宜會戰(zhàn)時因我軍電報被截獲,一萬日軍包圍南瓜店十里長山。張自忠左臂中彈、身被炮傷仍指揮作戰(zhàn),堅守陣地,戰(zhàn)至最后八人,終因太陽穴中彈壯烈殉國,年僅49歲。日軍發(fā)現其遺體派克金筆上的名字,竟集體脫帽敬禮。后中國軍隊奪回張自忠遺體,十萬宜昌民眾冒敵機轟炸送行,無一人躲避。馮玉祥取史可法梅花嶺典故,將其安葬的雨臺山改名為梅花山,種滿梅花,“梅花上將”也由此得名。
第二集 抗日虎將
節(jié)目第二集講述了兩位人生軌跡截然不同,卻書寫同樣震撼人心故事的將領——一位是從黃埔精英到“飛虎將軍”的王耀武,另一位是從愛國書生到起義領袖的馬耀南。
山東泰安人王耀武早年投筆從戎考入黃埔軍校三期,憑借“善于帶兵、屢建奇功”的特質,29歲便被破格提拔為少將旅長。1937年淞滬會戰(zhàn)爆發(fā),王耀武以“陣型多變、夜襲突襲”的靈活策略,率151旅夜襲日軍陣地,一夜殲敵500余人。南京保衛(wèi)戰(zhàn)中,他在淳化鎮(zhèn)率51師硬抗日軍十余次猛攻,五天內斃傷敵500余人,即便傷亡達2300余人仍死守不退,盡顯鐵血本色。74軍因“頑強如鐵”獲授兩面飛虎旗,王耀武更被稱為“飛虎將軍”。1945年雪峰山戰(zhàn)役,他指揮第四方面軍給予日軍最后重創(chuàng),完美收官正面戰(zhàn)場,書寫了“黃埔精英”到“抗日鐵軍統(tǒng)帥”的傳奇。
王耀武
與王耀武的軍旅生涯不同,山東淄博人馬耀南本是天津北洋大學高材生,因不滿蔣介石獨裁被開除國民黨黨籍。七七事變后,他以常山中學為搖籃,辦抗日訓練班、聚愛國師生。馬耀南白天學《孫子兵法》《論持久戰(zhàn)》,夜晚率部游擊,從“書生”蛻變?yōu)槟苷魃茟?zhàn)的指揮員。至1938年初,部隊已發(fā)展到六個支隊5000余人,創(chuàng)建長白山抗日根據地,打響清河平原抗日第一槍。1939年7月,因漢奸告密,馬耀南在突圍時胸中數彈犧牲,年僅37歲。王耀武與馬耀南雖路徑不同,卻同樣以“寧為戰(zhàn)死鬼,不做亡國奴”的赤誠,在民族危亡之際挺起了中國人的脊梁。
馬耀南
第三集 馬本齋與回民支隊(上集)
第三、四集則主要講述馬本齋與其回民支隊的故事。這支曾讓日軍驚呼“百戰(zhàn)百勝”的鐵軍,從70余位手持大刀長矛的回族青年,短短五年發(fā)展到2000余人,背后是司令員馬本齋與母親白文冠用生命寫就的傳奇。
馬本齋
1902年生于河北獻縣東辛莊的馬本齋,16歲因水災流浪張家口,趕馬、賣燒餅時練就一身武藝,后投軍東北講武堂,卻因部隊遠離抗日戰(zhàn)場怒而卸甲。1937年8月,日軍血洗東辛莊,他與10余名青年一同成立了回民抗日義勇隊。1938年回民抗日義勇隊與八路軍合并為回民支隊,馬本齋任司令員,隊伍擴至2000人。1941年,日軍為逼降馬本齋,包圍東辛莊抓捕其母。68歲的白文冠為救鄉(xiāng)親挺身而出,她摔碗絕食:“我兒絕不做漢奸!”七天后殉國。馬本齋在母親遺像前寫下“母志未酬,兒當血戰(zhàn)”,率隊再次投身戰(zhàn)場,續(xù)寫著屬于他們的抗日傳奇故事。
第四集 馬本齋與回民支隊(下集)
1942年盛夏,回民支隊從冀中“五一大掃蕩”的血火中突圍,奔赴魯西冀魯豫根據地。那里連續(xù)兩年無雨,蝗蟲遍野,樹皮、花生皮都成了果腹之物。馬本齋當即下令部隊糧食定量減量,省下的糧食全部救濟災民。1943年秋,日軍秋季大掃蕩來襲,此時馬本齋脖子后已長出棗大的“對口瘡”,疼得夜不能寐,卻仍三次喬裝偵查,摸清敵情。1944年1月,“速赴陜甘寧邊區(qū)保衛(wèi)延安”的電報讓馬本齋熱淚盈眶,因為他畢生最大的愿望就是見到毛主席??纱藭r頸部惡瘡已惡化成碗大膿瘡,而彼時醫(yī)療資源匱乏無力回天。彌留之際,馬本齋教導兒子:“長大了要像孝敬父母一樣保衛(wèi)祖國?!?2月7日,43歲的馬本齋溘然長逝,床頭還放著未寫完的《給毛主席的信》。
回民支隊
此后回民支隊在楊得志率領下奔赴延安,編入陜甘寧晉綏聯防軍教導第一旅,抗戰(zhàn)中作戰(zhàn)870余次,殲敵3700余人,后又再度投身于解放戰(zhàn)爭之中。
第五集 不朽英魂
在中華民族抗日戰(zhàn)爭與解放戰(zhàn)爭的烽火中,有兩位英雄以生命詮釋了“人民戰(zhàn)爭”的偉力與“舍生取義”的赤誠。一位是用石頭炸出“天女散花”的地雷戰(zhàn)創(chuàng)始人李念林,一位是手托炸藥包定格永恒的爆破英雄董存瑞。
1940年,萊蕪中茶葉村的李念林目睹日軍“三光政策”的暴行,自告奮勇加入民兵隊,擔任民兵隊長。彼時抗日根據地武器匱乏,民兵多持長矛土槍,連手榴彈都得數著用。李念林改裝自制了地雷、“石雷”等,還發(fā)明了“連環(huán)雷”“吊雷”“滾雷”“丁字雷”等各種布雷法。8年抗戰(zhàn),李念林率民兵作戰(zhàn)300余次,殲敵1000余人,培訓了2000多名爆破手。
李念林
1929年出生于懷來縣南山堡村的董存瑞,則在14歲就成了“小英雄”。三區(qū)區(qū)委書記王平因日軍掃蕩被圍,董存瑞急中生智將王平藏在自家卷席堆后,面對刺刀面不改色。董存瑞不僅勇猛膽大,還很擅長動腦筋,在和民兵一起進行“破交行動”時,他在極短的時間內,用鐮刀麻利地割斷了敵人的通訊線,推動了“破交”行動快速完成。在1945年抗日大反攻時,16歲的董存瑞瞞著父母悄悄離開家園,實現了自己的參軍夢。只可惜他的生命,最后永遠定格在了19歲的那片火光中。不管是李念林還是董存瑞,他們都用最樸素的勇敢與最純粹的忠誠,詮釋了“人民英雄”的真諦與意義。
董存瑞
第六集 最后的飛虎隊員
第六集所講述的是中國大陸最后一名飛虎戰(zhàn)機飛行員——王延周的傳奇故事。1940年,山東農家少年王延周考入黃埔軍校,后又報考航空學校,遠赴美國受訓。1943年以優(yōu)異成績學成歸來的王延周加入陳納德創(chuàng)建的中美空軍混合團“飛虎隊”,駕駛P-40戰(zhàn)斗機參與抗日戰(zhàn)爭??箲?zhàn)期間,王延周執(zhí)行任務上百次,擊落敵機5架、擊傷10余架,獲“王牌飛行員”稱號。1942年滇緬公路被切斷后,為運輸物資,中美開辟“駝峰航線”,海拔最高7000米,王延周八次穿越此死亡航線運送物資。1946年3月,王延周執(zhí)行任務時遇沙塵暴,迫降解放區(qū)。解放區(qū)的欣欣向榮讓他的思想起了變動,王延周最終留在了解放區(qū),后加入東北老航校培養(yǎng)飛行員。
王延周
1949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王延周駕駛的飛機在第二編隊,擔任左僚機,飛過天安門上空,接受毛主席和全國人民的檢閱。2005年6月25日,85歲的王延周加入中國共產黨。2012年4月,92歲的王延周離世,這位中國大陸最后一名飛虎戰(zhàn)機飛行員,用一生詮釋了從熱血少年到藍天英雄的傳奇。
第七集 馬保三傳奇
第七集主人公馬保三的一生充滿了傳奇色彩。1888年生于壽光的馬保三,20歲便帶領村民抗捐抗稅,1924年加入中國共產黨。四一二反革命政變后他流亡朝鮮、東北,在湯原縣組建山林游擊隊。1936年,他斗倒貪污舊鄉(xiāng)長,被百姓推舉為湖東鄉(xiāng)鄉(xiāng)長。馬保三打開自家糧倉、房屋供抗日志士食宿,全力支持抗日斗爭活動。1937年10月日軍攻占德州,壽光告急,馬保三成立湖東鄉(xiāng)抗敵后援隊,在蘆葦蕩秘密練兵。12月29日,壽光縣委在此召開誓師大會,700余名隊員齊聚,馬保三宣布八支隊成立。1938年1月,日軍沿蒼濰公路進犯壽光,剛成立不足一月的八支隊首戰(zhàn)告捷,隊伍迅速擴至2000余人。
馬保三
此后,馬保三率部東進,與七支隊合編為魯東游擊隊指揮部,任總指揮轉戰(zhàn)平度、掖縣,1939年改編為八路軍115師教導第1旅,成為山東主力部隊。1964年2月,馬保三病逝于濟南,安葬于英雄山烈士陵園。從打開糧倉供戰(zhàn)士食宿,到蘆葦蕩里誓師起義,從三里莊伏擊戰(zhàn)首戰(zhàn)告捷,到守護統(tǒng)戰(zhàn)火種,馬保三與八支隊的烽火傳奇,至今仍在齊魯大地回蕩。
第八集 沂蒙母親王換于
1888年出生的沂蒙農婦王換于,在戰(zhàn)火紛飛的年代,以樸實堅韌書寫了“平凡人做非凡事”的傳奇。1938年王換于入黨后任村婦女救會長。1941年冬,日軍“鐵壁合圍”掃蕩中,《大眾報社》成員畢鐵華遭日寇折磨三天三夜后丟棄于荒野。王換于救下畢鐵華將其藏進山洞,每日冒炮火為其送飯。1939年,中共山東分局轉移時留下47個干部子女,王換于創(chuàng)辦“戰(zhàn)時托兒所”,5天將27個孩子安排到可靠農戶家中。日軍掃蕩時,她將孩子藏進兩個山洞,老伴望風、兒媳喂奶,自己摸黑送熱湯,47個孩子無一夭折。1941年,她受托保存記有全省抗日干部名單的機密文件,填補了抗戰(zhàn)史料的空白。
王換于
1941年11月,日軍糾集了5萬兵力,對沂蒙山區(qū)進行了慘絕人寰的大“掃蕩”,朱瑞妻子陳若克與出生僅18天的女兒一同犧牲。王換于賣了自己家的三畝田,置一大一小棺材,讓兒子推車載陳若克遺體回鄉(xiāng)安葬。1989年,王換于百歲離世。這位不識字的農婦,用土炕、山洞、花布包,托舉起革命未來,詮釋了“人民就是江山”的真諦,她被戰(zhàn)士們親切稱為“娘”,被譽為“沂蒙母親”。
第九集 常大娘和她的“地道戰(zhàn)”
為抗戰(zhàn)勝利默默付出的,不僅只有前線戰(zhàn)士,也有普通民眾,第九集的主人公常大娘便是其中之一。常大娘本名劉相會,1891年生于山東樂陵三間堂鄉(xiāng)劉玉亭村。由于家境貧寒,9歲就到大常村做了童養(yǎng)媳。她雖不識字,卻十分明事理、有主見,村里人都叫她常大娘。1938年,日軍鐵蹄踏入樂陵,47歲的常大娘帶領全家積極照顧傷員、掩護八路軍戰(zhàn)士。為了更好地隱蔽和照顧傷員,同時為八路軍提供安全的會議場所,1942年冀魯邊區(qū)黨組織決定在常大娘家挖掘地道。地道內設置了區(qū)委、縣委書記工作處,開會處,糧食槍支存放處,文件存放處等。有地道作掩護,常大娘家成了冀魯邊區(qū)地委和靖遠縣委的機關駐地。過來開會、養(yǎng)傷的戰(zhàn)士越來越多,常大娘曾一天做過17頓飯。
常大娘
直到1945年抗戰(zhàn)勝利,常大娘家的地道從未被發(fā)現,應急出口甚至沒啟用過。解放戰(zhàn)爭勝利后,曾在常大娘家住過的黨員干部和士兵紛紛前來看望常大娘。1972年,81歲高齡的常大娘病重,她向前來看望她的縣領導鄭重申請加入中國共產黨。1974年,常大娘去世,享年83歲。
第十集 中國王牌飛行員
1938年3月25日,魯南臺兒莊上空,25歲的中國飛行員何信駕駛戰(zhàn)機,在油盡彈絕后猛地側翻,如一道流星撞向敵機。三天前,他在絕筆信中叮囑家人:“教球球說話,先教‘抗日’二字,再喊爸媽?!边@位廣西桂林的熱血青年,用生命在長空寫下了“精忠報國”的壯歌。
何信
何信生于同盟會家庭,1931年九一八事變后,他不顧親友勸阻,放棄無線電專業(yè)投考空軍。1933年何信被選送日本深造,1934年回國任廣西航校教官,為中國空軍培養(yǎng)骨干。1937年七七事變爆發(fā),何信主動請纓奔赴前線。1938年3月臺兒莊大戰(zhàn)打響,何信率14架E-15戰(zhàn)機馳援,不料遭遇日軍埋伏。在油彈將盡時,何信駕駛戰(zhàn)機沖入敵群,右肩、腰部中彈,肺部被打穿。他強忍劇痛撞落敵機,最終英勇犧牲。
第十一集 “波波夫”傳奇
《X檔案·抗戰(zhàn)傳奇》最后一集的主人公不是一個人,而是一群無名英雄。1931年九一八事變后,日軍重兵盤踞的齊齊哈爾成為北滿軍事中樞,蘇聯紅軍總參謀部與中共合作派遣情報人員潛入。1934年,中共黨員張永興從蘇聯受訓歸來,化名“張惠民”在此建立東線情報站,代號“波波夫”,以家庭為掩護將后院小倉房改造成秘密電臺據點。這個情報站有20多名成員,遍布各個行業(yè):新聞記者套取軍政動態(tài),鐵路司機記錄軍列調度,店鋪老板傳遞密信......兩年間“波波夫”情報站向蘇聯發(fā)送數百份日軍兵力部署、武器裝備等核心機密文件,成為刺向日軍后方的“暗刃”。1936年9月,中蘇邊境情報員高立良被捕供出三道溝情報點,負責人蔡秀林叛變,全盤招出“波波夫”情報站。
張永興、張克興兄弟
1937年11月4日夜,張永興察覺異常冒險回家轉移電臺和文件,與前來接應的弟弟張克興一同被捕。在日軍憲兵隊酷刑下,他與戰(zhàn)友們“堅不吐實”。1937年1月5日,張永興與另外7名情報員被日軍秘密押至北郊亂墳崗處決,年僅30歲。1948年,中共黨組織找到他們的遺骨,移葬西滿革命烈士陵園,這些從未在陽光下露面的英雄,終于有了刻著名字的豐碑。
2025年,是中國人民抗日戰(zhàn)爭勝利暨世界反法西斯戰(zhàn)爭勝利80周年。80年前,中國人民以3500萬同胞的傷亡為代價,贏得了近代以來反抗外敵入侵的第一次完全勝利?!禭檔案·抗戰(zhàn)傳奇》將帶領觀眾重回那個腥風血雨的年代,聆聽抗戰(zhàn)英雄們不畏強敵、浴血奮戰(zhàn)的故事,傳承和弘揚不畏強暴、百折不撓的抗戰(zhàn)精神,真正做到銘記歷史、緬懷先烈、珍愛和平、開創(chuàng)未來。一起去優(yōu)酷《X檔案·抗戰(zhàn)傳奇》里,重溫80年前那些不能忘卻的人與事!
— THE END —
作者 | 王雪寧
主編 | 彭侃
執(zhí)行主編 | 劉翠翠
排版 | 于佳欣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