喬冠華
1913年3月28日,喬冠華出生于江蘇省鹽城縣東喬莊(現(xiàn)江蘇建湖慶豐鎮(zhèn)東喬村)的一個開明士紳家庭,天資聰穎,16歲時考入清華大學哲學系,是同屆中最年幼的學生。
清華大學畢業(yè)后,他先后到日本和德國留學,獲得哲學博士學位。1938年,他回到香港、投身于抗日救亡運動的宣傳。1939年由廖承志、連貫(建國后任中共中央對外聯(lián)絡部副部長等職)介紹加入了中共。
1942年秋,喬冠華到重慶《新華日報》工作,任國際新聞主編,主持“國際專欄”。毛主席對其文章非常欣賞,曾贊曰:“喬冠華的文章可以頂?shù)蒙蠋讉€坦克師。
此間,結識了周恩來,并通過他認識了才貌雙全的龔澎。龔澎當時是《新華日報》的記者、周恩來的外交秘書兼中共第一位對外新聞發(fā)言人,之前還曾做過毛主席的英文翻譯。
喬冠華在國際會議上
1975年7月1日,總理、先念副總理及喬冠華與總理身邊部分工作人員
1943年9月,他們倆個在周恩來的撮合下結了婚。主席贊其婚姻曰"天生麗質雙飛燕,千里姻緣革命牽”。重慶談判破裂后,周恩來安排其夫婦二人前往香港,喬被任命為新華社香港分社社長。在新中國建國前的1949年9月,喬冠華從香港帶隊護送民主人士順利到達北平。
新中國建國后,喬冠華一直在外交戰(zhàn)線上工作,幾乎參加了我國所有的重要外交活動。
- 1951年7月,他擔任中國代表團團長李克農(nóng)的主要顧問,參加了板門店朝鮮停戰(zhàn)談判;
1954年4月,他隨同周總理出席日內瓦會議;
1955年4月,作為顧問,隨同周總理出席了萬隆會議;
1955年7月,出任“中美會談指導小組”副組長,使得錢學森等一批科學家得以回國;
1961年10月、1962年8月,他陪同外長陳毅出席第二次日內瓦會議;
1971年11月15日,喬冠華率領中國代表團走進聯(lián)合國大會議會議廳,并作為新中國代表第一次正式登上聯(lián)大講臺。
此后的1971年至1976年,喬冠華連續(xù)6次出任中國代表團團長,出席了第26、27、28、29、30、31屆“聯(lián)大”。1972年2月,中國外交迎來尼克松訪華這一重大事件,中美雙方最后達成了意義深遠的上海中美聯(lián)合公報。
這個聯(lián)合公報的形成,其中最為艱巨的一環(huán)就是由喬冠華與基辛格之間的會談而達成的。基辛格事后對喬冠華曾這樣評價:“喬冠華這個人很有才華,不好對付?!?/strong>
喬冠華是周總理從一手提攜起來的干部,二人關系情同父子。但在1973年底,喬冠華參加了對于總理的一次“批判”。這場所謂的“批判”,現(xiàn)在看來類似于今天的“民主生活會”。
當時的情況,1972年尼克松訪問中國,形成中美蘇鐵三角的世界格局。美蘇兩霸的勝負輸贏完全取決于中國這一角倒向誰,只要中國不倒向美蘇任何一方而保持獨立,美蘇之間的戰(zhàn)略均衡就不會打破,中國和世界就是安全的。但當時,總理不知為何被認為選擇了選邊站美國一邊、與美聯(lián)手對付蘇聯(lián)。
喬冠華和龔澎
喬冠華和章含之
當時,主席為避免在我國外交陣線向美國一邊倒,讓外交人員牢牢記住向美國一邊倒、必將萬劫不復,所以讓決策層及外交工作有關的少數(shù)人員參加了這場“批判”。"批判"時,喬冠華說了一些不太合適的話,事后一直自責,后來就找了個機會,當面向總理道了歉、并請他原諒。
周總理非常寬容地說:“那怎么能怪你呢?那是總的形勢,大家都講了嘛,你在我身邊工作幾十年,又管美國這一攤,怎么能不講呢?再說,我也有失誤,也不能說不能批評我?!?/p>
后來此事被人用來說三道四,并且在1976年“四人幫”倒臺后不久,被隔離審查。后在王震的過問下,重新工作、被安排在中國人民對外友好協(xié)會擔任顧問。1983年9月22日,喬冠華在北京醫(yī)院病逝。此去數(shù)十年過去,如去愿前輩安息。
又及
1970年9月20日,龔澎因腦溢血去世。1973年11月,喬冠華和章含之結婚,兩人攜手,走完一生。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