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如今這個流量為王、人設橫飛的娛樂圈,一個演員的價值似乎可以用片酬、代言費和熱搜次數來量化。
然而,當我們在上海繁華的武康路上,看到一個年過八旬的老人,騎著自行車,從容地匯入車流,你可能會以為這只是一位普通的上?!袄峡死铡?。
但你錯了,這位老人,是中國電影界的“常青樹”——達式常。
他的一生,仿佛是一部與這個時代“格格不入”卻又令人肅然起敬的老電影。
2023年11月,83歲的達式常站上了第36屆中國電影金雞獎的領獎臺,被授予“中國文聯(lián)終身成就獎”。
這個獎項,對于他60余年的演藝生涯而言,是實至名歸的桂冠。
然而,這位頭頂光環(huán)的影帝,在獲獎后并沒有選擇頤養(yǎng)天年,而是做回了一名“上班族”。
幾乎每一天,達式常都會準時出現(xiàn)在上影演員劇團。
他上班的目的,不是為了片酬,也不是為了曝光,而是為了一個近乎“苦行僧”般的項目——錄制有聲劇。
錄音棚設在劇團老樓的閣樓上,沒有電梯,為了保證錄音質量,冬夏都不能開空調。達式常和佟瑞欣、趙靜等一批老藝術家,就在這個艱苦的環(huán)境里,將《牛虻》這樣的世界名著,用聲音演繹出來。
他做這件事,幾乎是零報酬。
為什么?用他自己的話說,這是“延年益壽的方法”。
但更深層的原因,是他對表演藝術那份深入骨髓的敬畏,以及對年輕一代演員的責任感。在當下許多年輕演員臺詞功底備受詬病,甚至依賴后期配音的浮躁風氣中,達式常選擇用最樸素、最扎實的方式,告訴人們:演員的“聲、臺、形、表”,一樣都不能少。
他不僅自己配音,還親自擔任導演,一字一句地指導年輕演員。
這不是在工作,這是在傳道。
達式常的“格格不入”不僅體現(xiàn)在他對藝術的堅守上,更體現(xiàn)在他的生活方式中。在明星們以豪車為標配的今天,從業(yè)超過60年的達式常,名下沒有一輛車。
他至今堅持步行或騎自行車出行,這在上海這座國際化大都市里,顯得尤為獨特。
這個看似奇怪的習慣,源于一次刻骨銘心的經歷。
1978年,在拍攝電影《東港諜影》時,一場驚險的追車戲發(fā)生了意外。車輛失控撞向山崖,達式常自己受了傷,而車上的同事更是身負重傷。這次事故給他帶來了巨大的心理沖擊和深深的內疚感。
從那時起,他便立下誓言,今生不再碰方向盤。
這個決定,在很多人看來或許有些“因噎廢食”,但對達式常而言,這關乎一個人的責任與擔當。
一次事故,讓他對生命產生了更深的敬畏。他寧愿選擇最原始、最環(huán)保的出行方式,也不愿再讓那種失控的感覺重演。
如果說不開車是達式常對個人生活的自律,那么拒接商業(yè)廣告,則是他對“演員”這個身份的捍衛(wèi)。
作為上世紀八十年代的“頂流男神”,達式常憑借《年輕的一代》中的林育生、《燕歸來》里的林漢華等角色,成為一代人的偶像。
他的形象英俊、氣質儒雅,是無數商家眼中的“香餑餑”。
然而,從業(yè)61年,達式常的商業(yè)廣告記錄是零。
據報道,2016年,曾有某奶粉品牌開出上千萬的天價邀請他代言,這在當時是一個足以讓人實現(xiàn)財務自由的數字。面對巨額誘惑,達式常卻斷然拒絕。
在那個年代,很多藝術家都有一種共識:演員的臉,是屬于角色的,屬于觀眾的,而不應該屬于商品。
他們認為,自己的價值體現(xiàn)在銀幕上塑造的每一個鮮活人物中,而不是貼在商品包裝上的那張笑臉。
這種看似“不識時務”的清高,在今天這個萬物皆可帶貨的時代,顯得尤為珍貴。它守護的,是一個演員最后的風骨與體面。
在事業(yè)上,達式常是德藝雙馨的藝術家;在生活中,他更是一位情深義重的丈夫。他與妻子王文皓的愛情故事,堪稱一部跨越半個多世紀的經典文藝片。
兩人是上海電影??茖W校的同班同學,因相似的貧寒出身和對表演的共同熱愛而走到一起。
1966年國慶節(jié),兩人喜結連理。婚后,單位給他們分配的婚房,是一間只有6.8平方米的小屋。
在這間狹小的房間里,他們度過了最清苦也最甜蜜的歲月。直到2001年,夫妻倆才搬進了新家。
近年來,隨著達式常年齡增長且公開露面減少,網絡上開始出現(xiàn)一些關于他家庭狀況的傳言,其中最令人震驚的莫過于“妻子王文皓已去世十年”的說法。
這些文章描述得“有鼻子有眼”,甚至杜撰出他獨自生活的種種細節(jié),引發(fā)了不少影迷的擔憂。
然而,這些都只是博取流量的虛假信息。事實是,王文皓女士依然健在,與達式常相伴左右。在許多媒體于2023年底的報道中,還明確提到達式常與妻子恩愛如初的生活。
那些關于他“晚景凄涼”的描述,不過是自媒體的憑空捏造。他們相濡以沫走過了59年的風風雨雨,早已成為彼此生命中最不可分割的部分。
這份“一生只愛一人”的堅守,在光怪陸離的演藝圈里,本身就是一座豐碑。
達式常的一生,是對“演員”二字的最好詮釋。
他高調演戲,塑造了無數經典角色;他低調做人,將自己的生活過得簡單而純粹。
他不買車、不接廣告、堅守愛情,這些看似“過時”的選擇,恰恰構建了一個藝術家最堅硬的內核。
在這個喧囂的時代,我們或許不再需要每個人都過得像苦行僧,但我們永遠需要達式常這樣的“鏡子”。
他讓我們看到,當褪去流量、資本和人設的浮華外衣后,一個真正的藝術家,應該是什么模樣。
他不是活在過去的老古董,而是指引未來的北極星。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