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末大亂之際,一支名為瓦崗軍的農(nóng)民起義軍迅速崛起,規(guī)模達到數(shù)十萬之眾。
當此時,瓦崗軍群星閃耀,秦瓊、程咬金、魏徵、徐世勣,個個都是英雄豪杰。
領(lǐng)導(dǎo)他們的李密更是被群雄共尊為主,號稱隋末第一梟雄。
然而就是這樣一支風光無限的起義軍,卻在勢力達到頂峰后,突然土崩瓦解了。
那么到底是什么導(dǎo)致了瓦崗軍曇花一現(xiàn),最終樹倒猢猻散呢?
說到瓦崗軍,就不得不提它的創(chuàng)始人翟讓。
據(jù)史料記載,翟讓是東郡韋城(今河南長垣東北)人,早年擔任過東郡法曹,主管當?shù)氐乃痉üぷ鳌?/p>
后來也不知道什么原因,翟讓被判了死刑。
好在監(jiān)獄的牢頭看他不一般,悄悄釋放,這才撿回一命。
大難不死,翟讓一路狂奔到瓦崗。
恰在這時,因不滿隋煬帝的暴政,各地起義如雨后春筍般涌現(xiàn)。
見此情形,翟讓心想自己本就是死刑犯,既然總是一死,不如死得轟轟烈烈,便在瓦崗扯旗造反。
很快,同郡的單雄信、徐世勣前來投奔。
由于他們以瓦崗為根據(jù)地,故稱瓦崗軍。
這就是瓦崗軍的起義背景,看起來很草率,十分的抽象。
瓦崗軍成立后,又吸引了邴元真、賈雄、翟弘(翟讓的哥哥)等人入伙。
人一多,吃飯就成了問題。
為此,瓦崗軍在附近打家劫舍,今天搶劫來往商旅,明天跑到老鄉(xiāng)家里搶點糧食。
久而久之,徐世勣很不好意思。
他是富二代,史書稱“家多僮仆,積栗數(shù)千鐘”。在東郡當?shù)匾菜阌蓄^有臉的人物。
于是在一次會議上,徐世勣便對說翟讓:“咱們總這么嚯嚯鄉(xiāng)里也不是個辦法,我現(xiàn)在都沒臉回家了。滎陽、梁郡靠近永濟渠,來往的運糧船和商旅行人非常多,足可自給自足,不如去那里搶?!?/p>
翟讓認為可行,遂轉(zhuǎn)移陣地,開始在永濟渠沿岸搶劫來往船只,大發(fā)一筆橫財。
有了錢,自然就要繼續(xù)招人。
拜隋煬帝所賜,隋朝這會最不缺的資源就是人。瓦崗軍很快就擴充至一萬余人。
但隨著隊伍壯大,又冒出個新問題——翟讓能力不足,瓦崗軍始終是草臺班子。與隋軍幾次交手,都被揍得狼狽逃竄。
這種情況持續(xù)了數(shù)年。直到李密入伙,才讓瓦崗軍脫胎換骨,繼而名揚天下。
李密出身名門,他的曾祖父是西魏柱國大將軍李弼,祖父李曜是北周邢國公,父親李寬是隋朝的上柱國、蒲山郡公。
李寬去世后,李密承襲爵位,任左親衛(wèi)府大都督,負責貼身保護皇帝。
按理說,李密這種出身沒必要反隋。
但他打小就不是個安分的主兒。
有一次,隋煬帝看到李密站崗的時候東張西望,心不在焉。便讓左衛(wèi)大將軍宇文述給李密重新安排工作。
宇文述委婉地轉(zhuǎn)達了隋煬帝的意思,勸李密回家讀書。
讀書好啊,將來大有可為。
李密本來也不想站一輩子崗,便借病辭職,回家專心讀書。
后來有一天,李密騎著一頭黃牛,一只手捏著牛繩,一只手翻著《項羽傳》,牛角上還掛著一套《漢書》,準備去拜訪國子監(jiān)助教包愷。
恰好,權(quán)臣楊素帶著兒子楊玄前往國子監(jiān)報名。
楊素看到這幕“牛角掛書”,很感興趣,便跟在后面問道:“哪來的書生這般勤奮?”
李密認識楊素,連忙下牛拜了兩拜,稱自己是蒲山郡公李密。
隨后一番攀談,楊素認可了李密的學識。
也正是因為這場偶遇,李密和楊玄感成了無話不談的好朋友。
公元613年,趁隋煬帝第二次征討高句麗,楊玄感起兵叛亂。
李密得知此事,也跑去湊熱鬧,多次為楊玄感建言獻策。
但由于決策失誤,楊玄感最終兵敗自殺。
李密也因為參與謀逆,淪為通緝犯,全家被殺。
不久后,李密在逃往潼關(guān)的路上被捉住。
隋煬帝當時正在高陽縣,得知李密被擒,命人將其押到高陽,準備當面折磨。
李密心知必死無疑,遂與同伙湊錢賄賂押送官員,還慫恿他們每晚吃吃喝喝。
待官兵防備松懈,李密等人鑿穿墻壁逃走。投奔了平原縣的義軍頭目郝孝德。
李密此時多少還有點天真,居然向郝孝德提出了滅隋之策。
結(jié)果不出所料,郝孝德表示自己造反只是不想餓死,對滅隋毫無興趣。
其實這也很正常,人家一個賣蔥油餅的,你跟人談上市,感興趣就是有鬼了。
見郝孝德一心做山大王,李密只得帶著同伴離開。
這一路上,眾人無處安身,慘到要靠吃樹皮充饑。
大家一尋思,還是分手算了,各求活路。
李密與同伴分別后,逃到淮陽,化名劉智遠,在當?shù)刈銎鹆私虝壬?/p>
這段日子,李密倒是安穩(wěn),不用東奔西逃了。但這不是他想要的生活。
有一天,李密借酒消愁,即興作詩一首。
金風蕩初節(jié),玉露凋晚林。此夕窮途士,郁陶傷寸心。野平葭葦合,村荒藜藿深。
眺聽良多感,徙倚獨沾襟。沾襟何所為,悵然懷古意。秦俗猶未平,漢道將何冀?
樊噲市井徒,蕭何刀筆吏。一朝時運會,千古傳名謚。寄言世上雄,虛生真可愧。
如此有水平的詩,一般的教書先生能哪寫的出來?
有人覺得不正常,便將此事匯報給淮陽太守趙佗。
趙佗聞訊,派人搜捕。李密只好收拾行囊,工資也不要了,再次踏上了逃亡之路。
后來,李密來到雍丘,投奔了妹夫、雍丘縣令丘君明。
丘君明不敢收留,便將其安置在了當?shù)赜蝹b王季才的家中。
王季才也是個不安分的主兒,見李密來投,不僅不怕,反而還把女兒嫁給了他。
頗似當年呂太公慧眼識珠,押寶劉邦。
娶了老婆,李密在王季才家住下,又過了一段安穩(wěn)日子。
可好景不長,丘君明的從子丘懷義發(fā)現(xiàn)了李密行蹤。
這個白眼狼當即向朝廷檢舉揭發(fā)。
隋煬帝下旨緝拿,恰巧李密當時不在家,逃過一劫。
丘君明和王季才就倒霉了,被朝廷以知情不報為由,處以極刑。
得知妹夫和岳父遇害,李密怒不可遏。
懷著對隋煬帝的切齒之仇。李密決定不躲了,誓要將自己失去的一切都奪回來!
這一次,李密沒有再像無頭蒼蠅一樣的亂轉(zhuǎn)。而是有明確目標——投奔瓦崗軍。
為了能面試成功,李密沒有直接上瓦崗,而是先與瓦崗寨附近的幾股反賊小團伙拉關(guān)系,宣揚他的“亡隋主張”。
這些小團伙的頭目和郝孝德一樣,沒見過啥世面。所以起初嗤之以鼻。
李密沒有氣餒,繼續(xù)游說。
加之當時盛傳“楊氏將滅,李氏將興”。
于是在李密的不斷忽悠下,眾頭目中的王伯當被說動,認為李密“天命在身”。
后來經(jīng)王伯當引薦,李密拜見翟讓,入伙瓦崗寨。
不過,李密加入瓦崗軍之初,也不受待見。
這倒不是瓦崗軍不識貨,而是李密名氣太大了,大家擔心引火燒身。當時有人還慫恿翟讓殺掉李密。
翟讓雖然沒同意,卻仍然將李密關(guān)押在了軍營之外。
就在李密身陷囹圄之際,又是王伯當幫忙帶話,將翟讓比作劉邦、項羽,反問翟讓難道就安心當個土匪頭子嗎?
翟讓畢竟做過高級公務(wù)員,不同于一般反賊頭目。便釋放了李密,派他去收編瓦崗寨附近的小毛賊。
接下來的幾天,李密單槍匹馬,游說“列賊”,順利完成任務(wù)。
見李密確有本事,翟讓將他引入到瓦崗軍核心團隊。
就這樣,經(jīng)過三年的磨礪和捶打,李密終于從一個流浪漢,變成了合伙人。
既然是合伙創(chuàng)業(yè),李密與翟讓自然就是無話不談。
有一天,兩人聊天時,李密來了這么一句:“老大,雖然咱們現(xiàn)在稱霸一方,可有些隱患也不得不除啊!”
翟讓一頭霧水,問道:“你倒是說說,有何隱患?”
李密表示:“咱們以搶劫為生,收入不穩(wěn)定。長此以往,一旦人馬疲乏,大敵壓境,該如何應(yīng)對?我建議直取滎陽,休整部隊,籌積糧草,待時機成熟,爭雄天下!”
不得不說,李密還是很有戰(zhàn)略眼光的。
從地理位置來看,滎陽至少有兩個重要戰(zhàn)略價值。
一是滎陽以西有個興洛倉(又叫洛口倉)。
這可是隋朝的國家級糧倉,儲有兩千多萬石糧食。如果能拿下,瓦崗軍的糧草問題就徹底解決了。
二是滎陽距離洛陽較近。
按照當時的潛規(guī)則,誰靠洛陽近,誰就占據(jù)奪城的先機。
李密“攻取滎陽,爭雄天下”的建議,猶如平地一聲驚雷,點燃了翟讓的雄心。隨即派兵包圍了滎陽。
得知滎陽告急,隋煬帝特派“頭號名將”張須陀前來鎮(zhèn)壓瓦崗軍。
此前,張須陀滅了不少起義軍,聲名遠揚。翟讓擔心打不過,當即就要“戰(zhàn)略轉(zhuǎn)移”。
見翟讓要跑,李密出言勸阻:“張須陀有勇無謀,他的隊伍又連續(xù)轉(zhuǎn)戰(zhàn),現(xiàn)在士氣估計已經(jīng)掉了一半。您只管擺開陣勢等著,我來替您打敗他?!?/p>
徐世勣也在一旁幫腔:“大丈夫當戰(zhàn)死沙場,豈可做縮頭烏龜?”
主戰(zhàn)的意見占了上風,翟讓也只得應(yīng)戰(zhàn)。
此役,李密分出一千精兵埋伏在樹林里。安排翟讓率主力迎敵。
張須陀有擒賊先擒王的習慣,見到翟讓就窮追猛打。
翟讓按計劃,邊打邊撤。
張須陀隨即下令追擊。
為了確保不被瓦崗軍打伏擊,張須陀刻意與翟讓保持了十里的距離。
然而事情就是這么巧,翟讓與李密布下的伏擊圈,相隔也是十余里。
也就是說,當?shù)宰屚V钩吠藭r,張須陀正好站在了李密的伏擊圈內(nèi)。
轉(zhuǎn)眼間,雙方攻守易形。
李密與翟讓前后夾攻。徐世勣、王伯當?shù)热艘蚕嗬^趕來增援。
激戰(zhàn)一番后,張須陀奮戰(zhàn)而死。瓦崗軍則趁勢攻取了滎陽城。
打了勝仗,接下來該論功行賞了。
但當大家都很好奇,李密會得到什么賞賜時,翟讓卻突然宣布:以后讓李密單獨統(tǒng)率一支隊伍。
讓李密獨立帶團隊,看似是信任的表現(xiàn),實則不然。
因為亂世的江湖法則從來都是“能者上,平者讓,庸者下,劣者汰”。
此前,翟讓統(tǒng)領(lǐng)徐世勣等人與隋朝官軍交手,幾乎就沒打過勝仗。
李密來了,還是這些人,卻能一戰(zhàn)斬殺張須陀。
這就充分說明了李密牛批,跟著他混有前途。翟讓不行,跟著他混沒前途。
翟讓知道自己比不上李密,也知道大伙心里想什么。
既然無力抗衡,不如分家過日子。
至于李密,他給自己的定位本來也是創(chuàng)業(yè)者。如果能自立門戶,自然是求之不得。心里美滋滋的。
為了拉攏手下將士,李密將搶劫來的金銀珠寶全都分給下屬。人人有份!
同時為了團結(jié)瓦崗軍,李密還要求手下將士不要與翟讓的部下發(fā)生沖突。
過了一段時間,李密向翟讓建議:“昏君楊廣偏安揚州?,F(xiàn)在洛陽城政令不一,人心也不穩(wěn)。您若是親統(tǒng)大軍,必能拿下興洛倉。到時候我們散發(fā)糧食,救濟窮苦百姓,各地群眾必然歸附。這個時機不能錯失!”
興洛倉遺跡
這其實是先前就定下的決議。
但翟讓此事卻萌生了退意,打算回瓦崗寨養(yǎng)老。
為避免瓦崗軍分裂,李密只得反復(fù)勸說。
一番好說歹說,翟讓總算是同意了。
公元617年春,李密、翟讓率七千名精兵從陽城向北出發(fā),跨過方山,攻克興洛倉。
緊接著,瓦崗軍開倉放糧,賑濟饑民。
一時間,李密的大名傳遍天下,百姓紛紛趕來投靠。瓦崗軍由此猛增至幾十萬人。
另一邊,丟了興洛倉,洛陽城內(nèi)的糧食就不足了。
為了奪回“糧袋子”,留守洛陽的越王楊侗派遣虎賁郎將劉長恭率兩萬多人討伐李密。
同時楊侗又令駐守虎牢關(guān)的裴仁基出兵協(xié)助劉長恭。
劉長恭很奇葩,在有張須陀這個前車之鑒的情況下,他居然認為瓦崗軍是烏合之眾。只要自己出手,定能馬到成功。
于是為了搶頭功,劉仁恭也不等裴仁基到來便發(fā)起突擊。
李密的策略不變,仍是讓翟讓率軍應(yīng)戰(zhàn),接著佯裝敗退。
劉長恭不明所以,下令追擊,結(jié)果中了埋伏,全軍覆沒。
裴仁基走到半路,得知劉長恭僅以身免,果斷下令撤退。
此戰(zhàn)之后,在賈雄的建議下,翟讓主動讓位,推舉李密為瓦崗軍首領(lǐng)。
李密按流程推讓了三次后,在鞏縣城南祭天登位,自封魏公,并冊封翟讓為上柱國、司徒、東郡公。單雄信為左武侯大將軍,徐世勣為右武侯大將軍,房彥藻為元帥府左長史,邴元真為元帥府右長史,楊德方為元帥府左司馬,鄭德韜為元帥府右司馬,祖君彥為元帥府記室。
這其中,除了房彥藻和祖君彥,其余都是追隨翟讓創(chuàng)業(yè)的公司元老。
李密將這些人安排在重要崗位,說明他雖然貴為首領(lǐng),可翟讓的勢力也不小。存在被翟讓推翻的可能。
做完這一切,李密命人在興洛倉附近建造了一座周長四十里的城池,名為洛口城。
接下來,為了拿下洛陽,李密率軍橫掃安陸、汝南、淮安、濟陽等地,威震中原。
見瓦崗軍勢大,包括程咬金在內(nèi)的關(guān)東義軍頭目紛紛歸順。就連當初抓捕過李密的淮陽太守趙陀也獻城以降。
周圍的勢力都歸順了,裴仁基獨木難支,便獻出虎牢關(guān),率麾下猛將秦瓊、羅士信歸順了李密。
裴仁基歸降后,李密派他和山東長白山賊寇首領(lǐng)孟讓一起攻打回洛倉。
回洛倉在洛陽城北,也是一座國家級糧倉。
如果這個“糧袋子”再不保,洛陽守軍就真的要餓死了。
這一戰(zhàn),裴仁基和孟讓起先成功襲擊了回洛倉。
但這兩位也是奇葩,仗還沒打完,就焚燒天津橋,縱兵搶掠居民。
而就在他們專心洗劫時,洛陽隋軍偷偷摸到身后,發(fā)動猛烈反擊。
一場惡戰(zhàn)后,裴仁基和孟讓大敗,只得退守鞏縣。
虛驚一場,楊侗派人到回洛倉運米入城,同時在城外布置了九座營寨,每座營寨派五千人據(jù)守。
李密獲悉情報,親率大軍偷襲回洛倉,取倉米二百余萬石。接著又在洛陽老城(漢魏洛陽城)擊敗了劉長恭、段達等人率領(lǐng)七萬大軍。
占據(jù)回洛倉后,李密命祖君彥撰《討隋檄文》,揭發(fā)隋煬帝十條大罪,號召天下豪杰一起滅隋。
檄文發(fā)出,九州震動,楊侗派人到揚州請隋煬帝北上,以救危亡。
隋煬帝此時已經(jīng)毫無斗志,不敢回去。但洛陽也不能不救,便令涿郡留守薛世雄率三萬幽燕精兵南下,江都通守王世充率兩萬江淮勁卒北上;又令王隆、韋霽、王辯、孟善誼等部受薛世雄節(jié)度,勢要剿滅瓦崗軍。
委任狀下發(fā)不久,薛世雄因所部遭到竇建德襲擊,損失慘重,抑郁而死。
于是,隋煬帝便改任王世充為援洛大軍總指揮。
王世充遠在揚州,一時半會來不了,李密手握先機。
但洛陽這個地方很奇怪,看似易攻難守,實則城防堅固,短時間內(nèi)別想攻破。
由于一時攻不下,李密的幕僚柴孝和便建議:別打洛陽了。關(guān)中阻山帶河,項羽當年背之而亡,劉邦都之而霸。照我看,不如讓裴仁基鎮(zhèn)守回洛倉,翟讓鎮(zhèn)守洛口倉,您親率一支精兵突襲關(guān)中。只要拿下長安,滅亡大隋指日可待!
柴孝和的主張,其實早在楊玄感叛亂時,李密就提出過。
他認為襲據(jù)涿郡,扼守山海關(guān),使隋軍主力潰散關(guān)外是上策;攻占長安是中策;下策才是攻打洛陽。
只是楊玄感不聽,才在洛陽城下折戟沉沙。
如今,李密也面臨了同樣的難題——到底是奇襲關(guān)中,還是繼續(xù)在洛陽城下死耗。
歷史給了李密選擇命運的機遇,遺憾的是,他選擇了后者。
當然,如果從全局考慮,李密的選擇也有他的道理。
瓦崗軍成分復(fù)雜,既有綠林好漢,也有隋朝舊臣。如果把這些人留在關(guān)東,勢必會各自稱王稱霸。而一旦李密在長安又遭遇滑鐵盧,瓦崗軍就完了。
說到底,李密弩馬戀棧,也是出于無奈。
他起了個大早,趕了個晚集。中間虛度的三年,導(dǎo)致他缺乏核心班底,輸不起。
翟讓倒是有較強的核心班底,可這位老哥一心想回瓦崗寨養(yǎng)老。李密對他也不放心。
接下來的一段時間,為了攻破洛陽,李密每天都在奮戰(zhàn),結(jié)果一不小心,中箭負傷。
聽說李密受傷,洛陽隋軍趁勢進攻,連斬楊德方、鄭德韜等多員瓦崗軍將領(lǐng)。
見此情形,李密仰天長嘆,只得放棄回洛倉,返回興洛倉。
李密在洛陽牽制了大量隋軍,這就給另一股勢力的崛起創(chuàng)造了條件。
公元617年六月,唐國公李淵在晉陽(太原)起兵。
同年九月,唐軍渡過黃河,進入關(guān)中。留給李密的時間已經(jīng)不多了。
就在這時,河南、山東爆發(fā)洪災(zāi)。
為了籠絡(luò)人心,隋煬帝下旨開放黎陽倉,救濟百姓。
隋末老百姓之所以造反,無非就是吃不飽。
老百姓要是吃飽了,就沒人造反了。
于是,李密當即令徐世勣搶占黎陽倉,并向百姓分發(fā)糧食。
這么一來,又有二十萬人投靠了瓦崗軍。
見瓦崗軍兵強馬壯,武陽、武安、永安、義陽、弋陽等地的隋朝官吏相繼投降。其中就有大名鼎鼎的魏徵。
李密發(fā)現(xiàn)魏徵非常有文才,于是召為元帥府文學參軍。
但魏徵提的建議,李密并未重視。
到目前為止,李密控制著興洛倉和黎陽倉,對回洛倉也形成威懾。
而洛陽就慘了,城內(nèi)糧食價格飛漲,軍心民心隨時都會崩潰。
一個叫徐洪客的道士斷定李密能問鼎天下,便寫信建議李密直接攻打揚州,擒楊廣以號令天下。
李密深以為然。但大軍還未行動,各路隋軍就已趕到了洛陽。
公元617年十月二十五日,洛水邊上,王世充與李密展開大戰(zhàn)。
此役,瓦崗軍在隋軍的圍攻下,很多人掉到洛水淹死,柴孝和也在其中。
李密得知柴孝和遇難,痛哭不已。決心為其報仇。
第二天,雙方再戰(zhàn),李密趁兩軍廝殺之際,繞到隋軍后方搞偷襲,大獲全勝。
楊侗聽說王世充兵敗,急眼了,夾槍帶棒地暗諷王世充。
王世充既慚愧又恐懼,只能主動請命,與李密再次決戰(zhàn)。
十一月初九,王世充在石子河(今河南省鄭州市鞏義縣境內(nèi))對瓦崗軍發(fā)起攻擊。
李密故意將戰(zhàn)線拉開,用翟讓做誘餌,在后方設(shè)下埋伏。
這套戰(zhàn)法已經(jīng)玩了無數(shù)次,但由于王世充急于立功,隋軍又中了埋伏,大敗虧輸。
至此,隋煬帝安排的洛陽反擊戰(zhàn),宣告流產(chǎn)。
然而就在瓦崗軍上下歡欣鼓舞之際,李密卻設(shè)下鴻門宴,做掉了翟讓。自毀前途。
此前,翟讓的部將王儒信曾勸他奪回領(lǐng)導(dǎo)權(quán)。
翟弘也說:“皇帝只能由我們翟家人做,怎能送給別人!如果你不做,就該我來做?!?/p>
雖然翟讓聽后哈哈大笑,沒怎么當回事。
可李密得知后,心里很不是滋味。
就在這時,與翟讓有矛盾的房彥藻也跳出來火上澆油,說翟讓瞧不起李密。
還說“翟讓剛愎貪婪,有無君之心,應(yīng)早圖之”。
李密其實對翟讓很有信任度,深信這位大哥不會害自己。
只是他無法預(yù)測、也無法掌控翟讓背后的那些人。
鑒于有人要對自己不利,李密便決定先下手為強。
十一月十一日,李密邀請翟讓、翟弘、單雄信、徐世勣、裴仁基、王儒信等人到自己的住處參加宴會。
宴會還沒開席,李密拿出一張寶弓,說我這張寶弓韌性極好,一般人拉不開,問翟讓有沒有興趣試試?
翟讓自詡為天下英雄豪杰,這種場合自然要秀一把。
于是翟讓一把抓過寶弓,積蓄所有力量,將弓拉滿。
就在翟讓自我陶醉時,李密的部將蔡建德冷不防地抽出鋼刀,將翟讓砍翻在地。一代梟雄就此殞命。
接著,翟弘、王儒信也都被砍死。
菜還沒上呢,事就辦了。在座諸人驚詫呼救。
單雄信見勢不妙,跪地叩頭。徐世勣奪門而逃,結(jié)果被衛(wèi)兵砍傷脖子,幸虧被王伯當及時制止,撿回一命。
見該殺的都殺了,李密這才站出來安撫眾人,一面親自為徐世勣包扎傷口,一面讓單雄信到各營宣布:翟讓兄弟意圖反叛,已被斬殺,魏公只誅首惡,余人不必驚慌。
隨后,李密又單人單騎到各營穩(wěn)定軍心,并讓徐世勣、單雄信、王伯當分別統(tǒng)領(lǐng)一部分原屬翟讓的部隊。
如此一來,瓦崗軍便又恢復(fù)了穩(wěn)定。
然而,內(nèi)訌畢竟是內(nèi)訌,李密殺翟讓,說到底也是不義之事。
所以翟讓死后,很多人對李密產(chǎn)生了質(zhì)疑。
李密亦是如此,他不知道單雄信、徐世勣心里在想什么。
如果他一直能帶領(lǐng)大家取勝,倒也罷了。
可一旦瓦崗軍遇到挫折,猜疑、敵視、不安等各種潛滋暗長的因素,就會無限發(fā)酵。
比如李密后來攻打洛陽失利,就不敢投奔徐世勣。他擔心徐世勣有樣學樣,也給自己來一場鴻門宴。
不過這是后話,李密這時候仍然處于事業(yè)上升期。
與此同時,洛陽城內(nèi)的存糧將盡,王世充硬著頭皮,出城攻打回洛倉。
不想又中了埋伏,慘敗而回。
此后,王世充與瓦崗軍大小近百戰(zhàn),彼此都無法殲滅對方。
公元618年正月,王世充將大營移到洛水之北,搭設(shè)浮橋,攻打洛口城。
戰(zhàn)斗起初非常順利,隋軍一度突破瓦崗軍的外圍防線。
但就在瓦崗軍敗退之際,王世充卻以擔心被伏擊為由,突然下令收兵。
見隋軍撤退,李密果斷反擊。
隋軍要退過洛水,只能走浮橋??筛蚓湍敲磳?,顯然擠不下這么多人。
一時間,數(shù)萬人掉入洛河淹死。
王世充手下的大將,楊威、王辯、霍世舉、劉長恭、梁德重等人,皆戰(zhàn)死沙場。
李密和王世充打得有來有去,便宜了遠在長安的李淵。
兩個月前,李淵攻入長安,擁立隋煬帝之孫楊侑為帝,遙尊煬帝為太上皇,并自領(lǐng)大丞相,完全控制了關(guān)中局勢。
但李淵的野心不僅是做關(guān)中王,他也想一統(tǒng)天下。
為此,李淵以李建成為左元帥,李世民為右元帥,率十萬大軍前往洛陽撿現(xiàn)成。
同年三月,李建成和李世民抵達洛陽西郊。
李密見唐軍準備虎口奪食,大怒不已,也不管王世充了,轉(zhuǎn)身與李建成、李世民激戰(zhàn)一個多月。
戰(zhàn)至四月,李建成、李世民發(fā)現(xiàn)李密實在太過生猛,便拍拍屁股溜了。
但他們沒走遠,在洛陽城的西南設(shè)置了宜陽郡,命史萬寶、盛彥師在此鎮(zhèn)守。
又在洛陽城的西北設(shè)置了新安郡,命呂紹宗、任瑰在此鎮(zhèn)守。準備隨時撿漏。
就這樣,唐軍在洛陽西邊虎視眈眈,李密控制著洛陽東邊的戰(zhàn)略要地,王世充則駐守在洛陽之北。
從形勢上看,李密仍然是最強的。
不過就在這時,遠在揚州的隋煬帝掛了。而這一突如其來的變故,影響了歷史走勢。
公元618年四月,宇文化及逼死隋煬帝后,帶著十萬大軍一路向西,準備返回關(guān)中。
大軍行至洛陽附近,糧草告急。
于是,宇文化及便盯上了瓦崗軍控制的黎陽倉。
李密同時要對付唐軍和王世充,現(xiàn)在又來個宇文化及,他是真有點吃不消了。
巧的是,洛陽方面此時也不待見宇文化及。
得知隋煬帝死訊后,段達、王世充、元文都等人擁立楊侗為帝。
楊侗有意借李密之手除掉宇文化及,遂派人冊封李密為太尉、尚書令、東南道大行臺行軍元帥、魏國公。
聲稱只要平定了宇文化及,便讓李密前來東都輔政。
李密為了避免被夾攻,同時也有點自負,認為宇文化及不堪一擊,打算先滅了宇文化及,再回頭收拾王世充。便接受了冊封。
但李密低估了對手的戰(zhàn)斗力。
七月,雙方展開大戰(zhàn)。
宇文化及麾下的驍果軍確實驍勇,一度打得瓦崗軍瀕臨崩潰。
李密在戰(zhàn)斗中身負重傷,差點一命嗚呼。
好在關(guān)鍵時刻,秦瓊站了出來,收攏殘部頂住了驍果軍進攻。
最終,宇文化及退走。瓦崗軍則元氣大傷。
考慮到瓦崗軍與宇文化及無仇無怨,這場大戰(zhàn)本來可以避免。
雖說后來宇文化及的騷操作,導(dǎo)致大部分驍果軍都投奔了瓦崗軍。
可權(quán)衡利益得失,李密還是虧了。
如果當初李密劃地自守,禮送宇文化及出境,或是讓出一部分名義上的地盤,供宇文化及安身,瓦崗軍還可以繼續(xù)壓著王世充打。
而瓦崗軍元氣大傷,也就給了王世充趁你病,要你命的機會。
九月,王世充突率洛陽精銳攻打瓦崗軍。
李密被迫應(yīng)戰(zhàn),與隋軍對峙于偃師附近。
裴仁基見王世充把精銳都帶出來了,建議李密偷襲洛陽。
但單雄信不同意,他認為“王世充敗軍之將,我軍數(shù)倍于彼,當與之一決雌雄,豈可畏懼不戰(zhàn)?”
李密最終采納了單雄信之言,將大營扎于北邙山上,定于次日天明決戰(zhàn)。
可李密不知道,當天夜里,王世充悄悄派出一支騎兵,埋伏在了北邙山。
第二天會戰(zhàn),提前埋伏的隋軍火燒瓦崗軍大營,王世充趁機從高處掩殺。
不一會,瓦崗軍潰敗,裴仁基、祖君彥、程咬金、秦瓊、羅士信等人相繼被俘。
此前,李密因為驕傲自滿,不再體恤將士,打了勝仗也不賞賜。徐世勣數(shù)度相勸,卻反遭李密的疏遠,以致瓦崗軍將領(lǐng)離心離德。
見李密現(xiàn)在兵敗如山倒,單雄信、邴元真等人便投降了王世充。
等到李密收攏殘部才發(fā)現(xiàn),曾經(jīng)猛將如云的瓦崗軍,現(xiàn)在僅剩王伯當了。昔日麾下的數(shù)十萬大軍,現(xiàn)在僅剩兩萬人了。并且大部分還是歸順不久的驍果軍。
當然,這只是李密的直屬部隊。
徐世勣此時駐守黎陽,手上還有不少兵力。
可因為殺害翟讓種下的“猜疑鏈”,李密不敢去投徐世勣。
由此看來,李密除掉翟讓,確實太草率了。
他其實有很多手段上位,比如可以仿效“鄭伯克段于鄢”,讓翟讓自曝其惡,招致人神共憤,再以正義之名除之。
但他終究沒這么做,搞得主臣之間產(chǎn)生裂痕,得不償失。
徐世勣那邊不敢去,驍果軍又都嚷嚷著回關(guān)中。
李密無奈,只得歸順唐朝。
公元618年十月,李密等人來到長安,向李淵稱臣。
此前,李密風光時,曾以“天下盟主”的名義,致書李淵,要求李淵進入關(guān)中后,靜待號令,配合自己南下誅殺暴君楊廣。
李淵不計較一時得失,回信道:我無意爭奪天下。只愿魏公早成大業(yè),仍封自己做唐公,如此于愿足矣。
現(xiàn)在風水輪流轉(zhuǎn),李淵廢了楊侑,稱帝建國,雙方地位倒掛,李密太尷尬了。
為了緩解尷尬,李淵封李密為邢國公,拜為光祿卿,將表妹獨孤氏嫁給了李密,還稱呼李密為弟。
但李淵的封賞在李密看來,壓根不值錢。
所謂光祿卿,就是掌管皇室膳食的官職。
而邢國公的爵位,在亂世中也不算什么。
曾經(jīng)統(tǒng)帥幾十萬大軍的梟雄,如今卻干著端茶倒水的工作。并且還經(jīng)常遭到同僚的敲詐勒索。
受盡冷遇,李密不禁悔恨。
最讓他難受的是當年瞧不起的魏徵,竟以一紙書信勸降了徐世勣。
面對魏徵的勸降,徐世勣表示自己控制的土地和人口都是魏公的,我如果上表獻出它們,就是借主上的失敗為自己邀功。
于是,徐世勣便將所屬州縣戶口托人交給李密,再由李密呈獻給李淵。
李淵嘖嘖稱奇,世上還有如此忠義之人?遂封徐世勣為黎陽總管、上柱國、萊國公。
并賜姓李氏。徐世勣自此改名李世勣。
李世勣飛黃騰達了。這在李密看來,很不是滋味。
要是早知道李世勣不追求功名利祿,當初就不會投降大唐了,現(xiàn)在也不會這么憋屈。
越想越氣,李密遂與王伯當密謀,欲率眾返回河南,東山再起。
公元618年十二月,李密上表李淵:“臣欲回山東招納舊部,為大唐攻下洛陽?!?/p>
李淵也沒有多想,同意李密率一萬人東出。
出城之日,李淵親自餞行,對李密說:“眾臣勸朕不要放走賢弟,但你我兄弟,豈是他人所能挑唆的?”
這一幕頗似當年劉備離開曹營,如魚入大海,鳥上青霄,不受籠網(wǎng)之羈絆也。
不過,李密終究沒有劉備的命。
沒多久,李淵就后悔了,遣使在稠桑驛(秦函谷關(guān)附近)追上李密,說有要事商議,讓其返回長安。
李密覺得大丈夫生于亂世,當帶三尺劍,立不世之功,豈能郁郁久居人下?決定叛唐。
王伯當認為不妥,畢竟四面八方都是唐軍,公開叛亂意味著必死無疑。
但李密不聽,殺死使者后,揮軍攻破桃林縣(河南三門峽市西南),接著向南進入熊耳山,打算前往襄城(河南汝州市),投奔舊將張善相。
結(jié)果不出王伯當所料,李密剛剛反叛,盛彥師便率軍討伐。
盛彥師料定李密沒兵沒將,肯定會先去投奔張善相,便在陸渾縣南邢公峴(河南盧氏縣邢公山)設(shè)伏,誅殺了李密和王伯當。
一代梟雄,就這樣結(jié)束了他極其燦爛而又短暫的一生,時年僅37歲。
李密死后,李淵將其首級送到黎陽,交給李世勣處理。
李世勣以君臣之禮為李密披麻戴孝,魏徵則為李密撰寫墓志銘。
對于這位舊主,魏徵給予了高度評價,將其比作楚霸王項羽。認為李密雖然失敗,但也是一位大英雄。
值得一提的是,魏徵在李密的墓志銘中,還提到李密并不想反叛,也無心東山再起,只是因李淵猜忌,才被逼上梁山,最終“降吳不可,歸蜀無路”,遭到剿殺。
李密墓志銘
真相如何,已經(jīng)無法辨別。
而隨著李世勣降唐,各地殘存的瓦崗軍亦紛紛解散。
瓦崗軍因李密而名揚四海,也因李密分崩離析。只留下了無數(shù)故事任后世評說。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wù)。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