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名軻,與孔子并稱為“孔孟”,是戰(zhàn)國時期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之一,著有《孟子》一書。
孟子小的時候,父親早早地過世。母親對他的教育很是重視,極為嚴格,希望孟子能終成賢才。
剛開始孟子和母親的家住在墓地的附近,看到孟子和鄰居小朋友一起學大人跪拜、玩喪事的游戲,孟母便決定搬家;他們的家搬到了集市的附近,看到孟子和鄰居小朋友一起學商人做生意的吆喝,孟母再次決定搬家;最后,他們的家搬到學校的附近,看到官員、文人到文廟行禮跪拜、熱烈探討交流的支好學術(shù)氛圍,孟母決定,以后就住在這兒,這便是“孟母三遷”的故事。
孟子見到了魏惠王,魏惠王問孟子:老先生,你不遠千里而來,能給我的國家?guī)硎裁蠢妫?/p>
孟子說:“君主您何必一張嘴便問利益呢?利其實就是仁義罷了。如果君主張嘴便談何以為國謀利,那么,士大夫張嘴便談何以為家族謀利,老百姓張嘴便談何以為自己謀利了。
這樣,一個國家,上上下下都在追逐利益,國家就危險了。
只有仁愛的人不會拋棄他的親人,只有忠義的人不會忘記他的君主
孟子向子思學習,請教子思治理百姓首當其沖要解決什么問題?子思說:要思考怎么樣讓老百姓得到他們想要的實實在在的利益
孟子問:“賢德的人教育百姓,只談仁義便夠了,為什么要談利益呢?”
子思說:“仁義其實就是利益。當政者不仁,臣民但無法安定,當政者不義,臣下便也會爾虞我詐。不仁不義,也便造成了老百姓最大的不得利。”所以《易經(jīng)》說,“利者義之和也。”又說,用利益滿足民眾的基本需求,才能安定民心。百姓安居樂業(yè)之后,才能談道德和精神層面的提升。
司馬光也忍不住發(fā)出感慨:子思談的“利”和孟子談的“義”本質(zhì)上是一樣的。仁義的人自然知道仁義是最大的利,孟子對魏惠王只談仁義而不談利,是因為他知道魏惠王眼中只有利而已。
光明正大的陽謀無解,真誠加上任意一張牌永遠是必殺技,光明正大的仁義自然也就是利了。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