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文,1931年3月出生,江蘇建湖人,上海歌劇院離休干部。1944年10月參加革命工作,1946年6月加入新安旅行團,1952年10月加入中國共產(chǎn)黨,在劇院工作期間曾先后任聲樂演員、歌唱隊副隊長,組織人事和小劇場經(jīng)理,1985年12月離休。
在淮安新旅紀念館里,一張泛黃的歷史照片定格著1949年上海入城式的沸騰時刻——南京東路歡騰的腰鼓隊伍中,左邊那位神采飛揚的女戰(zhàn)士,正是時年18歲的孟文。這幀影像,濃縮了她從鹽阜水鄉(xiāng)奔向革命洪流的壯闊人生。
1931年3月,孟文出生于江蘇建湖的革命世家。父親孟鐵錚作為同盟會成員之一,長期從事民族革命活動,堂兄孟佐天更是辛亥革命烈士。當七歲的孟文在家鄉(xiāng)解放后成為學校文娛委員,參加新安旅行團舉辦的抗日兒童訓練班時,革命二字已不再是書本概念——那些與她同齡卻走遍全國宣傳抗戰(zhàn)的新旅少年,讓她看見了生命的另一種可能。
1944年秋,13歲的孟文面臨人生抉擇:一面是母親安排的包辦婚姻,一面是心中燃燒的革命火種。她改名為“孟文”離家,加入建陽縣(今江蘇省建湖縣)文工團,從此踏上烽火征程。次年蘇北九個縣文工團合并整編,她成為蘇北文工團骨干,1946年6月正式調入新安旅行團。在淮安五里莊主持兒童訓練班期間,遭遇國民黨軍隊突襲。頭頂敵機轟鳴,她和戰(zhàn)友們以山芋葉為偽裝,在百姓“快往益林跑”的指引下晝夜奔襲?!袄习傩展┪覀兂宰?,真是魚水情深!”這段生死突圍,成為她畢生珍視的軍民情誼課。1947年,孟文隨新旅轉戰(zhàn)河北參加土改運動。她參與了土地衣物的分配工作,當分得土地、衣服的農(nóng)民們感嘆“共產(chǎn)黨是我們的救命恩人”時,她對黨的宗旨意識領悟更加透徹,階級覺悟的升華讓她在土改中獲評模范工作者,更在1949年濟南演出歌劇《王貴與李香香》時,因飾演李香香真摯動人被《中國青年報》譽為模范團員。
從建陽文工團到新安旅行團,從土改前線到入城式腰鼓隊,孟文的革命足跡始終與文藝相伴。在上海歌劇院工作的三十余載,她歷經(jīng)聲樂演員、歌唱隊副隊長、小劇場經(jīng)理等多崗位淬煉。1985年離休時,她身上疊印著多重身份:鹽城歷史名人后裔、反抗封建婚姻的出走者、槍林彈雨中成長的文藝兵、土改運動中的模范工作者——最終都熔鑄成共產(chǎn)黨員的赤誠本色。
那張腰鼓翻飛的照片,恰是她人生的精妙隱喻:以文藝為鼓槌,以大地為鼓面,在民族解放的壯闊樂章中,擊響屬于自己的赤誠節(jié)拍。當個人命運匯入時代洪流,最平凡的身姿也能成為歷史畫卷中不可磨滅的印記。
原標題:《13歲少女為革命“出逃”,她的選擇燃炸!宣傳系統(tǒng)抗戰(zhàn)老兵的故事|孟文》
欄目主編:祝越 文字編輯:張曉鳴
來源:作者:文匯報 王宛藝 通訊員王慧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