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說一,中國最好喝的紅茶,還得是這10種
神農(nóng)嘗草那天,毒藤纏著手,他嚼下片茶葉,苦味先扎舌頭,
再順著喉嚨淌成涼,這是茶最早的模樣,不是消遣,是救命的草。
后來陸羽蹲在竟陵茶樹下,竹筆蘸著露水寫《茶經(jīng)》,
把采茶的時辰、炒茶的火溫都記清,茶才從草里走出來,成了能泡出歲月的物件。
宋代人把茶碾成粉,沖得泡沫堆成山,街頭茶坊里滿是瓷碗碰撞聲;
到了現(xiàn)在,潮汕人還捏著小壺,滾水淋三遍,茶味才肯慢慢出來,
這東西變了模樣,卻沒丟了人過日子的念想。
有一說一,中國最好喝的紅茶,還得是這10種……
遵義紅茶
源自云貴高原的湄潭,四百年前便是明清貢茶。
明嘉靖年間,“湄潭眉尖”已入宮廷;
清乾隆時,茶農(nóng)揉合武夷技藝,釀出獨特紅韻。
茶條緊細如眉,金毫隱現(xiàn),沸水一沖,橙紅茶湯蕩開,甜香裹著花果香直鉆鼻腔。
入口鮮爽醇厚,回甘像山澗溪水,綿長不絕。
老茶客愛用“三蒸三曬”法煮茶:
頭道加灰棗激蜜香,二道添陳皮增喉韻,三道融冰糖鎖回甘,
喝到最后,連茶渣都舍不得扔,曬干做香囊,茶香能繞屋三月。
九曲紅梅
浙江唯一紅茶,源自杭州雙浦鎮(zhèn)九曲嶺,創(chuàng)制于清同治年間,近200年歷史。
其名取武夷山九曲溪之形與紅梅之香,曾獲1886年巴拿馬金獎、
1929年西湖博覽會十大名茶稱號。
婚嫁時“壓箱底鋪婚床”討“紅火”彩頭,
每兩年斗茶賽選“梅王”,如今更成G20峰會、世界互聯(lián)網(wǎng)大會指定用茶。
茶形彎如魚鉤,金毫顯露,湯色紅艷透金圈,
香似紅梅伴蜜糖,滋味醇厚回甘。
制法講究“萎凋揉捻發(fā)酵干”,春茶以谷雨前為佳,
老茶客常說“早采三天是個寶,遲采三天變成草”。
沖泡用80℃水,蓋碗投茶1:20,葉底紅亮成朵,冷泡更顯金湯,真?zhèn)我或灡阒?/p>
宜都宜紅茶
清道光年間,廣東商人帶茶種入宜都,拉開宜紅茶百年傳奇。
1920年漁洋關鎮(zhèn)茶商云集,千匹騾馬、百艘木船晝夜轉(zhuǎn)運,茶香漫十里,人稱“茶都”。
宜都宜紅茶制作技藝列省級非遺,
60余道古法工序,揉捻時“手勁要勻,像揉面”,發(fā)酵講究“火候拿捏,比燉肉還金貴”。
這茶,香得扎實!
冷后渾是宜紅“身份證”,
茶湯熱時紅亮透澈,涼后現(xiàn)乳白絮狀,越渾越顯茶黃素多,鮮爽濃強。
沖泡用山泉水,85℃水溫最妙,
頭泡甜香竄鼻,二泡回甘漫喉,三泡韻味悠長,
像極了宜都人“熱辣外放,細膩內(nèi)藏”的脾性。
滇紅
1938年馮紹裘在鳳慶以大葉種茶試制,初名“云紅”,
后定“滇紅”,曾創(chuàng)每磅800便士高價,成抗戰(zhàn)創(chuàng)匯“硬通貨”。
其形如松針金毫顯,湯似琥珀透亮,入口濃強鮮爽,回甘帶“山野氣”。
鳳慶老茶工說:“萎凋要像曬谷子,揉捻要像揉面團,發(fā)酵要像捂豆豉。”
如今“滇紅制作技藝”列國家級非遺,
當?shù)厝巳允刂按翰汕镏啤惫庞?,茶湯里泡著時光的醇厚,
喝一口,連呼吸都帶著紅土地的芬芳。
正山小種
武夷山桐木關的茶,松煙香得扎實,像老灶膛里燜出的桂圓甜。
明朝中后期,軍隊壓青發(fā)酵,松木烘烤,意外成就紅茶鼻祖。
它是武夷巖茶的“叛逆者”,卻成了歐洲貴族的“東方茶魂”,
條索烏潤如鐵,茶湯琥珀透亮,入口先撞松煙的野,再翻桂圓的甜,最后落胃暖融融。
傳統(tǒng)“青樓”熏焙最絕,
三層竹樓,底層燒松柴,煙氣裹著熱氣竄上二三樓,
茶青邊萎凋邊吸香,這手藝如今列了福建非遺。別聽“外山茶”瞎蹭,
正山小種須是桐木關高山茶、松木熏、古法制,缺一樣,便少了那股子“歲月熬的醇”。
祁門紅茶
創(chuàng)制于1875年,光緒年間黟縣人余干臣罷官回鄉(xiāng),見閩紅暢銷,遂在祁門試制紅茶。
這茶一出手便“香高、味醇、形美、色艷”,被英國王室封為“紅茶皇后”,
1915年巴拿馬博覽會拿金獎時,歐洲人直呼“茶中英豪”。
祁門人講究“吃茶”,春采茶時山間飄著采茶歌,
婚喪嫁娶必擺茶盒,茶葉蛋要煮得茶香透骨——兩枚下肚,雙喜臨門!
如今祁門紅茶搭上智能化生產(chǎn)線,既守著“祁門香”的魂,
又玩起祁紅拿鐵、茶粥的新花樣,老茶新喝,香得實在!
寧紅工夫茶
江西修水的“茶蓋中華”,清初便以條索緊結、湯色紅亮聞名。
光緒年間成貢品,1915年拿下巴拿馬萬國博覽會甲級大獎章。
修水人種茶講究“山頂種,松間育”,茶里帶著山野鮮甜,
喝一口回甘直鉆喉嚨,像極了“甜到心坎里”的土話。
這茶做起來也講究,萎凋、揉捻、發(fā)酵、烘干,工序一道道下來,
茶條緊得像麻花,湯色紅得透亮,香氣藏著花果香。
95℃水一沖,茶湯如紅衣明星登場,香得人鼻子發(fā)顫。
修水人喝它愛說“一沖一飲,鮮爽直沖腦門”,這滋味,別的紅茶可學不來。
川紅工夫
1950年代誕于四川宜賓,曾是出口蘇東的“茶界硬通貨”。
其條索緊細烏潤,芽頭披金毫,沸水沖下,橘糖香裹著蜜果韻直竄鼻腔,
湯色紅艷透亮如琥珀,入口醇厚鮮爽,回甘綿長似春溪。
這抹“川紅”藏著非遺密碼——自然萎凋、手工揉捻、木炭烘焙,
老茶人憑經(jīng)驗控溫火,成就“三絕”:形緊秀、香清冽、味醇厚。
如今在宜賓非遺工坊,
仍能見茶農(nóng)采芽、揉茶,茶香混著煙火氣,泡出一杯“活的歷史”。
英德紅茶
英德紅茶始于唐,陸羽《茶經(jīng)》載“韶州茶味極佳”,英德古屬韶州,千年茶脈在此延續(xù)。
1959年用云南大葉種試制成功,獲英國女王青睞,成為國宴用茶。
其形緊結重實,金毫滿披似“金美人”,湯色紅艷如琥珀,
香氣高銳帶花蜜香,入口濃強鮮爽,加奶后更顯醇厚,堪稱“東方金湯”。
民風里“客來敬茶”是鐵律,白露飲茶成節(jié)俗。
英紅九號最是傳奇,采一芽二葉,經(jīng)萎凋12小時、揉捻45分鐘、發(fā)酵4小時,
再經(jīng)兩段干燥,方得“濃、強、鮮、爽”四字真章。
金駿眉
誕生于2005年武夷山桐木關,由正山小種傳承人江元勛團隊研發(fā)。
其名取“金”貴、“駿”速傳、“眉”形美之意,原料采自海拔1200-1800米高山明前單芽,
每500克需6-8萬顆芽頭手工采摘,
工序含“過紅鍋”等獨門技藝,湯色金黃透亮如琥珀,入口甘甜似“蜜水浸喉”,
連泡12次仍醇厚回甘。
閩南話里,老茶客常說“食茶先聞香,金駿眉最是‘煞嘴’”(香得讓人停不住嘴)。
如今它仍守著“一年只采春芽”的規(guī)矩,桐木關年產(chǎn)量僅數(shù)千斤,真真是“稀貴如金”。
泡時用白瓷蓋碗,水溫85-90℃,頭泡10秒出湯,二泡起每泡延5秒,
甜香層疊如山霧漫開,喝罷齒頰留“高山韻”,
連葉底都舒展如鮮眉,活脫脫“茶中貴胄”。
茶涼了,人還坐著。
日子就像那杯底的渣,磨得再碎也留著味。
你喝下的哪是茶?
是山里的霧、匠人的汗、老祖宗熬苦日子的念想。
趁熱,再斟一杯吧。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