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艾川
近期,多家網約車平臺集體發(fā)布降低抽成通知,抽成比例上限不超過27%。
輿論普遍對此表示歡迎,但也有些網友說了,27%的平臺利潤還是太高了。
平臺利潤真的有這么高嗎?網約車平臺真的是一個暴利行業(yè)嗎?
01
對于網約車行業(yè)的運營模式,尤其是抽成議題,公共輿論長期以來都存在著一連串的誤解。
網約車平臺對司機和乘客兩端采取不同的計價方式,并通過價格和補貼機制來調節(jié)供需,這個計價的差值被稱為“抽成”。嚴格說來,抽成這個表述并不嚴謹,多少有些情緒在里面,更準確的說法是“服務費”,涵蓋了平臺為維持交易撮合、提供技術支持和安全保障所收取的費用。
按照網約車抽成的命名邏輯,那么現(xiàn)代社會哪里沒有抽成呢?傳統(tǒng)商業(yè)、電商、銀行等等在經濟中扮演的都是“中間商”的角色,他們的收入都是廣義上的“抽成”。
甚至可以說,沒有抽成,就沒有現(xiàn)代世界。
但考慮到公眾已經習慣了這個說法,抽成也就抽成吧。
圖/圖蟲創(chuàng)意
對于抽成議題,公共輿論至少存在著兩重誤讀。
第一重,將“抽成上限”誤讀為“平均抽成”。
近日,中國新就業(yè)形態(tài)研究中心發(fā)布了一份調研報告——《城市出行的就業(yè)韌性:網約車司機就業(yè)圖景與職業(yè)表現(xiàn)(2025)》(以下簡稱“報告”)。
報告課題組在多個省市進行了5417份調研,得出的抽成中位數(shù)為18.8%,多數(shù)司機的月抽成比例集中在18%至20%之間,超過25%的占0.25%,低于10%的司機占0.45%,還有0.059%的司機月抽成為負,即司機實際收入超過了乘客的實際支付。
而根據(jù)近日滴滴開放日公布的最新數(shù)據(jù),2024年滴滴所有訂單平均抽成為14%。
14%和27%,這之間存在著近1倍的差距,將這兩者等同視之豈不是荒腔走板?
“抽成上限”為何與“平均抽成”有如此大的差距?以滴滴為例,滴滴抽成有高有低,也有很多負抽成,抽成是隨供需情況、訂單匹配難度、天氣情況等條件變化而變化。
圖/CFP
首都經濟貿易大學勞動經濟學院副教授、中國新就業(yè)形態(tài)研究中心主任張成剛指出,網約車平臺采取的動態(tài)抽成機制,反映的是平臺通過司乘價格和補貼精細化調節(jié)供需的結果。抽成比率會因為供需情況、訂單匹配難度、天氣條件等因素的變化而波動,“例如,司機返程回家的順路單由于匹配意愿強,抽成比率可能較高;而在供小于求、極端天氣下,抽成比率可能降至零甚至負值,平臺通過補貼鼓勵司機前往這些區(qū)域或在天氣不佳時提供服務”。
再往下引申下去,就涉及到第二重誤讀:將“平臺抽成”等同于“平臺利潤”。
在一些人看來,網約車平臺是一個一本萬利的暴利行業(yè),將其視為“撮合即可賺抽成”的輕資產模式,更通俗地說,就是“居中倒個手”。
而實際上,每一筆訂單背后可能涉及十余項業(yè)務流程與服務保障,平臺并非只是“信息撮合方”,而是承擔了線上線下綜合運營的基礎設施角色。抽成不等于利潤,平臺抽成中的大部分資金通過補貼反饋給司乘,還用于包含了平臺系統(tǒng)維護、支付與結算安全、客服、保險與理賠、合規(guī)與稅費等各項費用,維護服務生態(tài)。
平臺要從抽成中拿出相當一部分建立補貼池,用于多種場景下的司機和乘客補貼。高峰時段的司機激勵、天氣不佳時的接單補貼、淡季或“無單”情況下的兜底補貼,以及各類司機福利。這些投入都需要從抽成中支出,而非直接轉化為利潤。
平臺抽成更像一種“預收”,其中相當于部分要通過司乘補貼、司機福利、司機保障計劃等方式“返還”給司機。
打個比方,這類似于某種“二次分配”的“先集中再分配”,好處是既確保了司乘雙方體驗,又維護了整個生態(tài)系統(tǒng)的健康運轉,但負面效應是:給平臺帶來了長期的誤解。
02
有些人肯定還是要較真:你說了那么多,但也無法改變網約車行業(yè)是一個暴利行業(yè)的事實。
很可惜,這只是“拋開事實不談”的事實。
根據(jù)今年3月滴滴公布的年報,2024年全年滴滴實現(xiàn)營收2068億元,經調整EBITA(稅息折舊及攤銷前利潤)43.3億元,凈利潤12.6億元。
粗略一算,這經調整利潤率只有2%,換算成凈利潤率只有0.6%,這是哪門子的暴利?
事實上,滴滴2023年利潤才首度轉正,當年凈利潤不過5億。而在2018年至2022年這5年時間里,滴滴分別虧損了150億、97億、106億、493億、238億,統(tǒng)共虧損了1084億元。
圖/圖蟲創(chuàng)意
有人說了,滴滴一家的數(shù)據(jù)或許還缺乏代表性,那我們就來點代表性。
今年上半年,曹操出行凈虧損為3.3億元,如祺出行凈虧損1.2億元。2021至2023這3年年,曹操和如祺分別虧損了70億和20億。
說到這里,誰還會覺得網約車是個暴利行業(yè)嗎?放在幾年前,恐怕資本市場一些人還認為這是一個巨虧行業(yè)吧。
網約車這門生意并不好做,是門腳底沾泥的苦活。
03
不排除還有人接著杠:網約車不賺錢又怎么樣,網約車司機的收入這幾年不是沒怎么漲嗎?平臺抽成難道不要對此負責任嗎?
我們先不急著給答案,有一組數(shù)據(jù)可以看看。
根據(jù)前述的調研報告,網約車司機月均收入7623元,在六類藍領職業(yè)中(網約車司機、外賣員、貨車司機、快遞員、制造業(yè)普工、建筑工)位列第二。一線城市日均上線時間大于等于8小時的網約車司機平均收入為11557.1元。
報告里還有一句話:相比其他藍領職業(yè),網約車司機的收入滿意度較高。
很多人認為抽成是影響司機收入的主要因素,但事實上,還有兩個權重更大的變量:單量與價格。
而從很大程度上而言,單量和價格并不取決于平臺,而取決于市場。
平心而論,這兩年的網約車市場并非春意盎然,不僅受制于經濟大環(huán)境,還被“卷”得七暈八素。
從2023年冬天開始,全國有多地陸續(xù)發(fā)布網約車行業(yè)風險預警,警示網約車運力已經飽和。
圖/圖蟲創(chuàng)意
廣州交通部門的數(shù)據(jù)顯示,從2023年9月至2024年5月,廣州報備網約車數(shù)量從9.74萬輛增至12.12萬輛,注冊駕駛員從12.91萬增至13.85萬,日均訂單量則從14.21單下降至12.22單。
車越來越多,自然會卷到網約車司機的收入。
網約車司機為什么越來越多?這就是另外一個過于宏大的話題了,我只能說,作為享譽全國的就業(yè)蓄水池,網約車默默承受下了這一切。
這個行業(yè),真是被誤解太久了。
-End -
對話作者請?zhí)砑游⑿牛?/strong>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