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又要大手筆花錢了,計劃拿出230億美元買114架“陣風”戰(zhàn)機。
乍一看挺壕氣,但不少人立馬想起幾年前那場“先收貨、后賴賬”的老戲碼,外界一邊驚嘆印度出手闊綽,一邊也在懷疑:這回印度是真想買,還是又想搞個分期付款?
買羊毛還是薅羊毛
印度在軍購問題上一直以精明著稱,他們的常用套路是:先和賣家簽一個巨額合同,把對方哄得非常開心,然后等裝備到手,再各種挑刺、談條件,甚至拖延支付、砍掉尾款,最后可能干脆不付錢。
表面上看,他們用更低的價格拿到了先進武器,覺得自己賺了便宜,比如那批法國“陣風”戰(zhàn)機,印度國內(nèi)一些輿論甚至沾沾自喜地說,只付了四成的錢,就等于用巴基斯坦買殲-10CE的價格,買到了更先進的戰(zhàn)機。
但問題是,這種做法遲早要讓賣家提高警惕,法國人第一次或許忍了,但第二次就不會再輕易上當,印度現(xiàn)在還想繼續(xù)賣陣風,還想要更多優(yōu)惠,還提出想拿到源代碼,在國內(nèi)自主生產(chǎn)。
法國方面這次態(tài)度非常堅決:飛機可以賣,但核心技術、軟件、源代碼,一個字都不會給,要知道,信任一旦被破壞,合作關系就不可能恢復到最初狀態(tài),印度最終得到的,只是“空殼飛機”,想要技術升級根本沒門。
這種只考慮短期利益、想多占便宜的做法,和巴基斯坦形成了強烈對比,巴基斯坦在與中國合作梟龍(JF-17)戰(zhàn)機項目時,一開始就全力參與,不光拿出資金,還在國內(nèi)建設生產(chǎn)線,把自身利益與項目深度綁定。
結果是他們不僅滿足了自己的防務需求,還通過出口梟龍賺取外匯,降低了國防成本,更重要的是,這種長期合作和相互信任,讓他們后來能順利引進更先進的殲-10CE戰(zhàn)機,實現(xiàn)真正的技術升級,而不是停留在買成品的階段。
印度這種薅羊毛式的軍購模式,短期看似省錢,長期卻失去了賣家的信任和技術轉(zhuǎn)讓機會,最終吃虧的還是自己,相比之下,巴基斯坦的合作模式更可持續(xù),也更有利于提升本國的工業(yè)和防務能力。
自以為花錢多就是勝利
印度在軍購這件事上一直有一種“迷之崇拜”,他們普遍認為歐美裝備就是最先進的,只有買西方的武器,才能體現(xiàn)自己是大國。
可正是這種心理,再加上強烈的大國自尊,讓他們對中國武器一直不太看得上,總覺得中國的裝備“檔次不夠”。
然而,現(xiàn)實狠狠給了他們一記耳光,英國《空軍月刊》曾爆出重磅消息:今年年印巴5月7空戰(zhàn)中,印度空軍至少有四架“陣風”戰(zhàn)機被擊落,還公開了具體編號——BS001、BS021、BS022、BS027。
這種級別的爆料非常具體,如果真是假的,印度完全可以拿出照片、殘骸來反駁,但他們選擇了沉默,這種反應反而讓外界更加懷疑爆料屬實。
印度一直吹噓“陣風”裝備的“流星”導彈多么先進,射程遠、命中率高,但現(xiàn)代空戰(zhàn)早就不是單純比導彈性能,而是比體系、比信息化能力。
殲-10C 裝了有源相控陣雷達,還帶著射程更遠的霹靂-15 空空導彈,等于一上來就占了絕對上風,就算“陣風”戰(zhàn)斗機單個兒性能再牛,碰上這種體系化作戰(zhàn)的壓制,也根本扛不住。
這場空戰(zhàn)的結果,等于把印度人心中的“西方裝備神話”徹底打碎,花再多錢買頂級戰(zhàn)機,不等于就能穩(wěn)贏,特別是如果作戰(zhàn)指揮、雷達網(wǎng)、數(shù)據(jù)鏈這些軟實力跟不上,再好的裝備也可能成為靶機。
印度過去喜歡用軍購來證明自己是地區(qū)強國,但實戰(zhàn)暴露出的差距說明,真正決定勝負的,是體系建設和作戰(zhàn)能力,而不是飛機的價錢。
誰才是真朋友
要知道,軍購從來不只是花錢買武器,它更是一種政治綁定和戰(zhàn)略選擇,誰賣你武器、愿意賣什么樣的武器、愿意給多少技術轉(zhuǎn)讓,背后都牽涉著國家之間的信任和利益交換。
如果過度依賴某個供應國,就等于把國家安全交到別人手里,一旦對方變卦,代價非常大。
中東國家最近就被現(xiàn)實狠狠上了一課,以色列空襲卡塔爾首都多哈,目標直指哈馬斯高層,卡塔爾斥巨資從美國買來的先進防空系統(tǒng),當天完全沒有反應,就像失靈了一樣。
圖片來源于網(wǎng)絡
有專家分析,這些美制系統(tǒng)可能存在“后門”,對美國以及盟友的行動自動豁免,相當于花錢買來的不是防護盾,而是一個別人能遙控的設備,這一事件讓整個中東都開始反思:如果關鍵時刻系統(tǒng)不工作,花再多錢也等于白搭。
這種信任危機,反而給非西方武器體系帶來了機會,巴基斯坦敏銳地抓住了這個節(jié)點,頻繁推動軍工外交。
巴基斯坦總理密集訪問卡塔爾等海灣國家,總統(tǒng)更是親自到成飛參觀殲-10生產(chǎn)線,向外界釋放出強烈信號:巴基斯坦愿意幫中國武器打開中東市場,推廣那些沒有政治附加條件、經(jīng)過實戰(zhàn)驗證、性價比高的裝備。
相比之下,印度的做法就顯得短視得多,長期以來,他們習慣“簽大單再砍價”,拿到裝備后挑毛病、拖尾款,試圖用最少的錢買最先進的技術。
這種做法看似精明,實際上讓供應國越來越不信任他們,美國遲遲不肯賣F-35,法國堅決不交源代碼,就是不愿意把核心技術交給一個“不靠譜”的客戶。
這種短視軍購策略的后果就是:印度花了巨額軍費,卻沒有得到真正的技術積累,也沒有換來可靠的戰(zhàn)略伙伴,戰(zhàn)場表現(xiàn)仍舊乏力,國際關系上也沒有誰愿意在關鍵時刻為他們?nèi)φ九_。
畢竟軍購本質(zhì)上是一場長期投資,買的不只是武器,更是合作和信任,印度這種只想占便宜的做法,看似省錢,實際上是在透支國家信譽,最后結果可能是花了冤枉錢,還落了個“沒人真心幫忙”的局面。
參考資料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