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為深度編譯,僅供交流學習,不代表日新說觀點
CNN 明星范·瓊斯 (Van Jones),57 歲,周五在安德森·庫珀 360° 節(jié)目中透露,查理·柯克曾邀請他坐在一起
CNN主持人范·瓊斯(Van Jones)詳細披露了已故保守派活動家查理·柯克(Charlie Kirk)遇刺前一天發(fā)給他的最后訊息。
在9月20日播出的《安德森·庫珀360°》節(jié)目中,57歲的范·瓊斯意外透露了這一細節(jié)。這位評論員曾是查理·柯克最主要的對手之一,而后者于9月10日在猶他州奧勒姆市的一場大學活動中被槍殺。
瓊斯向主持人安德森·庫珀(Anderson Cooper)透露,兩人當時正就烏克蘭移民伊琳娜·扎魯茨卡(Irina Zarutska)遇害案及其深層含義展開激烈論戰(zhàn)。正是在這場交鋒中,柯克通過X平臺主動聯(lián)系了他。
柯克在9月9日發(fā)來的訊息中寫道:“嘿,范,我是認真的,很想邀請你上我的節(jié)目,就犯罪與種族問題進行一場尊重的對話。我會保持紳士風度,相信你亦然。我們可以在友好氛圍中就爭議問題各抒己見。”
在庫珀宣讀完這段內(nèi)容后,瓊斯揭示了自己的回應以及此后的心境變化。
“當時我們正激烈交鋒,”這位前奧巴馬政府助手回憶道,“而他遇害后,我的團隊來電說:‘范,他生前一直在試圖聯(lián)系你?’他想做什么?對話。讓我們共同保持紳士風度。他說要在‘分歧中保持友善’??晌易陔娨暀C前,看著整個國家討論內(nèi)戰(zhàn)、審查制度、為謀殺辯護,而這一切,都為了這個人?”
57歲的CNN主持人范·瓊斯在《安德森·庫珀360°》節(jié)目中,透露了查理·柯克曾邀請他進行對話的訊息。
“這個人主動聯(lián)系宿敵,說‘我們該像紳士般坐下來,友好地分歧’。結(jié)果第二天就慘遭殺害。我憋了這么久,終于要把這件事說出來了?!?/p>
瓊斯回憶,他當時決定第二天就飛赴亞利桑那州,參加柯克的葬禮以表哀悼。
他對庫珀說:“我們有分歧。眾所周知,我們并非朋友,明白嗎?完全不是。但悼念時該贊美他的善舉?!?/p>
瓊斯隨后列舉了柯克的若干成就:“他反對審查制度,反對內(nèi)戰(zhàn),反對暴力。他主張對話、公開辯論,哪怕是和我對話?!?/p>
當庫珀問及瓊斯是否考慮過柯克的邀請時,這位評論員回答:“沒有?!?/p>
他解釋道:“我并非試圖為他造勢,但本會致電溝通,開啟解決分歧的對話進程?!?/p>
這位CNN明星評論員最終指出,政治動蕩與拒絕表達分歧的現(xiàn)狀,才是導致柯克遇害的根源。
這位評論員曾是柯克最大的對手之一,但 9 月 10 日,柯克在猶他州奧勒姆市的一場大學活動中被殘忍地槍殺。
瓊斯表示,他決定分享柯克的信息,是為了“幫助雙方的某些人,像他一樣處理問題”。他還在 Substack 上寫了一個類似的賬號。他在這里與搭檔安德森·庫珀在 A360° 節(jié)目中談論這條信息。
瓊斯表示,他決定分享柯克的遺言,“或許能幫助雙方人士像他那樣處理問題”。
“安德森,我認為問題在于,人們看到我們激烈交鋒后情緒失控,誤以為自己該去殺人或鼓吹內(nèi)戰(zhàn)?!?/p>
“‘去消音他人、取消他人、解雇他人或?qū)彶樗恕銈円獙Σ槔怼た驴诉@么做?這位‘辯論先生’?”
“我?guī)缀踉谒凶h題上都與他意見相左,但我們用的是言語而非武器,各位。當時我們正逐步進入能展開真正辯論的狀態(tài)?!?/p>
他總結(jié)道:“雖然未能實現(xiàn),但我本會接受挑戰(zhàn)。我渴望在辯論中擊敗查理·柯克?!?/p>
瓊斯還在Substack平臺上發(fā)表了一篇類似的悼文。亞利桑那州格倫代爾的州農(nóng)場體育場,正在為柯克舉行追悼儀式。
讀到柯克那條“嘿,范,我是認真的”的訊息時,我感到一種錯位的悲哀。這本應是一場精彩對話的開場白,卻成了刺耳的挽歌。它讓我想起小時候看過的一本老漫畫,故事里兩個陣營的英雄,在面對共同的危機時,最終放下了彼此的成見,并肩作戰(zhàn)。那時候我覺得那是理所當然的結(jié)局,正義總會戰(zhàn)勝一切。
但現(xiàn)實卻殘酷得多??驴松斐龅囊恢皇?,沒有等到回應,就在第二天被槍聲無情地擊碎了。我們總說要“尊重分歧”,要“求同存異”,但當這些口號變成現(xiàn)實里的行動時,我們卻又常常遲疑、退縮,甚至在彼此的對立中找到某種安全感。這個事件最讓人憂慮的,不是兩個對立的人無法對話,而是人們習慣了這種無法對話,并且覺得它是正常的、甚至是必要的。我們把政治分歧變成了一場零和游戲,輸贏都不能接受。在這樣的氛圍里,誰是下一個“柯克”,誰又會成為下一個“范·瓊斯”,都成了難以預測的悲劇。
如果說,柯克的死像是一面鏡子,那它照出的,是我們當下這個時代集體失語的困境。我們擅長在社交媒體上互相指責、劃清界限,卻不習慣真誠地面對面坐下來,去傾聽、去理解一個完全不同的觀點。我不知道,如果時光倒流,范·瓊斯會不會接受那場辯論邀請?如果他接受了,結(jié)果又會怎樣?
拋開這些假設,我其實更想問問大家:在你的生活中,是否曾有一個時刻,你決定跨越分歧,和一位意見完全不同的人進行一次真正的對話?那場對話的結(jié)果,又給你帶來了什么?
期待在評論區(qū)讀到你的故事。也別忘了關(guān)注我們,看見更多值得被記錄的現(xiàn)實。
作者介紹
本文作者亞歷克斯·哈默(Alex Hammer),是《每日郵報》的美國媒體特派記者。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